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沈阳晚报
李国选
收看北京冬奥会雪车比赛的场面让我精神一振,想起儿时放爬犁坡的冰雪游戏。大雪过后,小伙伴们选择一段几十米乃至上百米长的斜坡,由一人扛着或两人抬着爬犁,趟开积雪走到坡顶,校准方向,一声呼喊:“走嘞!”身子拱动,双脚抬起,那爬犁似脱缰的野马向坡下滑去,耳边冷风呼呼作响,雪沫子溅到脸上,顿觉冷冰冰麻酥酥。恍惚间,爬犁滑到坡底,慢慢地停住。也有把控不准,爬犁侧翻,便一头扎进雪里。爬起来,自己嘿嘿傻笑,旁人则捧腹大笑。放爬犁坡图的是刺激,练的是胆量。
当我们长成了半大小子,便由坐爬犁转为拉爬犁。那年代爬犁是农家必备的运输工具,拉爬犁则成了我们课余承担的生活重负。
大雪封地,是各家去粮谷加工厂磨米磨面的时候,听到大人吩咐,我们从仓房里取出爬犁,装上水稻、玉米、高粱等谷物,拉着爬犁跟随母亲或是姐姐走到路口,陆续有七八家的人拉着爬犁结队向5里之外的加工厂进发。山沟里的天气嘎嘎冷,棉乌拉鞋踩在雪上发出嘎吱声,话匣子打开,一路欢声笑语赶到粮谷加工厂排队等候。消磨大半天时光,再拉着磨好的米面和麸糠踏上归途。一年的口粮安排妥当,这是爬犁立下的头等功劳。
爬犁也在走亲访友时派上了用场。到了年根底,我按照母亲吩咐将冻豆腐、黏火勺、酸菜等装到爬犁上,给城里的姐姐家送年货。为图顺畅,我特意走河套的冰面,将两脚平趟,两手拉绳套,速度要比走雪地快许多。到了姐姐家,吃一大碗热腾腾的面条,再带上5斤白面,拉着爬犁返回。往返20公里,虽然累得腰酸腿疼,但是传送了年货,心里有一种成就感。
有人病卧不起,爬犁就成了“救护车”。左邻右舍纷纷上前,将木板捆扎在爬犁上,再铺好狗皮褥子,放倒病人,盖上棉被,众人一路小跑,赶到卫生院。拉爬犁的人由此赢得了好声誉。
寒假里,几个伙伴带上斧头镰刀和绳索,拉着爬犁上山,选择榛柴、杏条、柞树棵子等,或执刀割下,或挥斧砍倒,估摸够一捆了,就使用柳条捆绑,分几次将山柴装到爬犁上捆绑结实。打个招呼,便抬头俯身,两腿用力,踏上归途。接近村头,遇到雪化土露路段,阻力增大。伙伴们相互帮助,将爬犁拉到自家柴垛。进屋得到母亲慰问的是火盆烤熟的地瓜土豆或是大饼子。
拉爬犁一直持续到我高中毕业、参军离家为止。这种耕牛一般的劳作磨硬了肩膀,强健了腿脚,锤炼了吃苦耐劳的意志,成为人生旅途不竭的动力。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国家建设发展带来的山乡巨变,拉爬犁的需求不复存在,爬犁作为运输工具的历史悄然结束。然而由儿时结下的爬犁情结却历久弥新,永志不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09 08: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