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天天学习|这封复信 生动映照着跨越百年的中美人民友谊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03 09:06:00 来源:杭州网

天天学习|这封复信 生动映照着跨越百年的中美人民友谊

央视网讯 天天学习重庆市渝中区李子坝嘉陵新路63号,郁郁葱葱的草木中掩映着一道红门。这里坐落着中国唯一一座以外国将军名字命名的博物馆——史迪威博物馆。

8月29日,习近平主席复信这位史迪威将军的后人。

在复信中,习主席表示,感谢伊斯特布鲁克在来信中分享史迪威将军及史迪威家族几代人同中国友好交往的故事,从史迪威家族身上,我感受到了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史迪威家族与中国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故事还要从这位将军说起。

约瑟夫·史迪威,1883年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在长达42年的职业军旅生涯中,史迪威将军曾五次来华,并长期在重庆工作和生活,一共在中国生活了12年。因对中华文化、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了解,史迪威将军也成为当时美国军界有名的“中国通”。

日军突袭珍珠港后,二战盟军中缅印战区成立。因为对中国的了解,史迪威将军被派往中国。

修筑公路、奔走前线、竭力阻敌……约瑟夫·史迪威来到中国后,曾出任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国部队最高司令官等职。在艰苦卓绝的缅北滇西战役中,他与杜聿明等中国将军一起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并最终战胜日军。

他还协助中国共产党,将一批对延安而言“比黄金更珍贵”的医疗设备顺利运抵延安。此后,他持续保持对解放区的援助。

史迪威将军摒弃当时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成见,公正、客观地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不可取代的地位。1943年,在他的努力下,罗斯福总统在一份“态度非常强硬的电报”中,明确表示应把共产党纳入美国政府对华援助的范围。

史迪威将军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9月2日,史迪威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在中国生活期间,史迪威将军与朱德同志结下了深厚友情。1946年,史迪威因胃癌去世时,朱德同志曾表示,“史迪威将军的死,不但使美国丧失一个伟大的名将,并且使中国人民丧失一个伟大的朋友。”此后数十年间,两人的后代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

今年是史迪威将军诞辰140周年。2023年8月8日,重庆史迪威博物馆举行了约瑟夫·史迪威将军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在当天举行的纪念史迪威将军诞辰140周年研讨会开幕式上,史迪威将军的外孙——82岁的美国陆军退役上校约翰·伊斯特布鲁克在视频致辞中深情地说:“史迪威将军与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情谊,中国人重情重义,不会忘记朋友,双方应该永远铭记,承前启后,续写友谊。”

此次,习近平主席复信的对象正是约翰·伊斯特布鲁克。

约翰与中国也有着密切联系。退役之后,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史迪威与中缅印战场上。中国学者曾赴美,希望找寻当年中缅印战场上阵亡的美国军人后人,多次问询无果后,最终在约翰的帮助下拿到了一份珍贵的名单。

约翰的母亲是史迪威将军的大女儿南希·史迪威。南希有个中文名字,叫史文思,她少时在中国生活,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因在家里孩子中年纪最长,南希一直作为史迪威将军的“家事秘书”,并负责料理他的后事。

史迪威将军的三女儿史文森对中国也非常有感情,她当年就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从小拜中国画家为师,还学习了中国书法。18岁时,她在北京美术学院举办过一次画展,回美国后,曾教授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史文思和史文森姐妹俩访问中国,回到曾经的家。约翰表示,“回去之后,我母亲和姨妈很想为中美关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创办了一个史迪威奖学金。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她们会定期外出募款,让人们为史迪威奖学金捐助。”

至今,每年中国春节,史文思和史文森姐妹俩都会组织家人聚餐,吃一顿“年饭”。

此次史迪威将军140周年诞辰活动,将军的曾外孙女苏珊·科尔和南希·米尔沃德也来到了重庆,他们还带来了史迪威家族的第五代子孙。

南希·米尔沃德说:“人文交流关键在人民,这次带我们的孩子来到中国,是想向他们展示一个不同的世界。尽管我们可能存在差异,但依然需要团结友爱、兼容并包,这也是史迪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中美关系的基础在民间,力量源泉在人民友好。”从鼓岭故事传播百年回响不绝,到艾奥瓦州老朋友续写与河北的不解之缘,再到史迪威家族与中国跨越百年的深厚情谊,无不印证了习主席这句话。

正如习主席在复信中所说:“回望过去,中美两国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争取世界和平并肩战斗;展望未来,中美两国也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3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天天学习|两封复信传递跨越太平洋的友谊故事
央视网讯 天天学习2024年1月4日,习近平主席复信美国艾奥瓦州友人萨拉·兰蒂。习主席在复信中指出,中美关系取得的成就,首要归功于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美关系继续向前发展,更加需
2024-01-11 20:51:00
天天学习|习主席这封复信背后蕴藏着一段“血与火”的记忆
...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格林和飞虎队老兵莫耶、麦克马伦复信。习主席此次复信中提到的飞虎队,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是由美国陈纳德将军组建的。1941年,美国飞虎队队员们
2023-09-20 20:16:00
浙江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复信精神热潮:为促进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相知相近贡献力量
纸短情长,殷殷牵挂。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复信美国肯恩大学校长拉蒙·雷波列特,鼓励中美两国高校加强交流合作,为促进中美友好贡献力量。浙江迅速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复信精神的热潮。大
2024-06-08 16:06:00
大国来信丨友谊之桥
...推动了中美两国青年一代的友好交流。去年6月,习主席复信美国肯恩大学校长拉蒙·雷波列特,鼓励中美两国高校加强交流合作,为促进中美友好贡献力量。美国肯恩大学校长 拉蒙·雷波列特:
2025-01-18 09:07:00
...民。”习近平主席在4日给美国艾奥瓦州友人萨拉·兰蒂的复信中写道。“收到习主席的复信,我感到非常荣幸。”兰蒂在美国艾奥瓦州马斯卡廷家中,第一时间回复了新华社记者的书面采访。中美
2024-01-12 12:14:00
习近平主席复信美国肯恩大学校长雷波列特,在之江大地引起强烈反响——深化交流合作,促进两国人民相知相近
...育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令人高兴。”6月6日,习近平主席复信美国肯恩大学校长拉蒙·雷波列特,在之江大地引起强烈反响。激动之情、奋进之志在温州肯恩大学、我省各个高校,乃至所有关心关
2024-06-07 12:56:00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费城交响乐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思艺。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指出,50年前,乐团来华开启中美文化交流“破冰之旅”,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0年来
2023-11-11 21:14:00
天天学习|跟着习主席感悟发展中美关系的力量源泉
...础在民间,力量源泉在人民友好。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复信美国友好人士、致信中美民间友好活动、会见来访的美国民间友人,躬身践行对中美民间友谊的珍视,着力推动中美两国民间友好关系向
2023-11-14 18:18:00
...平8月29日在给美国史迪威将军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的复信中说。“中美关系的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习近平主席近日复信美国华盛顿州“美中青少年学生交流协会”和各
2023-09-01 02:3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沉肩挑山,砥砺攀登——记山东中烟滕州卷烟厂卷包车间“挑山工”於永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五岳之首,万千游客无不惊叹于泰山的雄奇俊秀,令人仰望。然而我,却折服于一群小人物
2025-09-04 10:15: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团长说今晚要走70里路,途中还要消灭800个敌人,我们就跑啊跑。在部队里,赶路不是用走的
2025-09-04 07:40: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