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6月10日,蜀国精神领袖刘备,彻底告别了自己一生都在奋斗的战场,撒手人寰,病逝白帝城。临死前急诏诸葛亮前来,托以后事。从此,诸葛亮便肩负起了挽救蜀国命运的重担。
面对,夷陵大败,国力空虚,人才凋零;面对,领袖病亡,各地生异;面对,权力交接,人心浮动;面对,军力大损,魏吴虎视;面对,初掌遗命,难服众望等一系列的不利局面,诸葛亮又是如何用实际行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刘备的知遇之恩,继而挽救蜀国岌岌可危的险局?
一、诸葛亮、李严皆为刘备托孤重臣,为何单单急诏诸葛亮前来,嘱以后事
大家皆知,“稳”,虽然偶尔会成为诸葛亮人生的一个小小污点,但总体来说仍然是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因为这个“稳”字,刘备才更加看重诸葛亮。
因此,刘备夷陵大败后,自卧床以来,绝对会思考蜀国的出路。倘若,自己命大,病愈而起,将会如何?倘若,自己不幸,一病不起,将又会如何?虽然,并没有历史资料证明这一点,但是任何一个人身处如此境况,能不想这些吗?重要的是,病床上的刘备,又无法理事,思考自然成为其,每日所做最多的一门功课。
刘备征战一生,自然明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目前,蜀国的国库军力,敌对势力的情况,怕早就存于刘备之心。因而,当刘备病逝后,蜀国则最需要的是一个求“稳”的政权主导者,而不是一个求“战”的主导者。稳,基业可保;战,基业易失。之所以,刘备急诏诸葛亮亲至,当面托以身后之事,应为政治权重的交接,也是一种国策理念信号的导向。同时,又再托孤给李严,乃为以防万一之策,万一自己看走眼,诸葛亮生有异心,以李严的领军之能便可制之。
所以,不得不说,枭雄思维,相当缜密,考虑更加长远。
二、整合一国执政权力,难度会有多大,难以想象
俗话说:“师傅多了房建歪。”更何况一国的管理,自然不能一政多出。
诸葛亮对于刘备榻前托孤于己,目的何在,心中自当十分明白。但是,诸葛亮接手刘备的摊子后,首先面对的就是政权的整合。刘备在日,一切事务自有刘备裁之,无有不从。而今,自己突然接手,不知会有多少反对者,多少不忿者,多少不屑者。当这些不利因素出现时,何人可贬,何人可罪,何人可宽?皆需掌握一个精准的处置之度,反之必乱。
因此,如何置放托孤重臣李严,便成为了诸葛亮政权整合的第一道“拦路虎”。如果,按照
刘备托孤之意,让李严在朝堂任职。一方面,给予重权,相互权属难定,国策推行将会不畅,自身也会处处受到掣肘,更加难以大展拳脚。另一方面,给予微权,自然难以与托孤重臣相匹,相互矛盾立生,朝堂将难安矣。但是,若要外放,如何才能令其心安,又甘愿受之?
为此,诸葛亮别无好法,只有按照刘备生前所委,将其安置江州,以担御吴重任。理由也更加堂皇,但交流艺术却非常重要。所以,祥子试猜之。一是汉中重地,先主已委任魏延镇守,你就不要想了;二是先主遗骸刚刚入土,你可要挑起防御东吴的重担,不要辜负先主所托;三是你善于治军,只有你才能担起防御孙权的重担;四是我在朝廷当你的后盾,为你提供后勤保障,为你服务。
一顶高帽扣上来,二个马屁拍下去,李严能不欣然受之。
之前,刘备定蜀时,闻杜微多有才名,遣人请之,但其以耳聋为由,闭门不出。而这时(公元224年),诸葛亮屈身相请,终拜杜微为谏议大夫,入朝相辅。接着,废长水校尉廖立为庶民。只因其官居李严之下,便心生怨恨,更对丞相掾李邵、蒋琬等大臣多有非议,而其却曾被诸葛亮赞为“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的大才。就这样,说废就废,从而再无人敢有异议。
至此,蜀汉政权整合完毕。
三、对外重新修好于吴,寻机南征异族叛乱,以除后顾之忧
公元224年农历甲辰,蜀汉丞相诸葛亮派遣邓芝,出使东吴,并赢得孙权称赞。之后,孙权为表结盟诚意,又遣使张温入蜀,互订盟约。自此,东吴孙权再无南侵之举。对于汉中防御,再次从蜀中征调兵力,充实其中。同时,对于魏延汉中防御的“错守诸围之法”的策略加以肯定。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汉中的防御实力。
据《华阳国志》记载,建兴三年(225年)三月,诸葛亮探得曹丕将会攻打孙权,遂决定征讨南中叛乱。之后,诸葛亮亲率大军,兵发南中四郡。大约用时三个月,诸葛亮便先后平定了越嶲夷王高定、永昌太守雍凯、牂牁太守朱褒三股叛乱势力。接着,又以得胜之兵,深入不毛,征伐南蛮王孟获。期间,诸葛亮采纳参军马谡之策,以攻心为主,最终威服孟获,使其不敢再犯,并于当年秋顺利返回成都,南方四郡即定。
诸葛亮南征,仅用了不到八个月的时间,便凯旋而归,令曹丕闻之,都深感惊异。
同时,诸葛亮返回成都后,一边继续推行“蜀律”,加强法制建国,一边大力发展农业,休士劝农,富民强国,从而既平稳度过了蜀国因刘备之死,造成全国震荡的危局,又为北伐奠定了后勤保障基础。
因此,据《袁子》记载:诸葛亮死后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可见,诸葛亮在蜀国人们心中的地位有多么的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7 14: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