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基本盘”稳定
西安的魅力让更多人留下来
报告原文
“基本盘”保持稳定:去年商品房网签销售和二手房累计交易面积分别增长16.9%、72.7%。
报告解读
西安交大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杨东朗说,这个成绩是市政府住房政策的有效调控,是市委市政府贯彻中央住房政策的结果。
西安是党中央确定的双中心,即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西安加大双中心的建设力度,以此为抓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这对在西安暂住、想在西安落户的群体都具有吸引力、凝聚力,他们愿意长期在西安发展,就会买房。
西安的教育资源、交通配套都非常优质,包括环境等,也吸引了临近城市购房群体的眼光。
杨东朗说,西安的魅力让更多人留下了,于是,就出现了商品房网签销售和二手房累计交易面积的双增长的情况。 华商报记者 卿荣波
“实力盘”占GDP比重达33.5%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7.3%
报告原文
“实力盘”支撑明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2321.8亿元、增长8.4%。信息服务业增加值927.74亿元、增长7.5%。科技服务业增加值770.86亿元、增长5.4%。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25万家、1.5万家。以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为主构成的“实力盘”占GDP比重达3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3%。
报告解读
西安市市长叶牛平多次用“三个盘”阐述了西安的基本情况。过去一年,西安锚定“六个打造”战略目标,笃定创新立市、产业强市、文化兴市,一体推进“三个年”活动和2023年全市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做稳“基本盘”、做强“实力盘”、做实“长期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平稳开局起步。
“实力盘”为西安市经济发展提供了硬核支撑,增添了发展动能、塑造了竞争优势。这里的制造业是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品),在先进制造业方面,西安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造国家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在信息服务业方面,打造“西安软件”“西安数据”等特色产业名片,促进信息服务在与各领域融合发展中不断做大做强;在科技服务业方面,充分利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鼓励基础研究,促进成果转化,推进科技服务向产业链核心聚集、向细分领域发散、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华商报记者 李婧
“长期盘”蓄势发力
保西安经济稳增长
报告原文
“长期盘”蓄势发力。去年全年,西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00.08亿元,制造业投资增长8.5%、占工业投资比重83.7%、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额同比增长11.5倍,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值比重39.1%、较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对俄罗斯和中亚进出口总值299.22亿元、增长1.02倍。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09家、增长25.1%。全年实际使用外资、实际引进内资分别增长13.7%和12.1%。
报告解读
西安邮电大学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张鸿教授分析,一般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为投资、消费、外贸,西安对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投资,如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的建设为智能制造业、新能源电车等关键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西安工业相关产业在数字时代也可以稳定增长。
“一带一路”经济为西安的外贸发展带来较大增长,中欧班列的运行量在全国稳居前列,2024在货物价值保证的情况下,这一块的增长相当可观。另外,国际港务区和浐灞生态区合并后,为丝路经济发展外贸提供了体制和机制上的保障。西安“双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立后,抓紧秦创原聚集,依靠高校的科技力量将为西安未来经济提供稳定的支持,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强引擎。上述种种,都将在长期发展上为西安经济发力保驾护航。 华商报记者 任婷
西安成全国唯一通航中亚五国六城
中欧班列载来丰盛年货
报告原文
“基本盘”保持稳定。公路铁路民航客货运量分别达到1.52亿人次和2.97亿吨,增长148.6%和10.9%。
2023年,西安全面落实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涉西安市成果,签订合作协议20余项,哈萨克斯坦驻西安总领事馆顺利开馆,在全国率先实现中亚“五国六城”客运航线全覆盖。“+西欧”集结线路达到23条,长安号年度开行5351列、运送货物464.8万吨,分别增长15.3%、12.9%,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国家示范工程、长安号品牌效应显著提升。
报告解读
华商报记者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了解到,2023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累计完成运输起降航班31万架次、旅客吞吐量4137.1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6.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48.2%、205.1%和28.8%,实现中亚“五国六城”航点全覆盖。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和西向首发站。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不断加大中欧班列开行力度,持续加快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中欧班列(西安)已常态化开行17条国际干线,覆盖亚欧大陆全境,“+西欧”集结线路达到22条,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截至2023年5月18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开通西安至中亚五国首都以及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共6条航线,每周11班航班。
目前,从西安,我们可以飞到中亚五国每一个国家的首都,在中亚最大的国家哈萨克斯坦,拥有两条航线,一条到首都阿斯塔纳,由国航公司执飞,一条到阿拉木图,由南航执飞。西安也成为全国唯一一座率先通航全部中亚五国的城市,与中亚地区的航线网络通达性、与中亚地区的对外连结密切程度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时,西安至阿拉木图、塔什干货运航线稳定运营,与中亚国家“空中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
最近正是采购年货的高峰期,很多西安市民喜欢进口食品。2月1日,中欧班列(西安)2024年首趟年货专列就为广大群众拉来了“洋年货”,春节期间还将有3000余吨小麦通过中欧班列运抵西安,转运全国。近年来,中欧班列(西安)开行线路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商品搭乘班列抵达西安。如今,中欧班列(西安)已构建起一条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大通道,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强劲动能。
据了解,2023年,中欧班列(西安)年度开行量首次突破5300列,累计开行量突破20000列,成为全国中欧班列开行量最大的车站。平均每100分钟就有一列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出发或到达,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
2024年1月,中欧班列(西安)共开行325列,同比增长14%,为加快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强劲动能。下一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将进一步提升班列服务质量,创新班列发展活力,聚焦发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作用,进一步织密班列线路,加快实施智能化场站升级,为推进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高质量发展贡献铁路力量。 华商报记者 李琳
西安2023年交付了8.6万余套“保交楼”
报告原文
2023年,西安“保交楼”项目交付8.6万余套,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完成总任务的91.9%。342个“回迁安置”项目全面开工,建成90个项目12.8万余套安置房。
报告解读
西安交大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杨东朗说,“保交楼”是一个关乎民生的大事情,为了保障购房人的权利,西安市成立了工作专班,每个项目都有一个专班,因为下了大力,所以有了以上的成绩,这个成绩在全国省会城市里都是名列前茅的。
保障房也是建立房地产平稳发展新机制的重要内容,更多保障房的建成,解决了大量新市民和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住房是每个家庭的大事情,住房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这些都是西安建立住房现代化长效机制的一个良好体现,这些离不开西安多部门的协力,也离不开西安全体市民和全社会的支持。 华商报记者 卿荣波
GDP目标6%、七大功能区、新质生产力……
2024
西安画下的美好蓝图
都是沸腾的希望
西安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在全省起到龙头引领带动作用
报告原文
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10.76亿元、增长5.2%。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
报告解读
西安通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国际化大都市蓝皮书主编李栋介绍,去年西安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增加500多亿,这个成果是意料之中的,也是难中求成的,其中起到核心拉动作用的是制造业,比如汽车、半导体、光伏等产业。
去年整体GDP增长5.2%,与全国平均增速一致,但是西安的增速高于全省的增速,这说明西安作为省会城市,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基于西安本身的增速发展以及GDP总量的提高,对全省的经济发展也起到带动作用。
而今年的GDP增速预期目标定为6%左右,也是依据西安这座城市作为双中心城市的定位,有着特殊的使命,GDP增速必须保持在一定水平,才能引领全省发展,争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虽然当前整体经济形势比较低迷,但西安需要发挥双中心城市的功能,努力达到这个目标,同时这个目标值也与西安整体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有关。 华商报记者 田睿
城市功能规划定位延续原有精神
对功能进行优化升级
报告原文
聚焦城市核心功能定位,在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承载力上攻坚发力。实施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实施“中优”提升计划,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动北跨提速发展,统筹南优南控协同并进,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
报告解读
西安通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国际化大都市蓝皮书主编李栋介绍,新提出的7大功能区发展战略,其实是在原有的“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5大空间战略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延续原有的精神,进一步对功能进行明确并优化升级。这次的细化依据的是2022年提出的“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西安作为特大城市,城市发展规划定位与该要求相呼应,新的城市发展规划定位也是对该要求的落实。
实施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围绕打造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功能定位,统筹建设古都核心功能承载区、东部双向开放引领区、南部高新技术与科教集聚区、北部先进制造集聚区、国家科学与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和秦岭生态保护示范区“七大功能区”。
七大功能区发展战略中实施“中优”提升计划,与原有的“中优”空间战略基本一致,核心就是进行城市有机更新。既要防止大拆大建,又要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综合施策盘活低效资源,有序推进城市更新,用“绣花”功夫创新治理,做强科创、文旅、商贸优势产业,推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推动北跨提速发展则强调了“北跨”的速度和效率,坚持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业支撑、项目带动,集中力量打造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走稳走实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引导汽车、航空、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业聚集发展,扩容提质区域性配套服务。经过一年的发展,北跨整体提速,该战略也是延续了“北跨”的精神,同时强调高质量提速发展。
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对浐灞国际港及渭河两岸地区进行再规划、再设计、再塑造、再提升,补齐区域基础设施和人居公共服务短板,积极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加快功能再造和职能重塑,这是对“东拓”功能的细化,今年年初,浐灞生态区与国际港务区合并后,形成了新的板块,定位是高质量发展,但其核心仍是东部板块的发展。
统筹南优南控协同并进,着力打造以秦岭保护为主体的生态空间和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集聚区。这是对“南控”战略的空间优化,过去强调严格保护秦岭保护区,今年提出了“南优”,意味着在严控的基础上,发挥南部空间的功能优势,助力发展相应的产业。
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其实是“西融”的核心工作,西安-咸阳一体化作为西安都市圈发展的重点工作,推动西咸一体化项目建设,全面落实西安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也会让一体化改革发展红利更多惠及两市人民,打造西安都市圈核心功能区和重要增长极。这次将西安-咸阳一体化单独提出,也是一次升级,有助于加速推动一体化建设。 华商报记者 田睿
充分发挥西安的头雁作用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报告原文
2024年,西安将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打造国家重要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上攻坚发力。高新区、经开区、西咸新区、航天基地、阎良区(航空基地)、高陵区要强化工业主战场阵地作用,把先进制造业做强做大和招引重大制造业项目作为头等任务,探索建立园区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投资的周边统筹共享机制,不断增强先发区域“头雁效应”。
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未来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今年重点工作中提及实施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加快人工智能、增材制造、光子等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开辟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新赛道,前瞻布局生物技术、前沿新材料、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
报告解读
西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扈文秀说,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为了契合国家提出的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实际上就是围绕着创新进行发展。
西安有很好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科技实力,如航天基地、高新区、航空基地等,科技力量非常强,围绕新质生产力,大力进行创新,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通过西安的头雁效应,带动宝鸡、渭南等整个关中群,继而辐射全陕西。 华商报记者 卿荣波
报告摘录
聚焦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西安一个个大动作带来大大的振奋
聚焦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在提升能级和补齐短板上攻坚发力,完善城市交通路网体系。创新政府投资项目投融资模式,加快城市环线、绕城高速智慧扩能、西蓝高速扩能改造、高新至鄠邑高速复合通道、西户路等项目开工建设,着力构建内畅外联的高快速路网体系。按计划完成西安主城区-西咸新区-咸阳7个互联互通项目建设。打通环城路、二环路、三环路联通堵点,实施小切口、微改造工程,完成103条次支路建设改造,推进占用道路停车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智慧交通,优化整合公交线网,促进区域微循环,提升出行便捷度。
加快推进“三大工程”建设。落实各类保障房分类建设管理实施方案,严格执行规划计划审批制度,完善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年内筹集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万套、保租房5000套。
探索建立“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政策体系,盘活存量资源,强化试点示范。一村一策、一项目一方案加快回迁安置进度,年内竣工交付66个以上项目。坚持微更新、微改造、动则快、动则成,分类稳妥推进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
促进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加强高新区、经开区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的要素保障,优化西咸新区、浐灞国际港空间布局和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按照“急用先编”原则编制374个重点区域、重点地块、重点项目详细规划,高效保障35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详细规划全覆盖。制定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完善国有土地征收补偿办法,规范土地征收拆迁安置补偿行为,编制实施年度土地征收储备供应计划,推进土地规划征收储备供应一体化管理,切实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一体化重构整合优化,推进李家河输水总干渠复线、渭北湾子水厂输配水工程等供水项目建设,做好排水管网普查、维护和更新改造工作,实施684个既有住宅小区红线内雨污分流。加快推进蓝田第二污水处理厂、高陵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高陵、长安污泥处置厂投入运行。持续推进电网攻坚,建成2座330千伏关键变电站、新增供电能力200万千瓦,加快供气、供热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确保城市能源供给和运行安全。新建5G基站2000个、充电桩4700个,开工建设公共停车位1.5万个。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王莉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3 11: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