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改革报
本报讯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三争’作表率”实践活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依托党建体检,采取“跨村联建”的方式,立足各村在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人才、土地、项目、资金等不同优势,一体谋划、联动布局,策划生成一批优质产业项目,推动乡村振兴多点开花、齐头并进。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将分散的土地、局限的发展整合优化,推动资源要素集聚,片区内乡村抱团发展,发展特色产业、农业,逐步打造规模化的产业发展平台。积极推动技术联享,探索出“竹—药、竹—菌”、多种花卉轮种等林下复合经营模式,林下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如塔前镇采用多头菊与百合轮种模式,依托高海拔生态优势轮种20多个品种的百合花和100多个品种的多头彩菊。同时,利用“福建最美古树群”等森林景观资源,积极发展森林旅游和民宿经济,每年可为村民增收15万元/户。
品牌带动打造地理标志产品。探索“支部+合作社+院校+企业+农户”模式,通过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持续加强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在夏道镇、塔前镇等打造特色品牌,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农村特色产品销量提升。如塔前镇虎山村打造1200亩萝卜产业园,注册“塔前虎山萝卜”地理标志产品,亩产可达6000斤,年产值1600万余元,主打绿色、生态;以示范点赤坑村为中心,辐射周边西洋村、大坑村、际上村共流转2000余亩土地。
家门口就业的日子有奔头。针对农村农业人才不足和青壮年大量外流等实际困难,延平区立足产业发展,围绕延平特色产业企业发展方向,制定跨村人才培养计划,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组织外出学习、开展小院党课、“田间课堂”等方式提升本土人才技能。同时,建立“省级龙头企业+合作社”模式,开展“送人到岗”“入村招聘”全程跟踪服务,帮助解决重点群体的人岗匹配问题,实现“就地”上岗,促使村民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南平市延平区委改革办供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4 1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