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范仲淹提拔的一个家族,若宋钦宗会用靖康之耻可免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04 21:16:00 来源:戏说三国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人兵临汴京城下,宋钦宗软弱无能,京城沦陷。宋徽宗、宋钦宗二人被金人掳去,金人以此为要挟,让两河军民开门投降。宋钦宗此时才看清楚,金人这次来的人数并不多,若之前自己能拼死一战,必能取胜。可是,说什么都晚了,这时,宋钦宗想起了一个人,《宋史·卷三百三十五》云:

京师失守,帝搏膺曰:“不用种师道言,以至于此!”

宋钦宗捶胸顿足,后悔道:“大宋之所以会沦落到这个地步,全因为我没有听信种师道之言。”

范仲淹提拔的一个家族,若宋钦宗会用靖康之耻可免

种师道,北宋种氏家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北宋抗战派名将,若宋钦宗肯听信他的建议,北宋至少有三次机会,可以避免靖康之耻。

在两宋时期,“种家将”的名气比“杨家将”大得多,只是,后者被民间文学渲染得太过,以至于前者略显沉寂。

一、第一代的筚路蓝缕

公元1038年,原先臣服于北宋的党项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大夏(史称西夏)。然后发兵侵犯宋朝边境,第二年,在三川口之战中,宋军大败,朝野震惊,北宋王朝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军队有多么羸弱。

公元1040年三月,因为西北战事吃紧,宋仁宗召范仲淹回京,让他知永兴军。范仲淹接到任务后,马不停蹄赶往延州,重点防御西夏。

范仲淹提拔的一个家族,若宋钦宗会用靖康之耻可免

在西北,范仲淹至少提拔了十多名武将,这些人大多扬名于后世,例如狄青、郭逵、张亢、王信、范恪、周美等。

有人说,北宋文坛最大的伯乐是欧阳修,笔者则认为,北宋政坛最大的伯乐,乃是范仲淹。范仲淹在军事方面,提拔过狄青;在儒学方面,点拨过张载;在改革方面,曾教授过王安石。几乎每个历史人物遇到范仲淹,都会深受其影响。有这样的能力和人格魅力,范仲淹不愧是北宋的“政治完人”。

范仲淹提拔的一个家族,若宋钦宗会用靖康之耻可免

在西北军中,范仲淹还提拔过一位名将,他叫种[chóng]世衡,此人就是“种家军”的开山人。

种世衡,字仲平,洛阳人,从小接受颇为正统的儒学教育。《宋史》云:

少尚气节,昆弟有欲析其赀者,悉推与之,惟取图书而已。

意思是说,种世衡年少的时候崇尚气节,家里兄弟分家的时候,都想多分一点,种世衡却只要一点书,其他财产全部不要。

范仲淹到西北的时候,种世衡担任鄜州判官,他向范仲淹提了一个建议:延安东北200里的空地,原是唐朝宽州遗址,如果在那里建一座城池,和延安互为犄角,对于防御敌军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时,范仲淹本来就在寻找以守为攻的防御策略,种世衡虽然只是小吏,却有这般见识,让范仲淹刮目相看。

范仲淹提拔的一个家族,若宋钦宗会用靖康之耻可免

范仲淹把种世衡的建议上报给朝廷,不久后,宋仁宗给出肯定的答复,于是,范仲淹便让种世衡来负责这个大工程。种世衡所修建的城池,就是著名的青涧城。

西夏人当然也知道青涧城一旦建成,会对自己“东出”不利,在种世衡筑城的时候,多次出兵袭扰,种世衡一边战斗一边筑城,十分不易。《宋史》曾记载:

然处险无泉,议不可守。凿地百五十尺,始至于石,石工辞不可穿,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钱,卒得泉。

意思是说,众多士兵和工匠聚集在那里筑城,可那里连水源都没有。种世衡下令凿地取水,可挖到了五十尺,不仅没有挖到水源,还遇到了大石头,工匠们认为这石头太硬,种世衡不信,下令谁能凿穿石头,赏一百钱,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打碎石头,挖到了泉水。

外有强敌,内有困境,种世衡用生命和毅力为代价,平地筑城,若干年后,这种精神,仍值得我辈学习。

城建好了,得有人,要不然就是一座空城。于是,种世衡命士兵开垦两千顷土地,招募商人和百姓前来青涧城。青涧城最初的居民,大多是羌人,为了留住这些人,种世衡对百姓非常关心,派自己的儿子专门负责给生病的居民送药食。这些人深感种世衡的恩德,后来大多成为种家军的一员,成为守护大宋河山的钢铁长城。

范仲淹提拔的一个家族,若宋钦宗会用靖康之耻可免

种世衡为了扩充兵源,提高战斗力,下令让军民都参与射箭训练,僧人、妇人、老妪都跟随军队练习,甚至有人犯错,只要能射中箭靶,种世衡都能赦免他。

这样一来,青涧城的百姓个个都尚武,不管男女老少,拿起弓箭就能射西夏兵。

特殊时期,当行特殊之法,种家军的第一代人种世衡,筚路蓝缕开启创业之路,为他的后代奠定了基础。

二、第二代的铁血山河

种世衡是一位“智”将,根据《梦溪笔谈》记载,种世衡在对抗西夏的时候,曾用反间计除掉了西夏的两位重要将领,这两人分别是野利旺荣与野利遇乞。

野利旺荣与野利遇乞本是西夏皇后的兄长,在西夏军中威望甚高。最初,二人派了一位叫浪埋的将领到宋军中诈降,种世衡将计就计,派了一个叫王嵩的僧人到西夏,说野利旺荣兄弟想投奔宋朝,他派的使者浪埋已经去打前站了。李元昊大惊,连忙派亲信去宋营核实,种世衡早布好局,让西夏人觉得野利旺荣真的要来投降。结果,李元昊没有给野利旺荣兄弟解释的机会,直接将二人处斩,并且霸占了他们的妻子。

范仲淹提拔的一个家族,若宋钦宗会用靖康之耻可免

野利旺荣与野利遇乞被杀,动摇了西夏军心,对宋夏局势影响很大。

有时候,战场上的千军万马,不如后方的四两拨千斤重要,种世衡则深谙此道。

种世衡60岁那年,亲自主持修筑细腰城,结果在城池修建完成后,种世衡病逝于任上。史载,“城成而世衡卒”,字数不多,却有说不完的感人故事。

种世衡去世的时候,正值庆历四年,也就是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的那一年。范仲淹被贬出京,听闻种世衡去世,非常悲痛,他为中知道写下墓志铭,并感慨云:“国之劳臣也,不幸云亡!”

范仲淹提拔的一个家族,若宋钦宗会用靖康之耻可免

种世衡虽然死了,西北却沿用了种世衡的策略,建起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新城。

虎父无犬子,种世衡有八个儿子,个个都是将才。

其长子种诂、二子种诊、五子种谔曾名震关中,有“三种”的称号。

例如,在宋神宗熙宁年间,种诂曾在镇戎(今宁夏固远)筑城,多次防御西夏和羌族的侵犯。其二弟种诊不仅擅长防守,还是进攻骁将,他曾率领3000兵马进攻环州,把敌军打得丢盔卸甲。

范仲淹提拔的一个家族,若宋钦宗会用靖康之耻可免

种家第二代人中,老五种谔绝对是个硬茬,当初,种世衡在世时,极力推荐五子种谔驻守青涧城,种谔也不负乃父期望,第一战便大胜西夏,招降数万兵马。元丰四年,种谔在定川一举打败了8万西夏军,消息传到朝廷后,宋神宗大喜,特地遣使到军中,以示奖励。《宋史》云:

谔留千人守米脂,进次银、石、夏州,不见敌。

听说种谔来了,相邻的城池敌人都跑光了。种谔是种家军第二代人中的翘楚,可惜,他57岁那年,背上痈疽发作而死。

三、第三代的亡国悲壮

种家军的第三代,出了两个著名人物,分别叫种师道和种师中,他们都是种世衡的第七子种记之子。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写九纹龙史进曾投靠老种经略相公,而鲁智深在渭州小种经略相公的地盘上当差,这里的“老种”和“小种”,指的就是种师道和他的弟弟种师中。

范仲淹提拔的一个家族,若宋钦宗会用靖康之耻可免

其实,种家军到了第三代,已经守护宋朝近百年,从种家军走出来的武将,已经遍布北宋,所以,所谓的“老种经略相公”,虽然只是一个经略安抚使,官职不高,但威望却不容小觑。

种师道幼年学文习武,曾拜儒学家张载为师,而张载曾拜范仲淹为师,所以,种师道和范仲淹还有一些渊源。

种师道为将时期,宋徽宗麾下的大宦官童贯手握西北兵权,所有的将领见到童贯都下跪行礼,只有种师道作揖不跪,让童贯非常不高兴。童贯多次为难他,都被他机灵地躲过。

种师道在西北经营半生,立功无数,但在北宋亡国之际,他的经历,则有些悲壮。

范仲淹提拔的一个家族,若宋钦宗会用靖康之耻可免

靖康元年,金人南下,宋徽宗吓破了胆,赶紧把皇位内禅给儿子宋钦宗。宋钦宗立即召种师道入京。种师道此时已经隐居山林,听闻朝廷有难,立即带领种家军前往朝廷勤王。

此后,种师道和他背后的种家军,至少有三次机会能够避免北宋亡国,可惜宋钦宗都没有采纳。

第一次机会发生在靖康元年正月下旬,种师道马不停蹄地赶到汴京,此时,宋钦宗已经决定和金人议和,议和派的大臣听闻种师道来京,不但不欢迎他来,反而吓唬他:“陛下已经和金人议和,敢主战者灭族!”

种师道一生纵横沙场,岂会被这种话吓倒,他找到主战派的右相李纲,一起对宋钦宗说:

“臣以为,万万不能议和,河北三镇万万不可割让给金人。金人现在孤军深入,而我京师城墙坚固,只要我们守住,等各地勤王的兵马一到,金人若不退兵,必然被我所灭!”

为了让宋钦宗相信自己所说的话,种师道亲自出城抓了三名金兵,把他们的肚子剖开,发现腹中仅有黑豆。这说明金人断粮,日子不好过。

范仲淹提拔的一个家族,若宋钦宗会用靖康之耻可免

宋钦宗虽然昏庸,但种师道有理有据,他终于挺直腰杆,决定和金人大干一场。但是,在关键时刻,宋钦宗没有选择种师道的建议,而是选择了一个极端——派姚平仲去劫营。

在北宋历史上,“宋金劫寨之战”是比较重大的事件,这件事不仅仅意味着宋朝兵败,更是彻底摧毁了宋钦宗抗战之心。

劫营失败后,议和派蜂拥而上,把责任全部归咎到种师道的头上。种师道自己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反而因为“主战”,成了朝廷失败的替罪羊。宋钦宗此时也需要给大家一个交代,因为负责劫营的姚平仲失踪,宋钦宗果断把种师道撤职,“以儆效尤”。

种师道被免职,一石激起千层浪,太学生围堵宫门,集体上书为种师道求情,痛骂主和派,宋钦宗迫于压力,才恢复了种师道的职位。

范仲淹提拔的一个家族,若宋钦宗会用靖康之耻可免

如果说第一次机会宋钦宗没有珍惜,尚可原谅的话,那么第二次失去机会,实在太可惜,因为这一次,宋军本有机会重创金兵。

接下来,果然如种师道所料,金兵无法坚持,主帅完颜宗望撤军,种师道立即向宋钦宗提出建议,趁金兵半渡黄河之时,发动反击。种师道甚至已经派遣自己的弟弟种师中率领三万兵马尾随金兵,打着“护送”的名号,准备痛击金人。但是,宋钦宗没能听从种师道的建议,宋钦宗认为,金人好不容易撤兵,还是不要惹出事端的好。为了避免主战派生事,宋钦宗派投降派大臣吴敏、唐恪、耿南仲等人亲自护送金人过河,并且在黄河岸插了一面大旗,严令:若宋朝大军又一兵一卒敢绕过大旗,一律处死。

不仅如此,宋钦宗还下令:

朝廷既与金人议和,官民昔尝附金而后复归本朝者,所在发遣令还其乡国。

意思是说,朝廷既然把北方三镇割让给金人,那北方逃到南方的百姓,还让他们回去,他们已经是金国的百姓了。

宋钦宗之所以遭人恨,并非因为他一败再败,而是因为他失去了汉人的血性。

范仲淹提拔的一个家族,若宋钦宗会用靖康之耻可免

金人撤走几天后,宋钦宗受够了种师道的“碎碎念”,感叹道:

“师道老矣,难用!”

于是把种师道贬为中太一宫使,这是一个闲职。同时也意味着,种师道失去了兵权。不久,因御史说种师道“智虑未衰,尚可用”,宋钦宗决定让种师道兼任河北、河东宣抚使,但种师道手中并没有军队可以调动。

接下来,宋钦宗便失去了第三次“抢救”的机会。种师道提出:

合关、河卒屯沧、卫、孟、滑,备金兵再至。

种师道认为,金兵上一次没能拿下开封,必定还会南下,现在的当务之急应当调集陕西、山东等地的兵马屯兵于黄河南北的沧、卫、孟、滑等地,先控制住有利地形,依靠黄河,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

种师道的这个建议,可谓金玉良言。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宋朝上次被完颜宗望轻易打到开封,好不容易金兵退去,宋钦宗所考虑的不应该是如何防御金人二次来攻吗?

可宋钦宗却非常相信北方的“盟友”,他认为,既然和金国议和了,就不应该再劳师动众,弄不好还会激怒金人。种师道闻言后,郁结于胸,生了一场大病。

范仲淹提拔的一个家族,若宋钦宗会用靖康之耻可免

不久后,种师道弟弟种师中在太原之战中壮烈牺牲,而种师道的两个儿子早年也死在战场上,种师道举目望去,国将不过,家将不家,吐了一口鲜血,在亡国之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种师道虽然没有亲眼看到北宋亡国,但他已经提前体会到了亡国的心情。

在北宋大厦将倾之际,种师道以拳拳之心向宋钦宗提过三次建议,宋钦宗至少有三次机会可避免靖康耻,但宋钦宗都错过了。

四、覆亡后的追悔莫及

种家军威武百年,战绩辉煌,无奈遇到了千古昏君,种师道一死,意味着种家军失去了主心骨。想当初,范文正公居庙堂之高,为北宋培养人才无数。种家军在北宋历史上辉煌了上百年,但到了北宋末年,落日余晖映衬下,大家看到的却都是悲剧。

种师道去世几个月后,金人再度南下,因宋钦宗献出北方三镇,金人这次南侵异常顺利。不久后,靖康之耻发生,徽钦二宗被俘。

范仲淹提拔的一个家族,若宋钦宗会用靖康之耻可免

亡国之际,宋钦宗说出那句“不用种师道言,以至于此”时,是何等苍凉!

笔者始终认为,只要你不弯下腰,别人是不可能轻易骑到你脖子上的。而宋钦宗,就是那个主动弯腰的君主。

北宋时期,种家军、杨家将、折家军、岳家军,良将辈出。可惜,在重文轻武的背景下,他们的光芒都被时代遮盖,他们的满腔赤心,都没有进入平庸君主的眼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4 22: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靖康之耻:宋徽宗与宋钦宗的屈辱与牺牲
...祸、靖康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
2024-03-25 14:10:00
北宋名将种师道壮志满酬却难以施展
...的从曾祖父是官至工部侍郎的名臣种放,祖父种世衡得到范仲淹器重,在西北边疆屡立战功,是种家军的创始人。种师道虽然生于武将世家,但他从小除了学武外,还师从当时著名的文学大儒张载,
2023-05-31 09:05:00
靖康之变时,韦太后真为金人生了两个儿子吗?
...了。在金国兵临城下时,懦弱的宋徽宗居然让位给了儿子宋钦宗赵桓,而宋钦宗比宋徽宗更加懦弱昏庸,他为了向金国人妥协,不惜一切代价求和,曾强行下令征调开封府民间五千余名女子献给金人
2022-12-25 20:44:00
种世衡:边疆猛将的崛起与种家军的创建
...野心膨胀,兵锋直指北宋腹地。此事震动朝野,宋钦宗急召范仲淹回京主持军务。当范仲淹赶往边疆防守之时,遇见了年轻的种世衡。范仲淹看出种世衡的才能出众,以他为心腹,托付重任,令其创
2023-11-22 07:55:00
靖康之乱和土木堡之变,哪次事件更加耻辱?
...和谈,希望让太上皇到金营谈判,而宋徽宗吓得不敢去,宋钦宗只能硬着头皮前去。到了金营后,金军统帅并不理睬宋钦宗,只是派人要求降表,大臣孙觌反复改了四次才让对方满意,其降表大意就
2022-12-24 13:23:00
...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宋钦宗赵桓(1100年―1156年),宋朝第九位皇帝
2023-04-16 21:27:00
聊聊宋钦宗赵桓的皇后——朱琏
...子她不甘羞辱,宁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清白,她就是宋钦宗赵桓的皇后朱琏。朱琏的家庭条件还不错,她在汴京祥符出生,父亲朱伯材曾担任武康军节度使。因为貌美、性情好,很快被皇家所知
2023-06-08 16:35:00
宋钦宗赵桓在靖康之变时经历了什么
赵桓,即宋钦宗,宋徽宗赵佶长子,宋高宗赵构异母兄,生母是显恭王皇后,北宋第九位皇帝,也是北宋最后一位皇帝,元符三年(1100年),赵桓生于坤宁殿。初名赵亶,封韩国公,次年六月晋爵
2024-05-27 17:21:00
宋钦宗赵桓:从即位到靖康之变的命运沉沦
早年经历宋钦宗赵桓(1100年-1161年),本名赵亶,中国宋代词人之一,宋朝第九任皇帝。赵桓,原名赵亶,另有赵煊之称,乃宋徽宗赵佶长子,宋高宗赵构兄长,母为显恭皇后王氏,后迎娶
2024-04-13 06:4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雁翎队:白洋淀的“水上奇兵”
(文案:曹秦雨、吴文婷、靳彤 拍摄:马会波、赵仕嘉 出镜:张晓晴 剪辑:冯钰娇、刘昀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清晨的白洋淀
2025-09-30 21:40:00
视频提供|唐山投控(文旅)集团
2025-09-30 21:41:00
周总理临终都在牵挂的福州人,又上央视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国庆将至一位福州人的事迹在央视播出他的身上有什么故事?余则成是虚构的但吴石是真实的今年9月30日这是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当天
2025-09-30 22:45:00
中华文明的根系深植于农耕文明的沃土,而粮食作为文明存续的物质基础,早已超越物态范畴成为政治伦理、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的根基
2025-09-30 13:41:00
哈尔滨文庙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活动
2025年9月28日,黑龙江孔子研究会部分文化志愿者、孔子后裔联合发起共同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系列活动。9月28日9点28分
2025-09-29 10:50:00
乙巳年祭孔大典|卜子后裔纪念先贤卜子诞辰2532周年活动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
鲁网9月29日讯(记者 卜宪国)9月28日上午,乙巳年祭孔大典|卜子后裔纪念先贤卜子诞辰2532周年活动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
2025-09-29 14:33:00
白衣传薪火,盛世谱华章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 记者 张宁
2025-09-29 17:01:00
“仁礼天下 和合大同”临沂孔庙2025祭孔大典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李益千雪9月28日上午,临沂孔庙举行2025乙巳年祭孔大典,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76周年
2025-09-29 22:29:00
六朝博物馆常设展上新,张昭墓金印首展
六朝博物馆常设展上新,张昭墓金印首展两砖两印“有故事”,“三国迷”大饱眼福张昭墓出土印章。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南报网讯(记者朱彦)去年年底发掘出的东吴“首席文臣”张昭的金印
2025-09-29 07:07:00
重识孔子丨自称无人理解的孔子,到底有多少“粉丝”?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9月27日晚,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第二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在曲阜尼山举行
2025-09-28 10:56:00
【舌尖上的魏集】“食”光有你 “魏”享中秋
“食”光有你 “魏”享中秋中秋夜,一家人吃团圆饭才是人间至味,这个中秋,跟着这份食单,让每一口美味都盛满吉祥,每一次举杯都映着圆满
2025-09-28 15:01:00
李育善:《童年与故乡》序
百善兄长我十多岁,祖居棣花街 道。我的祖母也是棣花贾塬人,加之我的叔伯姑父李成群又是百善兄的叔父。说起来 ,我和百善兄还有一层亲戚关系
2025-09-28 17:14:00
文明中国看河南丨打卡河南宝藏书院!《岳阳楼记》的诞生地藏不住了
大河网讯 (记者 朱丽文)你,或许没听说过花洲书院,但你一定听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就是从花洲书院走出的著名诗词之一
2025-09-27 11:26:00
桥瞰黔景·古桥遗韵|祝圣桥:“缅人骑象过桥来”的历史见证
㵲阳河潺潺流水之上,镇远古城祝圣桥连接山水、沟通往来,犹如一道飞虹,横跨数百年的沧桑。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青石大桥,不仅是古城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
2025-09-27 16:02:00
桥瞰黔景·古桥遗韵|北盘江铁索桥:贵州第一座铁索桥
“北盘江波涛汹涌,两岸峭壁对峙,铁索桥36根铁链横跨江面,这座明代开始的‘滇黔锁钥’见证了西南400年来的历史变迁。”晴隆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陈亚林站在北盘江畔感慨
2025-09-27 16: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