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文|杜 虎
河南郸城县一位婆婆与老伴去地里捡花生,10月23日那天早晨刚开始下地,就被正在翻土的旋耕机卷到轮下碾压身亡。
不幸发生后,乡政府介入处理,旋耕机手也被派出所控制,事情怎么解决还没个说法,媒体最新的报道也没涉及婆婆家属的具体诉求。但网上却起了一片咒骂之声,说老人家这哪里是捡,分明是抢,被撞死活该;还有人说她太贪了,为了几粒花生,命都不要了;还说可怜了司机,要为别人的错误承受代价。
对于这些声音,婆婆的家属感到愤懑,也很困惑,老人明明是捡地里不要的花生,怎么就招致这么大的恶意?
资料图,图文无关
这位婆婆遭遇的不幸,涉及农村比较少见的农机夺命事故,即使少见,但也还是乡村里很常见的意外死亡。有农民去地里干活的途中,或干完活回家路上,被车撞死或者其他意外夺去性命,村民们虽会叹息,但也见怪不怪了。如果不是误解和偏见的存在,婆婆的死并不会掀起这么大的波浪。
老人家身故之后,网上很多人在谈论她的死亡时,缺乏基本的同情心,反而流露出强烈的恨意,这是最叫人不安的地方。一位对谁都没有伤害的老人,仅仅因为“捡花生”这个村庄生活经历,就被描绘成“死也要拖累别人”的一名恶人,一名占小便宜坑害无辜农机手的坏人,这个实在是有点过了。
在河南这些轮种麦子与经济作物的乡村,捡花生、拾麦穗是老辈人刻在基因里的劳作习惯,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你可以说是饥饿记忆使然,为了多积攒一点口粮,但他们选什么地方、挑什么时间捡花生,都出于乡村生活经验。恰恰在这一点上,外界对婆婆的恶评与真正的农村生活脱节了。
不同于之前新闻报道的“村民哄抢玉米”“组团偷南瓜”,让事主欲哭无泪,在这个故事里,别人承包的连片种植地已经起完花生,旋耕机进场作业,翻出残余的花生,为播种小麦做准备。这个时候,婆婆和老伴去捡花生,只要承包雇主没派人驱赶阻拦,就不算偷抢,没有侵害谁的财产权。多少年来,很多农村人就是这么做的,你非要分出个私产的边界,决断个是非,这就是脱离实际且居高临下的评判。
不幸的婆婆只是依据她从前的习惯行事,她也不是要存心去害那个旋耕机手,她的死纯属意外。有人之所以恶评婆婆,或许是因为同情旋耕机手。可现实中有太多事故、太多死亡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单靠是非判断是看不清的。旋耕机手低估了视野盲区的致命风险,婆婆对捡花生的巨大风险认识不足,这是谁也不想见到的致命相逢。
资料图
如果带着这份同理心去看待这起意外死亡事故,可以看到,让婆婆的生活经验变得不可靠的,是大体量、高功率机耕作业的普及,她年轻时那种平和的捡花生场景一去不返。婆婆与老伴没有察觉这种改变,甚至连旋耕机手也没有放在心上,没有加强瞭望。但这种疏忽又不能责备过深,毕竟乡村的生与死都有粗糙的一面。
非得要在这起死亡事故中找到可恨之人,这种激愤的态度,集中体现了网友的傲慢,暴露出城乡二元对立,已经从政经场景过渡到舆论场景。就此展示的,不是那位婆婆有多么不好,而是恶语相向的人有多么不堪。如果说恨意是缺陷的另一种表达,只能说许多人与乡村生活有深刻的隔阂,盛气凌人地将城市生活作为乡村经验的尺度。
对那位婆婆不幸遭遇之归因,也不该被错误地认为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如果没有那么多毫无必要的愤怒和敌视,巴集乡魏冢村这位婆婆的死将悄无声息,无所谓可怜或可恨,它会毫不起眼地汇流到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乡村死亡中。舆论中指向她的仇视话语,大多是源于对乡村生活的贫乏认识,是对农村经验无意识的颐指气使所造成的,到底是谁可怜、可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7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