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成都日报
当前,在成都市城市建设领域,以“现代建造”为特点的变革正在进行,通过更多现代化建造技术的应用、先进建造理念的实践,建造出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园区、场馆、楼宇……为城市高质量、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承载基础。
登高车上,施工人员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收边收口;景观区内,挖掘机呼啸着向地面发力,为将要前来安家的大树“刨窝”……昨日,在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科学城园区项目施工现场,近70名参建人员忙而有序地工作,三月底前,该项目就将完成竣工验收。
据悉,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科院西南地区最大的光电科研中心,用于开展光电跟踪测量、微纳光学及微电子光学等核心技术的科学研究。超稳、超精、超净是这座现代研究中心的关键词,这也给项目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微米之间
防微振精密程度达“细菌级”
在光学研究过程中,需要异常稳定的环境,既需要规避地震带来的结构风险,也要尽可能减小车辆等振动源对楼栋、设备等产生的“微感”振动。
“想要让建筑平稳‘落地生根’,首先就要实现场地平整。”中建二局中科院光电所项目总工程师王寅介绍,现场要“搬山填壑”,总挖填平衡方量达到了约100万立方米。在施工高峰期时,仅运土石方的工程车辆就有120余辆,最终顺利完成“搬山”和平场工作。
这时,项目建设团队又面临着建筑“防微振”等精密施工技术空白的挑战。“该项目防微振基础每秒振动幅度比细菌还小,精密程度堪称达到‘细菌级’。”王寅向记者介绍。拿到图纸后,项目技术团队集中攻坚技术难题。在经过7次讨论和优化之后,完善了施工方案,最终确定出的防微振平台和防微振动基础,可以确保振动速度不超过1.5微米每秒。
“我们进行了防微振测试,以确保完成的主体结构能够达到开展光电实验的精密要求。”据项目指挥长赵连祥介绍,在防振动测试中,布置了29个测试点,同时采集了垂直、东西、南北向振动数据。“20吨的钢筋车在来回跑动,竟然一点感觉都没有!”得到满意的测试结果,他满是自豪。
“较劲”微尘
洁净标准比ICU病房还高
除了需要极高的稳定性,光学研究对光的传播介质要求同样严苛,因此实验室洁净标准达到了百级:“这意味着在每立方米空气中,大于0.5微米的灰尘数量不能超过100颗,比ICU病房洁净标准还要高10倍以上。”王寅说道。
面对如此高的洁净建设标准,技术团队开启“鸡血”模式,一连十多天吃住都在项目上,努力啃下这块“硬骨头”。项目洁净空间与非洁净区域分隔墙均为超高结构,高度超过10米。建设团队采用了整体超高金属壁板作为隔墙,通过轨道滑移方式进行对接,并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建模深化,不间断进行垂直度监测,对金属壁板缝隙进行“中字铝”连接,达到双面绝缘。同时,项目还优化出“四维控制”法,对洁净材料施工进行“一体化”数字模拟控制。
今年春节前,项目完成了洁净区域最后的“高精密温湿度控制系统”安装工程,构建了立体洁净监控系统,确保恒温恒湿,建立“无尘环境”。
攻关暗室
超精设置满足测试要求
“在啃下了超稳、超净两大‘硬骨头’的基础上,春节前项目主攻了各类暗室超精设置,这也是我们建设难点之一。”王寅介绍,为保障光电等核心技术研究,项目设有紧缩场暗室测试系统等,用作各项测试。设置要求采用屏蔽措施,有效减少周围环境中的电磁干扰、噪声干扰等,从而为各项测试提供所需“静区”。
为达到满足测试的高要求,项目技术团队又一次从“零”开始,一步步攻克暗室的“未知”领域。从拼接式屏蔽结构到配套设备安装,特别是尤为重要的反射面系统的精确定位,再到静区校准测试,反复推演,精心实施。
王寅介绍,目前项目已经进入全面收尾阶段,主要施工内容包括机电安装、景观打造、外立面收尾等,三月底前将完成竣工验收。项目全面落成后,将进一步点燃西南光电科研的核心“引擎”,为国家光电领域的重要战略贡献力量。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袁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31 09: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