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唐玄宗为何“乞食东都”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15 15:54: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开元二十一年秋季,唐玄宗叫来京兆尹(长安市市长)裴耀卿:“爱卿啊,朕要巡幸东都去了,西京的老百姓你准备如何救治啊?”

乍一听,您一定吓一跳:长安发生什么大事了?既然有大事发生,皇帝为何要离开一线,把烂摊子扔给一个小市长呢?太不负责任了嘛。

原来,这一年关中地区遭遇了水灾,庄稼绝收了,导致三辅大饥荒,别说老百姓,就连地主家里也没余粮了。唐玄宗名为“幸东都”,难听一点说就是到洛阳讨饭吃。

怎么可能?不是“开元盛世”吗?大唐帝国最鼎盛的时期,作为帝都的长安怎么会出现大饥荒?连皇帝都要“乞食”?难道没有储备粮吗?

有一个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从唐太宗李世民,到唐高宗李治、唐睿宗,每一任皇帝都喜欢巡幸东都,武则天甚至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其实他们的目的跟唐玄宗一样:要饭去。

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就是,关中地区的粮食产出,与暴增的人口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需求缺口,而粮食运输工作却被自然因素卡住了脖子,长安就是一座“饥饿之城”。

皇帝倒是不需要勒裤腰带过日子,但围绕皇帝的人口太庞大,妃嫔、子孙、御林军、服务人员、朝臣及其家属,林林总总几十万人。只要皇帝“东幸”,这些人口也会跟着他离开长安,等于就减缓了西京的粮食危机。

因此,唐玄宗不是“逃”,而是被迫离开。

裴耀卿名气不大,但绝对是后人值得纪念的一位先贤,他擅长经济工作,早年在长安废除“配户和市法”、改革征税制度,为唐玄宗一朝的经济平稳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西京的粮食危机问题,裴耀卿其实早就有所关注,在任宣州刺史时,他曾经向朝廷提出过漕运改革的措施,可惜没受到重视,被搁置了。

棒子不打到头上不知道疼,唐玄宗如今满头大包,这才想起了裴耀卿。

唐朝的粮食主产区在江南,如何将粮食运送到关中是个麻烦。虽然隋炀帝疏通大运河后,南北大动脉似乎畅通了,但裴耀卿在宣州刺史任上还是发现了其中的弊端。

裴耀卿告诉唐玄宗,粮食从扬州起航,途径大运河、汴河、黄河,每一段航道在不同季节的水位相差很大,水位太低、太高都不能航船,只能等。

通常一次漕运需要半年时间,沿途消耗、人工成本导致运输费用居高不下。船工长途运输,很难熟悉所有航道,翻船、搁浅事件不断,有时候再遇上土匪劫粮,更是雪上加霜。

进入黄河之后逆流而上,三门峡又是一道鬼门关。

黄河由西向东一路奔腾,东出潼关一百多公里的地方山势突然变窄,那里水流湍急、壁立千仞。

河中心有两座小岛,将水流分割成三股,如同三座门,曰“人门”、“鬼门”、“神门”。与三门正对,有一座巨大的砥柱。船只冲出三门,速度奇快,很难避开砥柱:“岁漕砥柱,覆者几半,河中有山号‘米堆’。”

尽管这里有经验丰富的“门匠”指挥船只,但通常“一舟百日乃能上”,而溺死的船工、门匠不计其数。当地有一句谚语叫“门匠无墓”,意思是这些门匠的结局大多是葬身黄河,尸骨无存。

如果改用陆路运输,茫茫山道险阻,运输成本高得吓死人,更不可行。

唐太宗、唐高宗时期,每年一二十万石的漕运任务尚能应付,可到了唐玄宗时期,这个数字增加了好几倍,依然不能满足需求。

裴耀卿终于有机会提出自己酝酿了好几年的计划了,一项改变了长安历史,甚至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历史的伟大漕运工程“转漕输粟”拉开了帷幕。

裴耀卿的核心思想就八个字:“集中储备,分段运输。”

他在汴河与黄河的交汇处修建“河阴仓”,在三门峡的上下游各修“盐仓”和“集津仓”,三座粮仓将整个漕运分成四段。

从扬州起点到河阴仓为第一段,江南的船只航行至河阴仓就卸货返航,任务结束,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继续西行。

第二段兵分两路,一路沿洛水西行,运送东都所需的粮食至含嘉仓,另一路沿黄河西行至集津仓。

第三段,从集津仓转运至盐仓。如果遇上枯水期就立刻通过,如果遇上水流湍急的时候,就走陆路将集津仓的粮食运送到盐仓。这一段陆路不长,开凿起来难度不大,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第四段从盐仓到关中,这一路波澜不惊,如履平地。

裴耀卿的集中存储、分段运输策略,让各水段运输更加专业化,各段同时进行,效率倍增,成本大幅降低。

唐玄宗大喜,立刻下旨提拔裴耀卿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江淮河南转运使,全权负责漕运工程。

裴耀卿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相关工程,前后不到三年,关中粮仓的储备高达七百万石,节省运费三十万缗。

一缗等于一千钱,一钱相当于现在的六七元人民币。七百万石储粮,意味着关中即便一年颗粒无收也不至于饿死人。

可以说,裴耀卿延续了西京长安的繁华,甚至可以说他给大唐帝国续命百年。因为二十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如果不是充足的粮食储备,长安必然成为“废都”。

此后的一千年,黄河漕运工程又经历了多次修缮,但他们的方法从来没有偏离裴耀卿的思想,用清朝学者郑日奎的话说就是“祖述耀卿”。

直到1958年,三门峡大坝工程完工后,裴耀卿创建的“转漕输粟”工程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裴耀卿做出这么大的功勋,却非常低调。那时候的唐玄宗开始“享受生活”,钱花得跟流水似的。有人建议裴耀卿:你把省下来的那三十万缗交给皇帝,足够还你家几代人富贵了。

裴耀卿却没这么做,而是将这笔钱归为朝廷收支项目。

我不清楚唐玄宗会不会因此心里不高兴,但在工程完成后的第二年,裴耀卿确实就被罢相了。

史书记载,当时的首相张九龄与另一位宰相李林甫关系不好。李林甫一心想取代张九龄,而张九龄则有意提拔自己的亲信严挺之为宰相。

唐玄宗对宰相的使用,与之前的几位皇帝都不同,他喜欢用“二相制”,一正一副。

此番用张九龄、裴耀卿、李林甫三人同时为相,已经属于“超编”了,如果严挺之再拜相,李林甫很可能被踢出,因为裴耀卿也是张九龄的好朋友、好搭档。

于是李林甫大耍阴谋,告发严挺之徇私枉法,并成功地将张九龄也卷了进去。

张九龄此人跟宋璟有点像,为人过于刚直,总是喜欢对唐玄宗指指点点,早就引起唐玄宗的不满了。

开元二十四年,也就是“转漕输粟”工程完成的第二年,唐玄宗下旨罢免了张九龄和裴耀卿的宰相之职,李林甫如愿当上了首相。

人总是那样,好了疮疤忘了痛,这时候的唐玄宗,恐怕早将“乞食东都”的狼狈忘得一干二净了。

但我们不该忘记,请向这位先贤致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5 17: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十一月,一代名相张九龄被罢免,接替他担任中书令的是李林甫。张九龄是武则天留给唐玄宗的治国人才之一,文采出众、才干过人、人品正直、风度卓然。李林甫,世人
2024-04-24 19:37:00
...元时期有名的贤相之一,他敢于进谏,纠正朝廷的过失,唐玄宗十分欣赏他的才能,但初为宰相的李林甫感到受了牵制,就处处留心寻找机会搬掉这块绊脚石,当时担任范阳节度使的张守珪讨伐突厥
2024-06-20 22:24:00
唐朝开元盛世的崩塌,是谁导致的?
...投降安禄山,洛阳失守。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占领长安,唐玄宗逃往蜀中避难。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开始。唐朝的衰退就不得不提唐玄宗了。好大喜功的唐玄宗从来没变过人们在谈论唐玄宗时
2023-06-11 08:56:00
唐朝这四大贤相与两大奸相,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
在唐朝21帝中,唐玄宗李隆基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前后长达44年。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一共任用了34位宰相。这些宰相们帮助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也帮着李隆基把唐朝由盛变衰。本文
2023-02-03 19:55:00
安史之乱:中华帝国的剧烈转身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十五日,那是一个让唐玄宗终身难忘的日子。那天,他原本与往常一样,在陕西临潼骊山西北麓的华清池,与爱妃杨玉环一起惬意地沐浴着温泉。每年十月,他都要携杨贵
2023-09-22 16:43:00
...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欲为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加实封,并让他兼领尚书。张九龄认为牛仙客学识不高,极力劝阻,引起玄宗不悦。李林甫私下言道:“
2024-06-03 09:29:00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负责审理“王元琰贪腐案”的三司官员向唐玄宗汇报:尚书右丞严挺之替王元琰跑关系,试图帮他开罪。唐玄宗大怒:堂堂的中书省官员、后备宰相,居然公开为罪犯
2023-02-16 15:37:00
唐朝安史之乱中诗人们的命运
唐玄宗,年轻的时候重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贤臣为相,开创了“开元盛世”,让大唐的繁荣走向了巅峰。晚年的时候,变得昏聩了起来,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佞臣为相,让大唐朝堂黑暗,日渐走向
2023-10-10 07:40:00
安史之乱的罪臣怎么毁灭唐朝盛世
...和毁灭性的一次,当属盛唐王朝的终结。大唐王朝发展到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虽然之间历经折腾,还有武则天改唐为周的一段变故,但始终蒸蒸日上的,却是强大的综合国力。文治武功的各方面
2023-01-06 17:2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良渚古国究竟什么样?那时候人们怎么生活?8月23日,由河北博物院、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推出的“玉韫古国——良渚文化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
2025-09-01 08:00:00
抗战时期,这些清流印记不能忘
东南网8月31日讯(通讯员 吴火招 沈兴源 文/图)清流是21个原中央苏区县之一,也是主力红军的主要活动区域。抗日战争爆发后
2025-09-01 00:03:00
特别观察丨北京这个文物特展,为啥关注度这么高?
8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内,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正在静静上演。走进“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仿佛步入了八十年前的白山黑水之间
2025-08-31 09:36:00
【微纪录片】东方战场的生命堡垒
1939年的中国,硝烟漫过黄河,掠过长江,最终在西南腹地的群山前停下脚步。位于贵阳东南郊的图云关,正悄然迎来一群特殊的“守关人”
2025-08-31 21:34:00
一只水壶一张地图见证抗战烽火岁月 鼓浪屿华侨后裔讲述先辈参与抗战的故事
年轻时的陈珊轮。雷文铨1940年拍摄于昆明的照片。 陈珊轮的军用水壶。雷文铨1932年绘制的“晋江惠安仙游三县沿海仇货入口地图”
2025-08-30 08:31: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跨越80年!国际援华医疗队后裔齐聚图云关,共缅烽火情谊
“我们为先辈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非常自豪。作为国际反法西斯战士,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战争
2025-08-30 11:44:00
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在京开展
为铭记抗联历史,缅怀抗联先烈,弘扬抗联精神,讲好抗战故事,8月30日上午,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展
2025-08-30 15:48: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开学了,来吉林看看古代的高端文具
又到开学季,学生们是不是开始为新学期准备文具清单了?那么在古代,学子们是不是也一样要为开学准备文具清单呢?说起古代的文物清单
2025-08-30 16:19:00
【图云关·跨越八十年的回响】援华医生后裔重访战地: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前行 Descenda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lief Corps revisited Tuyunguan
“我们为我们的先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非常自豪。作为国际反法西斯战士,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战争
2025-08-30 18:30: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百余件抗战实物见证血性抗争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蒋巍 朱江 田晶晶)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武当山一名收藏爱好者收集了百余件与抗战紧密相关的实物
2025-08-30 20:37:00
1955年上映的电影《平原游击队》以华北抗日根据地展开的反“扫荡”斗争为背景,讲述了游击队长李向阳奉命到平原地区牵制日军松井中队
2025-08-29 09:10:00
它们,遭侵占被迫更名;他们,勇战斗不曾屈服
1938年的中山路大中路口。(视觉厦门 供图)1940年,被日本占领的太古码头。(鹭客社 供图)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上世纪三十年代末
2025-08-29 09:19:00
大禹文化④丨大禹出身“顶级豪门”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8-29 10:12:00
玄武湖打造全省首家“诗词文化景区”绵延千年文脉“金陵诗仙馆”讲述李白的金陵往事□通讯员胡凯常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李子俊“诗仙”李白一生多次造访玄武湖
2025-08-29 11: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