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尽管旧衣物回收箱在很多城市小区普及,免费上门的线上回收模式也备受青睐,然而大量废旧衣物被回收后,除了一部分进入二手市场,大部分难逃被送往垃圾焚烧厂的结局。记者采访了解到,加上更难回收的破旧床单和布偶、建设工地土工布等,我国废旧纺织品整体回收利用率不足三成。(9月18日《经济参考报》)
据媒体披露,尽管旧衣物回收箱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线上免费上门回收也蔚然成风,但我国废旧纺织品整体回收利用率不足三成。大量被寄予“爱心”与“环保”厚望的旧衣,最终难逃被焚烧的命运。这一现实,既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暴露出当前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的深层困境。
不可否认,旧衣回收的初衷是善意的。许多居民将不再穿着的衣物投入印有“公益”“慈善”字样的回收箱,既清理了家庭空间,又满足了助人的心理需求。然而,善意若缺乏科学引导与系统支撑,便极易走向反面。正如报道所揭示,绝大多数回收箱实为私人企业运营,其核心逻辑是商业利益而非慈善。真正用于捐赠的衣物占比极低,更多则流向分拣厂,经简单处理后作为再生原料或出口至非洲等地的二手市场。而那些破损、污渍严重的衣物,因再利用成本高、技术门槛大,最终只能被焚烧或填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带来碳排放与环境污染。
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前的回收体系仍停留在“粗放式”阶段。一是分类机制不健全。居民投放时缺乏有效指导,干净衣物与破旧床单、布偶混杂,极大增加了后端分拣难度与成本。二是再生技术滞后。我国在废旧纺织品高值化再生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物理法回收易导致纤维强度下降,化学法虽能实现闭环循环,但成本高昂、产能有限。三是政策法规缺位。相比德国等国建立的精细分类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的专项法规,导致责任主体不清、标准体系缺失。
更值得反思的是,公众对“旧衣捐赠”的认知仍停留在上世纪“缺衣少穿”的历史记忆中。事实上,随着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许多偏远地区对旧衣的实际需求已大幅下降。一厢情愿的“爱心投喂”,反而可能造成受赠地的处理负担,甚至冲击当地纺织产业。
推动废旧纺织品从“伪循环”走向“真再生”,亟需系统性变革。政府应加快立法步伐,明确生产、销售、回收各环节责任,建立统一的分类与再生标准;加大对化学法再生等关键技术的扶持力度,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同时,引导公众转变观念,将旧衣视为“可回收物”而非“慈善品”,推动回收行为从情感驱动转向理性环保。
旧衣回收,不应只是爱心的出口,更应成为绿色发展的支点。唯有让每一件旧衣都能找到真正的归宿,才能实现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共赢。(童方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19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