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众网记者 李继展 通讯员 郜玉华 王海民 马世坤 菏泽报道
近日,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牡丹情绪感应画成功研发,实现了“心跳与花开”的科技化互动,让非遗技艺绽放出科技新光彩。
该成果由菏泽工程技师学院的师生们研发,以菏泽牡丹为灵感,巧妙融合传统水墨非遗工笔与掐丝珐琅技法,采用温变颜料创作而成。并搭载心率传感器与智能电路,形成“心率传感器——开发板——加热片”三位一体的程序设定,运用温控与传感技术让牡丹随着人们的情感“活起来”。
牡丹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多彩非遗和美好生活结合起来,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结合起来,扩大了旅游观赏和休闲体验的空间业态,彰显出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崭新气象。
在牡丹区牡丹街道的新经济产业园,曹州白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刘翠英正指导几名手工匠人设计牡丹瓷文创产品。牡丹瓷以白瓷土为原料,手工加工成姿态万千的牡丹花瓣、叶片,再经过素烧、施釉、上彩等10余道工序制作而成,被誉为“永不凋谢的瓷上牡丹”。“没有成规模的时候,一个月做600套左右,现在一个月的产量超2000套。”曹州白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翠英表示,随着传统文化的兴起和文创产品的热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来学习牡丹瓷这门传统技艺,他们相继开发出不少符合当下年轻人喜好的新产品。
牡丹区重点围绕旅游景区、城市商业综合体等资源,深入挖掘传统表演、手工技艺等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元素,积极拓展非遗旅游体验空间,激活消费新潜能。
牡丹区文化和旅游局创新“非遗工坊+”模式,打造形成了“品牌+培训+研学”三位一体的非遗传承发展格局,“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入选首批山东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在吴店镇曹州骨雕牡丹工坊,随着骨雕艺人赵公峰的用心雕刻、琢磨,一朵雍容华贵的“牡丹”呈现在面前。赵公峰是牡丹区非遗代表性项目曹州骨雕牡丹代表性传承人,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骨雕牡丹技艺,他成立了工作室,已吸引20余名新人前来学习。赵公峰说:“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行业,通过骨雕牡丹创造出更多效益,带动部分村民吃上‘艺术饭’”。
近年来,牡丹区通过深挖牡丹、书画、非遗等文化资源,创新实施“文化+旅游”双轮驱动战略,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13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