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北京青年报
《法门寺》饰贾桂
《海周过关》饰海周
《挡马》饰焦光普
《小放牛》饰牧童
《铁弓缘》饰陈母
《七侠五义》 饰蒋平
孙正阳
◎包玥
3月7日,从朋友圈的消息得知,孙正阳先生在当天凌晨去世了。
因为《智取威虎山》的缘故,孙先生知名度的覆盖范围似乎超过了很多同样重量级的老前辈。在我发了哀悼孙先生的朋友圈消息以后,许多从来不关注戏曲的父执辈都在留言感叹:“哎哟,栾平啊!他也去世了?”确实在他们那一辈人的心里,孙正阳先生不啻为一位影视巨星。
绝活儿
我曾经和孙正阳先生有过数面之缘,当然,有几次都只能算“半面”。比如2005年青京赛的时候,孙先生是评委,只在现场远远地见过一面。只是记得他慈眉善目,和蔼可亲。
再比如,大约是2006年的时候,我看过一次孙先生的现场表演。余生也晚,孙先生盛年的风采无缘躬逢。彼时孙先生已过古稀之年,却不掩大角儿的风范。那是台北新剧团在长安大戏院演《试妻大劈棺》,特邀孙先生饰演其中的“二百五”。这个角色其实就是一个供在灵前的纸人,在庄周的法术点化下才变成能言能语的活人。这个不太好听还有点戏谑的名字是来源于买这个纸人花了这么多钱——当然,最早是“二百五十文”,到了民国后期就变成“二百五十块”了。
这个角色的表演难就难在上场的时候需要无限逼真于纸人,点化过程中要从僵直不灵到动作自如,活灵活现地衬托庄周的法术高强。在老一辈的丑角艺术家中,饰演“二百五”是“大丑”的一门必修课。由于历史原因,此剧已经数十年不见于舞台,所以“二百五”表演的绝技也就无从查究了。曾经听朱锦华先生提及这个角色,因为他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演过几次。他老人家也只是说,“老年间上台的时候‘二百五’是被人扛上去的,糊一身纸衣服。在庄周上场之前一动不能动,连眼睛都不能眨”。而当我问到怎么才能做到不眨眼的时候,朱先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练啊”,就过去了。
孙先生的这次演出是我唯一一次在现场看到“活”的“二百五”。当然,他是事先站在台上等屏风移开才露面,而不是被人扛上去的。即便如此,现场观众看到孙先生的扮相之后也是一片掌声,虽然时下纸人已经很少见,但孙先生满面白粉还特意粘了俩纸耳朵的造型已经先声夺人。因为有朱先生的铺垫在前,我特意关注孙先生的表演:在李宝春先生饰演的庄周唱念之间,孙先生真的连眼睛都没眨。在庄周点化的时候,孙先生的表演逼肖无比,真的就像是一个纸人逐渐有了生命,从耳目渐灵到四肢舒展,还半僵直地用碎步跑了半个圆场,更令我觉得妙不可言。能通过孙先生欣赏到这一几近失传的绝活儿,于我也算一大幸事了。
几次采访
后来曾有过几次和孙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2010年,我为制作南派京剧节目“海纳百川”到上海采访了好几位艺术家,其中就有孙正阳先生。当天是在衡山路的上海京剧院,孙先生是第一位到现场的被采访者。
当时他跟我说他已经80岁了,现在看来可能说的是虚岁。在采访中孙先生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大约是丑行的必备素质,他老人家语速很快,又条理清晰,逻辑完整。他对当时上海的各大剧场、各位名家如数家珍。交谈中偶尔模仿当事人讲几句上海话也是惟妙惟肖。他的谈锋颇为客观公允,既没有为尊者讳,也没有锦上添花。例如谈及他四五岁的时候跟着姐姐闯荡杭嘉湖的时候,他说,“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很锻炼人。后来好多从那儿出来的人到了上海都是好角儿。”而说到武生名家张翼鹏的时候,他对张翼鹏先生的武生艺术和他独创的连台本戏《西游记》赞不绝口,直言“张翼鹏绝对是个人才,可惜现在没人提了,应该提一提”。这种表述我之前从来没有听到过。就算是说他自己的时候亦毫不掩饰“走麦城”的落寞,当然更多的是“过五关斩六将”的精彩——说到自己还没毕业就陪周信芳、筱翠花二位大师演戏的时候,能看出来他藏在眼神中的自豪。
2014年,我再次在上海采访了孙正阳先生,这次采访地点是他家里。一进门我就被墙上的国家领导人接见《智取威虎山》剧组的大幅合影吸引。孙先生微笑着给我指认照片中的人,感慨一句“一晃都快五十年了”。其间,他的夫人也来和我们打了个招呼。孙先生很正式地给我们介绍,并说:“这才是我们家的艺术家,她比我红得还早。”孙夫人则莞尔一笑,把客厅腾给我们工作就回内室了。
那次采访主要是想向孙先生求证一下北京籍的京剧艺术家在上海的情况。孙先生又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依旧是熟悉的语速和腔调,一贯客观的态度,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通过他的讲述展现在我的面前。讲当年有些演员因为耽于嗜好沉沦于沪上时,他不无惋惜:“后来我们又遇到了,他说‘幸亏是解放了才把我救了,要不我就完了’。”讲到培养过他的老前辈的时候,他则一直在强调,“是他们给我打下的基础,我才能有后来的发展”。
自那以后,与孙正阳先生暌违多年。虽然去过几次上海,盘算自己并不能高攀为孙先生的旧友后学,且先生年事已高,便不敢贸然叨扰。偶尔遇到上海京剧院的朋友,自是不忘询问一下孙先生是否安泰,得到的答复都是“好着呢”“那老爷子气色比我都好”。不想他老人家遽归道山之日来得这么突然。
“漂亮小丑”
在学艺时打下了坚实的京朝派基础,又处在上海这样开放气息浓厚的城市广采博收,孙正阳先生艺术上的成就也是有口皆碑的。孙先生素有“漂亮小丑”的美称,这个略有些悖论的称呼确实体现了孙先生的艺术特色——无论是文丑、武丑、婆子、彩旦,能把丑行演得漂亮,做到“丑中见美”,诙谐而不失文雅,孙先生可以说独树一帜。和其他老前辈谈起孙先生时,很多人都表示“他那单是一路,我们来不了,就他成了”。
而对我来说,孙先生确实是我所接触过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中比较特殊的一位。在我的认知里,孙先生是名副其实的“文武兼擅”。以往提到某位丑行艺术家总归是有“偏科”的,从列举的代表作就能看出文武的分别。而孙先生的代表作既有《凤还巢》《柜中缘》这样诙谐风趣的文丑戏,又有《挡马》《蒋平捞印》这样标准的武丑戏,还有《十五贯》《小放牛》这样看似以文为主实则非有武功支撑不可的“文皮武骨”的戏。就算是《铁弓缘》这样的婆子戏,孙先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长,在和匡忠交谈时一个旱地拔葱就上桌子了,获得了强烈的舞台效果。这样的创造须在文武两道都深谙三昧之后才能自出机杼,而能这样“两手抓两手都硬”的艺术家实在屈指可数。
从垂髫稚龄闯荡江湖,到耄耋之年还能清唱“扬州空城计”——长达数十年的舞台生涯,孙先生亲历了不同时期京剧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面对孙先生就像是直接在和历史对话,从他的讲述中就可以印证很多实事,还可以领略很多京剧以外的众生百态。像他这样经历丰富得享高龄的艺术家还不算少,每一位都可以说是一部活字典。而这些老前辈几乎都感叹过京剧发展的时过境迁。在几次采访中孙先生都不无揶揄地说:“现在和当年那(京剧的)黄金时期没法比,真的是过去了。”如今孙正阳先生驾鹤远去,又一本字典合上了。
图片来源/上海京剧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5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