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来源:极目新闻极目新闻记者陈勇通讯员李沛阳在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有这样一位“书痴”老人,他酷爱读书,格外青睐历史类书籍,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倒背如流,每每与人提及总是眉飞色舞,如数家珍;他笔耕不辍,几乎每日都有作品输出,且始终坚持学习、不断突破自己,文章常作常新,风格变幻多样;他退而不休,坚持做乡土文化的守望者,哪里有文化的影子哪里就有他,他就是78岁退休老党员刘汉全。6月27日,极目新闻记者见到了这位退而不休余热生辉、坚持创作60年不间断的老人。“书痴”老人好读书“三楼就是我的藏书阁!”当日,一见到极目新闻记者,刘汉全就提出带领大家参观他的家。走进“藏书阁”,他兴奋地介绍珍藏满屋子的书籍,精神矍铄、神采奕奕的模样与佝偻的身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书痴”老人刘汉全与楼外的热闹相比,这里仿佛另一个世界,不足20平的房间内收藏了千余本书籍,书柜里、桌椅上、地板上,就连床上堆放的书籍也快顶到天花板。说起爱书的原因,刘汉全侃侃而谈。他从小就喜爱读书,上学时,就从学校图书室借阅了很多书籍,后来又利用寒暑假期捡破烂换钱购买书籍,到中学毕业时,家中已有藏书400余本。参加工作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经常利用假期到周边集镇和城区废品收购站去淘书,至今已收藏书籍2000余册,还有各类剪报本30余册,单篇资料4000余份。“读书是看不见的精神修炼,只要是识字的人,除了吃饭以外,读书是最重要的,因为人除了衣食住行以外,都有精神方面的需求。”每每有人与他提到读书,他总能孜孜不倦谈论几个小时不停歇,这些藏书和资料除阅读、写文章作参考外,他还提供给上门借阅的人学习,以此丰富周边居民的文化生活。坚持创作60年不间断“这是我1965年写的第一篇诗歌《农村即景》,当时就被《湖北日报农村版》采用。”刘汉全激动地展示着精心保存的报纸剪切原稿。
老人坚持创作60年不间断据他介绍,至今他撰写的稿件共被全国49家报纸、刊物和广播电台采用984篇、约30万字,内容涉及新闻报道、调研文章、评论、散文、诗歌、故事、文史、民风习俗、知识小品等。直到现在,刘汉全仍保持着每天凌晨5点便起床写作的习惯,60年间不断坚持文化创作。除开吃饭的时间,他不是在阅读写作,就是提上公文包在前往各大书店、图书馆查阅资料的路上。在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下,刘汉全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平时与一些退休老年人和农村有文化的老农民交谈时,他们都感到自己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文化知识逐渐淡忘了。”刘汉全不仅痴迷读书、写作,还积极组织周围老年人共同进步,引导他们学习写作,主动组织各类读书活动、学写小故事、回忆文章和创作诗词等,共创作了400多篇诗词、对联。他们的作品也相继被《澴水松风》《澴川诗联》《桃花诗文》等刊物刊登。退而不休余热生辉“这些谚语看起来简单,当时收集起来可是费了大功夫呢。”刘汉全从小是出了名的故事迷,那些朴实的民间文化便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退休后更是一刻不停歇,深入田间地头、村庄院落,或走访老人,或与邻里交谈,搜集民歌民谣、顺口溜、俗语、轶闻趣事、地方习俗等。他搜集的120余条民间谚语,有70余条被《孝感谚语》一书收录,编撰了《俗语故事·由来说趣(第一本)》《名家也写顺口溜》等,将晦涩、难懂的地方俗语、打油诗加以润色,以生动、诙谐、易懂的语言呈现在大众眼前。2009年至2014年,刘汉全被三汊镇人民政府聘为修编《三汊镇志》《三汊埠纪事》的主编,搜集有关三汊镇历史资料、各类民俗资料计35万字,被编委会审核后收入两书中,以此填补了三汊志书中的许多历史空白。2014年,他又被孝南区文化和旅游局聘为《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两套书共计5本)的编辑,并单独搜集、整理有关农耕、民俗资料约80万字被收入两丛书中。他记录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人文变化等珍贵信息,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关键佐证。一片赤诚,一生坚持。新时代的乡村,在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的同时,需要有更多像刘汉全老先生这样的“书痴”、文化乡贤,服务乡土文化建设,以自己的赤诚之心,用润物无声的力量,让乡村文化得以留存,得以薪火相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8 17: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