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说起长城,想必都不陌生,这是属于中国冷兵器史时代的建筑奇迹,先后经由8个诸侯国和10数个王朝共同修筑而成。
由于秦、汉、明三朝修葺的长城均超过了5000公里,因而俗称“万里长城”。
可倘若提及“地下长城”,或许就触及到不少人人的知识盲区了。
有一安徽老农在挖地道的时候,他就挖出了1800年前的“地下长城”,里面都是军事机密。
老农挖地,挖出机密
20世纪70年代,安徽的一老农为了响应中央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口号,就准备在自家后院挖一条地道,囤积粮食,以备后患。
可在往下深挖的过程中,老农觉察出了一丝不对劲儿的地方。
按理来说,深处的土质要比浅层的硬上很多,可在他用力下挖的时候,丝毫没有感觉到泥土的阻力,很轻松地就挖出了一个大洞。
老农觉得,这土下一定早就被谁给掏空了。出于好奇,他继续深挖。
只听到“砰”的一声闷响,他的铁锹像是撞击到了石块,接着,他就看到了一块块铺陈在泥土上的青砖石。
老农用手摸了一下,觉得这些肯定不是现代的产物。本着保护文物的念头,他马上就把这个发现告诉了毫州政府。
当时文物保护的相关工作人员听完了老农的描述之后,脑中立刻出现了一个当地的传说,曹操在毫州修建过一条地下暗道。
东汉末年,曹操对权臣董卓发起讨伐战争,可由于这个阶段曹操的还不能够和董卓匹敌,在汴水一战中大败,自己都险些命丧于流矢之下。
惨败之后的曹操也回到了他的老家毫州,以此为据点,养兵蓄锐,以待东山再起的时机。可由于此前与董卓一战后,他手下的将士死伤大半。
在这兵少将寡的基础上,曹操就想到了修一条地下运兵道。
当然,在这名老农向政府汇报之前,这个历史事件也只是民间传闻,并未得到过证实。
很快,一支专业的考古队就来到了老农的家中。在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后,考古队确定了他们的猜测。
于是,对这条地下通道的考古工作在1973年正式开展。其实在老农之前,毫州也有人发现过这条地道,只不过当时还处在抗战时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深究此事。
实地考古,找到真相
在实地勘查的过程中,考古学者需要先将覆盖在过道之上的积泥全部清除,才能再进行研究。
清泥的时候,学者在地道中发现了一些东汉年间锻造的刀、剑之类的武器。除了这些外,他们也青砖石上找到了散落着的围棋和铜钱。
由此可以想象,虽然这条地道是为军事作战而修建的,但是在没有战情的时候,这些士兵也会在此下围棋解闷。
此外,地道里还留下了一些铁质的灯具、铜制的镜子、陶瓷的碗筷。可见,这些士兵应该是需要长时间呆在地道里,于是就将一些必要的应用之物都带入了其中。
但考古工作开展到这里,还是不能确定这里是由曹操下令修建的暗道,直到他们在通道的出口处找到了那块刻有“衮雪”的拓片。
衮雪,二字是曹操流传至今唯一的真迹。
史书中载,曹操有次在褒河处和手下商议国事的时候,望着着激流勇进的水花,豪情万丈地提笔写下了“衮雪”二字。
他的手下见状提醒曹操,“滚雪”的“滚”应该是有三点水的。曹操闻听只是哈哈一笑,说这里已经有水了,何必再多加这个偏旁。
倘若现在去安徽毫州的博物馆,就能看到曹操的手书真迹。
考古人员在找到拓片之后,惊喜非常,因为他们终于能够确定这条地下暗道的“主人”是谁了。
这个安徽老农的无意之举,居然就发现了一条1800年前的军事暗道。
从地道的布局走势来看,果真如民间传闻中的那样,曹操当年在战败后,为了防止有人对他赶尽杀绝,回到毫州之后就修建了这条暗道。
这条地下暗道从城内的四门大街延伸到城外。一旦有外敌来袭,曹操等人就能从暗道悄悄地逃出城外。
除了方便逃出生天外,这条暗道也能伪造出曹军兵力强盛的假象。通过此道,士兵就可以在不为人知地情况下出城,再城外换好不同颜色的服装后,再从城门中进入。
如此反复多次,会让人觉得曹操的兵多将广。当远在别处的曹操对手听闻了这个消息后,他们也就不敢再轻易来犯了。
另外,这条暗道不单可以转移人,也能用来运输军用粮草。这样也就能避免军用物资被敌方窃取或毁坏。而且,士兵们在精疲力竭的时候,还能在暗道中休息。
可见,曹操修的这条地下长城,对他的军事行动有颇多的助益。
其实不单单是曹操,早在春秋战国年间,古人就开始修建地道了。只不过这个时期的地道不是用作防御的,而是用来进攻对方的。
或许曹操也是从古籍中得知,才修了地下暗道的。从《三国志》中的记载也能得知,曹操对地道战颇有擅长,多次“凿险为地道”。
那么,作为曹操老家毫州的这条地道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格局修建的呢?
地下长城,军事机密
首先,曹操是以毫州城的中心大隅为起点,向四方下挖的。起始点是一间房屋,等走进这条暗道之后,会先看到写有“运兵道”三个字的古匾。
再向深处行进,是一幅对联,其内容的大致意思就是万里长城能守江山稳固,运兵道能让军力更坚不可催。可见,曹操是将这条暗道看作是一条“地下长城”了。
他认为有了此长城之后,就能大大地提升曹军的战斗力和杀伤性了。此外,这幅对联的书写者还是安徽当地的书法家,现在也被收藏于毫州的博物馆内。
之后再往里走,就是地道的主体部分了。
考古人员在挖掘的过程中发现,这些由青砖砌成的过道和墙壁,光滑整齐,几乎都看不清砖块原本的纹路。或许这也是因为曹操的士兵长时间抚摸着这些砖石的缘故。
毕竟,在敌人来犯时,这里就是他们唯一的安身之所。
因为地道的作用是为了行兵打仗,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就没有对过道进行加宽处理。有些窄小的地方,只能容纳一个人的身形。
这其实也能从侧面说明曹操的军队训练精良有序,否则如此多人挤在一个密闭狭窄的空间里,肯定会出乱子的。
可从曹操屡次修地道的行为可以看出,他的这个军事策略不但没有产生问题,还取得了不少的胜利。也正因如此,曹操才能在后期统一北方,成为中原最有希望夺得天下的枭雄。
由于地道深藏于泥土之下,古时候的人们也没有高科技的仪器去测探地下的环境,无形中增加了修建工程的难度。
而且,出于军事目的考量,这地下暗道是不能修得笔直。否则一旦敌人进入到暗道,从后方就能一路追击,将其杀死。
毫州的这条暗道没过10几米就会有一个转折处,这是为了让曹军在此伏击敌人。
除了这些外,暗道在修建的时候还留了通气孔、临时出口、传化孔。当然,这里还设下了陷阱。一旦掉落其中,就会被下放摆放着的削尖的竹子戳刺致死。
考古人员发现,在墙壁上有着一些不太引人注意的小孔,这些是专门给士兵用刺刀出其不意击杀敌军用的。另外,在一些地方还藏着绊腿用的板槽。
没有敌军的时候,板槽内是空无一物的。等到敌人进入暗道时,曹军就会在这里放置木板。
本来地道内光线就昏暗,再加上追逐和不熟悉情况,敌军很容易就会被这些木板给绊倒。在这个时候,曹军就会冲上来将其击杀。
另外,在过道的墙壁上还有猫耳洞。一是为了监察敌情,二是用作储物的空间。
可见,曹操已经提前仔细预想过地道战该如何进行了,才能够在他的地道里设计如此多精妙的防御措施。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最为强大的枭雄之一,他并一味地采取进攻的方式来扩张自己的势力。
他也遵循了老子提过的“以退为进”的军事作战方式,地下运兵道就是这一理念的诠释。
正是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军事原理,才让曹操取得了这三分之一的天下。
这条充满了曹操军事机密的暗道在魏晋之后仍被后来的王朝沿用,直到南宋年间,黄河决堤的一场洪灾,将毫州城淹没。
从这次水患过后,曹操的地下长城也就被掩埋进了淤泥之中,到了20世纪70年代才被老农再次挖开,才让现代人再次见识到了曹操精绝的军事才能。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亳州“地下长城”的神秘兴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7 17: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