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2024年中国和世界“双十大”科技新闻揭晓(科技自立自强)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5-01-23 06:08: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2024年中国和世界“双十大”科技新闻揭晓(科技自立自强)

紧密围绕最前沿科学研究,聚焦公众关注话题

本报记者  吴月辉  姚雪青

《人民日报》(

2025年01月23日

第 13 版)

2024年中国和世界“双十大”科技新闻揭晓(科技自立自强)

制图:汪哲平

2024年中国和世界“双十大”科技新闻揭晓(科技自立自强)

图为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示意图。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供图

1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两院院士评选2024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江苏南京揭晓。入选的科技进展直接触碰科技最前沿,涵盖视觉芯片、细胞疗法、大洋钻探、低温制冷、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表明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极限正不断拓展。

——编 者

2024年影响人类的科技进展有哪些?科技将会带来什么改变?

两院院士评选的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并发布首批研究成果;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世界首款基于原语的类脑互补视觉芯片;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科学家研发出全球首个Pb级超大容量光盘存储器;“天关”卫星成功发射并获系列成果;我国研究人员为无液氦极低温制冷提供新方案;我国学者发表国际首个通用CAR-T治疗成果;我国研制超级显微镜,首次全景“看到”大规模细胞交互行为;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第二次青藏科考钻取全球最长山地冰芯并实现系列突破。

2024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科学家首次3D打印出功能性人类脑组织;谷歌新量子芯片跨越精度里程碑;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公布首批科学成果,包括首张“宇宙地图”照片;科学家绘制迄今最大脑基因调控网络图谱;超精确癌细胞3D图谱问世;首个双语读脑装置让失语者重新“开口”;美“星舰”第五次试飞,“筷子”成功回收助推器;世界首例干细胞治疗恢复人类视力;全球首例人类接受经基因编辑的猪肾脏移植完成;长效HIV预防针剂试验成功。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看来,这次入选的“十大”新闻呈现两大特点:一类是紧紧围绕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例如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并发布首批研究成果、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等;另一类是造福人类的科学研究,例如基于原语的类脑互补视觉芯片、通用CAR-T治疗成果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公众关注的话题。

“两院院士评选2024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至今已举办31次。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对普及科学前沿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每届‘双十大’评选结果的发布,都会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今年评选出的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直接触碰科技最前沿:聚焦国内,视觉芯片、细胞疗法等创新有望加速产业重要变革,大洋钻探、低温制冷等技术的突破为重大工程提供了新方案;放眼国际,猪肾脏移植、长效HIV预防针剂等生命科学领域的突破,以及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结合,让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吴朝晖认为,“双十大”评选活动让更多人有机会深入了解国内外前沿科技成果,不仅能拉近公众与科技创新的距离、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更有助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营造大胆创新、勇于创新的社会环境,让更多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辰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特征更加凸显,科学向产业的直接转化进程加快,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产业发展的图景。我们必须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迫感,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持续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义刚:

“有组织的科研”贯穿整个研究进展

“‘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并发布首批研究成果’入选,人类历史上的多项首次,不仅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也激发起公众的强烈兴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说,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极限正不断拓展。

“有组织的科研”贯穿整个研究进展。

徐义刚介绍,对这项国家重大工程,国家航天局邀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采取“背靠背”的方式,根据各自专长和技术特点,在北京和广东广州等地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开展独立研究。在广州地化所拿到3克土壤样品后,团队分成4个小组,每组之间平行研究、组内接力工作,先筛选样品,然后再进行定量研究,不到24小时就完成了对样品的筛选,短短10天时间就获得了第一批月背样品的第一批研究数据。

依靠“有组织的科研”和“背靠背”的方法,团队高效且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例如在确定月样年龄时,两个研究所开展独立研究,却得出一致结论,分别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说明了数据的可靠性、研究的高质量。

“月球和行星科学在这次‘十大’中被看到、被关注,对年轻人来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探索奥秘、科技报国的种子,对科研团队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徐义刚说,嫦娥六号月样的科研工作,还有很多科学问题尚待回答,团队将信心百倍地迎难而上,完成更艰巨的任务。

南京大学教授杜灵杰谈研究成果入选“十大”

“对科研人员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这一成果由南京大学教授杜灵杰领衔的科研团队完成。这项看起来“看不见、摸不着”的基础研究,将带来哪些改变?研究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哪些因素?在评选发布现场,本报记者采访了杜灵杰教授。

杜灵杰介绍,这项研究进展,将为在凝聚态物质中探索量子引力相关物理问题开辟全新视野,开启从几何视角研究强关联量子物态的新方向。未来的新型电子器件和新型量子材料,以及拓扑量子计算,可能就得益于这种对关联物质微观结构更深入的理解,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或许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入选‘十大’是一个新的开始。团队下一步的工作,是通过引力子模来探寻凝聚态电子系统中更加微观的物质结构。”杜灵杰说。

据了解,这项研究在关键时期得到了坚定支持:一方面,得到了国家科研项目的支持;另一方面,江苏试点设立了“应用基础研究特区”,鼓励独创独有、支持原始创新,让这项不在任何科研指南上的研究得以顺利开展,并一步到位申报省“攀登计划”,获得关键科研资金的支持。

最令杜灵杰印象深刻的是,这项研究需要搭建“首台套”设备,整整3年都在探索中前行。“前沿基础研究没有现成案例可以照抄,需要不断试错,没有把握一定能成功。针对极端条件前沿基础研究的特性,学校和学院设置了灵活的考核方式——前3年不唯论文进行考核,哪怕暂时失败也不要紧,只要踏踏实实做事就行。”杜灵杰坦言,这种“有耐心、等得起”的研究氛围,给团队吃下定心丸,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表,一步步推进。

“这一基础研究工作成果入选‘十大’,反映出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长期重视、对前沿科学的重点关注、对原始创新的大力支持。对科研人员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在中国从事基础研究工作,我深感荣幸和庆幸。”杜灵杰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23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科技观察|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宇宙探索进展神速 世界对“生命”认识深入
...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北京揭晓。今年入选的科技进展覆盖航天、生物、物理、化学、计算机、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其
2023-01-13 23:22:00
广州厉害了!“‘力箭一号’首飞成功”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北京揭晓。中国天眼FAST、中国空间站等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首个完整人类基
2023-01-12 16:37:00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工程传播专委会成立会暨“工程传播助力科技强国建设”论坛在京召开
中新网11月29日电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工程传播专委会成立会暨“工程传播助力科技强国建设”论坛近日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成功召开。集体合影。雷海超 摄本次论坛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工程传播
2024-11-29 19:37:00
本文转自:安徽日报本报讯(记者 汪永安)近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出的2022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科学岛“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刷新世界纪录”入选国内
2023-01-10 07:10:00
中国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国际论道)
...日报海外版在2022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展出的2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模型。新华社记者 周 牧摄得益于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近年来,中国在高铁、5G
2023-02-13 06:19:00
中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国际论道)
...领域的实力提升没有放缓迹象。外媒指出,近年来,中国科技领域“硬实力”持续提升,不仅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支撑,也为推动国际科技领域合作发挥积极作用。正在取得长足进步据英国《经
2024-06-24 04:36:00
...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部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彰显。成立中央
2025-09-19 07:53:00
...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来应对中国大陆所展现出的低成本、高科技能力。”《金融时报》的报道写道,新德里的一位武官表示,中国西方竞争对手的国防武官们“不耐烦地”等待着印度分享歼-10C作
2025-05-10 23:33:00
2023战略传播论坛·数字文化国际传播分论坛在江西景德镇举行
...不同维度的古今互动、呈现传统经典的文化内涵、文化与科技的美学交汇、古典精神的当代再造等角度回答了“传统经典艺术如何在当今时代重新焕发光彩”这一问题。他认为,传统艺术数字化再造
2023-06-19 14:14: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甜甜 通讯员夏俊林娜10月31日,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发布南京经济“三季报”
2025-11-01 09:44:00
上海虹桥医院癫痫专病诊疗新高度:个性化方案,全程化守护
癫痫发作的不可预测性及其对记忆、情绪、社交、学业与工作等方面的深远影响,构成了广大患者面临的核心挑战。诊断的复杂、治疗方案的普适性困境以及持续管理的缺失
2025-11-01 10:05:00
第十季炒股大赛冠军诞生:光伏逆变器行业龙头涨幅登顶
在《大众证券报》读者俱乐部第十季炒股比赛中,选手“馨小憩”以159.84元/股推荐的阳光电源(300274),荐股涨幅19
2025-11-01 11:00:00
近日,国内首款真空高压铸造人形机器人腿部骨骼零部件在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并生产下线,首批20件量产产品已发往国内客户
2025-11-01 11:10:00
视频制作:陈希河北新闻网讯(记者 李春炜)随着AI技术飞速发展,在今年的双十一期间,AI笔记本也成为爆款产品。近日,记者走进安徽合肥的联想PC设备研发和制造基地
2025-11-01 15:39:00
10月30日,“版权强企燕赵行”活动走进保定市高阳县。活动通过进企问需、校企对接、版权法律法规科普、版权服务平台及版权区块链平台推介等方式
2025-11-01 15:47:00
10月30日,在由盖世汽车主办的2025第七届“金辑奖”颁奖盛典上,东软集团凭借在智能汽车互联领域持续的产品创新与卓越的全球化实践
2025-11-01 16:16:00
钻戒定制怎么选?2025五大宝藏品牌全解析,一篇避坑
准备结婚选钻戒,却被天然钻的高价劝退?想入手培育钻戒,又怕遇到“参数虚标”“售后无保障”的问题?2025年培育钻石市场规模突破300亿元
2025-11-01 16:17:00
第三十七届中国仿真大会在合肥市庐阳区召开
大皖新闻讯 11月1日,第三十七届中国仿真大会在合肥市庐阳区召开,大会以“数智仿真、新质发展”为主题,吸引全国约千名学者与业界代表
2025-11-02 00:04:00
“科大讯飞1024科博展”亮点抢先看!现场黑科技拉满,免费开放
大皖新闻讯 想让AI陪你对弈吗?想穿越时空与孙悟空来场“智慧交锋”吗?第八届世界声博会暨2025科大讯飞全球1024开发者节科博展将于11月2日至6日在合肥体育中心启幕
2025-11-02 00:04:00
出海再提速!锦江酒店(中国区)宣布旗下7天酒店出海,同日签约10个项目
锦江酒店(中国区)规模化出海再次迎来关键节点。10月31日,其于深圳正式宣布,国民品牌7天酒店将进军东南亚市场。这是继今年8月底
2025-11-01 10:02:00
10月28日,亚洲国际动力传动与控制技术展览会(PTC ASIA 2025)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启幕。近1800家海内外知名展商齐聚
2025-11-01 07:03:00
正式发布!视源股份牵头制定《娱乐用车载显示系统图像质量技术规范》团体标准
2025年10月23日,在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42)商用显示标准研究组第六次全会暨标准研讨会上
2025-10-31 08:20:00
中感集团煤仓安全综合解决方案亮相中国国际煤炭采矿展,以系统性创新重塑矿山作业安全
在北京举行的第21届中国国际煤炭采矿技术交流与设备展览会上,中感集团创新展示的“煤仓安全综合解决方案”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2025-10-31 08:51:00
人工智能产业决胜与 Data&AI 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科杰科技于洋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主题演讲
2025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在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开幕。科杰科技董事长于洋受邀出席2025首席数据官峰会论坛,并作主题为《人工智能产业决胜与 Data&
2025-10-31 08: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