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黔西南日报
俗话说“人有三急”。可这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老家乡下是急不得的,因为大多数人家没有厕所。
那么,问题来了,内急时没厕所怎么办呢?放心!漫山遍野都可以解决,找个僻静的地埂下,或是石旮旯里,躲藏起来就可以了。可是,这样子解决也有风险,那些到处乱蹿的狗闻到味儿之后,便会前来抢食,甚至敞养的猪也会凑热闹,来拱你的光屁股。想上个“厕所”还真不容易。
为安全起见,上“厕所”前,你得作一些准备,手中要拿两块石头,最好拿一根木棒,否则就别想顺畅的解决新陈代谢问题。
据说,有一次寨子里来了位城里的干部,内急时问老乡厕所在哪里。老乡指着一条大黄狗嘿嘿一笑,说厕所在大黄狗的肚子里。大黄狗不认识这位干部,在那儿呲牙咧嘴发出“嚯嚯”的吼声,干部因此受了惊吓,几天不会大解,险些憋出病来。
这个老乡说的,其实也是实情。村里无论是那些年轻漂亮的媳妇,还是年迈的老奶奶,抱着胖乎乎的孩子招呼其大解之后,就“嗷嗷嗷”地呼唤家中喂养的狗狗过来,既省了打扫卫生的麻烦,还节省了擦屁屁的卫生纸。当年大多数人家是没有卫生纸的,那玩意儿在当时还属奢侈品,大人们非常勤俭节约,卫生纸的替代品因地制宜,包谷壳内层的柔软部分、适宜的树叶和软一些的糯稻草,甚至有人吹牛说瓦片也行,可这卫生状况,实在不好说,呵呵!有同龄人说,他童年时没经验,跑到芭蕉芋林里解手,扯了一张芭蕉芋叶擦屁股,那玩意太滑,不小心把便便擦在了手上,至今想起来手都还会痒痒。
我上小学时的八十年代中期,村寨中已经有了厕所。记忆中,那厕所不太规范,老乡管这厕所叫“茅厮”,有的人家用半截土墙围着,有的人家则是挖个简易“茅坑”,坑上放几块木板供如厕时踩踏,四周用包谷秆简易地搭个棚子遮羞。然而,又遮得不严实,常常发生“走光”的事。究其原因,包谷秆是速朽之物,烂得快。不仅如此,那被称为“茅厮板”的东东也很不靠谱,有时会被踩翻或腐朽折断,人畜掉进茅坑的事时有发生,很不安全。更让人尴尬的是,这些厕所都有个通病,就是不能抗旱防涝。雨季茅坑粪水上涨直逼“茅厮板”,如厕时免不了会被粪水溅了光屁股,尤其便秘者不堪其忧。而干旱时节,这“茅厮”里的粪水就供不应求,淋菜浇地,加上高温蒸发,整个厕所便成了实实在在的旱厕,臭不可闻,苍蝇乱飞,蛆虫满地。
到了九十年代,老家的条件渐渐好转,许多人家盖了新房,也有了相对像样的厕所。相对之前,这厕所有门,而且厕所与猪圈是分开的,这就不担心如厕时会被那傻乎乎的猪大爷打扰。然而,也有弊病,那就是男女厕所只有一个,未分开。如厕时,担心碰上异性闯入产生尴尬,含蓄者在外面干咳几声,如厕者在里面回应一声,即知道有人在用厕所。耿直的人在厕所外面直接问:“有人不?”里面的人赶紧答“有有有”。可有时也会忘记了这种方式,尤其是那些醉酒的男人,内急就直奔厕所,不免“撞车”,尴尬之余,成了一段笑话被传很久。
2000年之后,村里的环境越发好起来,极大多数的人家都将厕所分出了男女,并用碳墨粉写上大大的“男”和“女”标明加以区分。也有人家虽然分了男女,可并没标注,但也不用担心。村寨中有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男左女右,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走错。讲究一些的人家,常常打扫和冲洗厕所,里面备有常用的卫生纸等,如厕非常方便。到了2011年后,村里的厕所已经很时尚,许多人家都改叫“卫生间”了。卫生间是非常干净的水冲式便槽,里面有取暖灯,有换气扇,还附带淋浴或池浴能洗澡。进入卫生间后,一股好闻的檀香味扑鼻而来,有时甚至让人怀疑走错了门,误以为那不是卫生间,而是厨房。
当然,这些变化都与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的优越政策有关。那“厕所革命”看似生活中的一桩小事,但小小的厕所革命折射出来的却是大大的民生问题。老家从最初的天然野地解手发展到茅坑,从茅坑发展到茅厮,从茅厮发展到厕所,再从厕所发展到今天的卫生间,仅此一项,已经体现出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高雪
栏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暨黔西南和平解放75周年主题征文
值班总编 刘华朝 编辑 文建秋 校对 陶昌武 版式 刘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31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