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钢铁与算法:当AI用在工业界,到底能有多强大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6-25 09:44:00 来源:格上财富

作者:星海老局

来源:星海情报局(ID:junwu2333)

坐在南方的酒店里,看着窗外的雨,吹着温度适宜的空调,也许很难有人想象,26度的空调房,能和温度高达2300摄氏度的高炉炼钢扯上关系。

但事实是,“西电东送”项目从新疆、云南、四川、甘肃等地跨越上千公里,将电能向东输送到东南沿海的人们家中,整个电力传输的过程,涉及一种叫做“取向硅钢”的尖端材料。它诞生的第一步,就发生在炉膛温度超过2300摄氏度的高炉里,且十分依赖一线操作工人们日积月累的经验判断。

然而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处理信息的速度,人类总是存在物理的极限。依赖人工的监测和判断,成了中国工业生产力与成本优化的最大瓶颈之一。

但在观看华为开发者大会时,我却看到了突破这种瓶颈的曙光:盘古大模型,在钢铁行业里落地了。

AI被引入工业界,于是人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在工厂里打响。

01

工业智能的觉醒

没有进过工厂的人,永远不会明白为工业提升效率能有多难。

只有当你站在5000立方米容量的巨型高炉脚下,在60度的高温里,穿着厚重的阻燃工作服,戴着安全帽和防护,面对烧成金红向外流淌的铁水,还要隔着探火镜用肉眼和炉外传感器的间接数据,去判断温度高达2300摄氏度的炉膛里正在发生什么时,你才会真正理解,盘古大模型正在进行怎样了不起的事情。

高炉是业界公认的黑匣子,它几乎集齐了产业数字化升级最难的那些难点:

首先是收集不到准确、实时的数据。高炉内部温度高达2300度,任何传感器都不可能监测和回传高炉内部的实时状况,只能通过外部传感器间接感知炉内变化,采集到的数据本身就有挺大的误差。

其次是大时滞性。因为无法实时监测,所以钢铁工人们每一组每一个动作下去,都要过很长时间才能收到反馈,无论对了错了,误差多少,长则七八个小时,短则四五个小时,可能等到铁水从高炉里流出来,才能知道结果如何。

钢铁与算法:当AI用在工业界,到底能有多强大

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味觉,那吃水果的时候,就有可能尝不出水果有没有坏掉,直到胃疼了才能知道吃错了东西。

怎么办?加强感知,用算法进行模拟。

比如华为云就用了频域多尺度算法,这是种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算法,原理可以简单理解为它通过不同方法把水果切成了大小不一的小块,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它们,来判断水果品相如何,有没有坏掉,甚至含糖量多少。

比如,按照经验,很多水果颜色更红的一侧,就要比不红的一侧甜一些。

这种算法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数据维度太多,复杂度又特别高的情况。但要想从结果再去逆推炉内到底发生了什么,难度还是非常高:

以宝武钢铁的标准为例,能在高炉内影响最终结果的参数,光类别就被分为了8大类,77个小类,参数总数超过1400个,炉内物质形态都是固液气三相并存的,每一种参数都可能跟其他的多种参数互相的勾连、互相耦合。

谁和谁反应,反应的先后,一个参数变化会引发其他参数怎么变化,最终会出什么样质量的结果,几乎不可能用数学公式去表达,只能依赖首席操作工的经验判断。

这在工业界叫做“参数之间具有强耦合性”,就像你吃了1400种菇子,发现眼前有小人儿跳舞,谁也说不清楚哪个小人儿是哪种菇子下的手。

这套高炉生产的做法,从十多年前持续运作至今,效率也没有过颠覆性的提升,因为无论是观测还是模拟,都实在是超越了人类的物理极限。

而盘古大模型用上了时序信息增强算法,尽量把时间跨度切到足够小,原先可能以分钟为单位,现在以秒为单位。划分到足够细的时候,就能把菇子和小人儿们全都打上时间戳,让大家都规规矩矩地排排坐,再进一步模拟到底是哪个菇子产生了反应,造出了哪个小人儿在你眼前跳舞。

通过先进的算法和庞大的算力支持,模拟预测了过去上百年都被认为无法完全观测的反应,用“算力”和“智力”颠覆了传统工业对物理传感器的依赖。

人工智能的觉醒,放在普通人的身边,也许会成为和病人聊天的心理医生;但工业智能的觉醒,放在钢铁生产的高炉里,就成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枪声。

根据实践,炉内每减少10℃的温度波动,每吨铁水就可以减少1kg焦炭的消耗,成本就能降低3块钱。按照官方预测,盘古大模型在高炉炉况优化这一个场景,每年就可以为宝钢降本超过10亿元。

而这还只是水面之上,最直接的经济效益。

水面之下,是对整个中国工业体系创新研发效率的巨大推动。

盘古钢铁大模型的横空出世,有点要帮着高炉炼铁打响逆天改命第一枪的意思:它们终于让曾经被认为几乎不可能被观测到的高炉炼铁炉内反应,变得越来越可预测。

但可预测的并不只有高炉炼铁。

02

推动创新飞轮的AI之手

气象过程过去也被认为是无法完全观测,过程机理也都不甚明确的一个领域。所以大型城市的高分辨率预报,一直是业界持续试图解决的难题。

而盘古气象大模型在发布之后,就在这方面展现了相当优秀的能力。去年就凭借对台风轨迹的预测准确度震惊过业界,到了今年,华为云在去年25KM的全球模型基础上,融合区域高质量气象数据集,升级了分辨率分别为1公里、3公里、5公里的区域预报能力。

我曾经把基础大模型进化到行业大模型的过程,比作一个极其出色的学霸,完成了基本知识的学习之后,开始专攻不同的专业。

盘古大模型的架构就很典型:

钢铁与算法:当AI用在工业界,到底能有多强大

但和很多人所熟知的各类大语言模型不同,盘古大模型的基础能力并不只是理解自然语言,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用包含自然语言、机器视觉、科学计算、多模态等等方式,理解三维的物理世界。

这就是为什么盘古大模型具有如此泛化的能力,能够同时赋能千行百业,可以预测高炉中的反应,也可以预测气象变化,还能做自动驾驶,预测车辆和行人的行为,甚至能够预测一些极其罕见,以至于没有样本的故障类型——

据华为云专家的叙述,他们团队在将盘古铁路大模型用于高铁巡检机器人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谁都没想到的问题:中国的高铁太可靠了,以至于故障样本太少,一些低概率但高风险的类型根本收集不到真实数据。

怎么办?

还是模拟,不光模拟好的情况,咱也能模拟问题和故障。华为云和北铁所采用了“高铁故障数据生成算法”, 利用文生图、图生图的方式,生成高铁场景罕见故障样本,来丰富故障类型,再通过一种小样本学习技术,用多轮迭代把识别率逐步做上去。

这将许多巡检工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减轻、减少凌晨时段巡检的艰辛作业,还大幅提升了检测效率和检测准确率。一个大模型就能覆盖8大类型、350多种故障,而且故障识别率已经提高到了99%以上。

当这种模拟能力被用在设计领域,简直就是个神器。

比如建筑设计,曾经是极其复杂且耗时的工作,要借助CAD等工具画图,再用3DMax等软件对图纸进行渲染,制作效果图和相关视频,接着在一个漫长的周期里,反复进行大量的确认流程,不断对图纸和效果图、视频进行修改。

一般来说,自行制作渲染一张效果图可能需要数小时,而制作一个视频可能要数天。如果选择供应商服务,渲染一张效果图的费用上千元人民币,动画视频的制作成本每秒钟都要400-800元。

华为云用盘古大模型搞了个狠活,依托可控高质量视频生成和3D重建两个技术,用户只需要输入建筑周边环境的场景视频或者图片,加上一张建筑意向的草图,再配一段描述,盘古就能直接给你生成一段建筑物在该环境中的环绕效果视频,然后快速重建出高真实感的建筑3D模型。

我都不敢想,设计师有了这玩意,能玩出什么花活来。

普通的大语言模型,输入的是互联网上的图片跟文字,输出的也是图片跟文字;而华为云做出的盘古,输入是物理世界的三维数据,所以输出也是物理世界三维数据。

跟AI聊天,许多人还感受不到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究竟意味着什么;但当AI大模型被成功地用在工业领域、气象领域、设计领域,那种颠覆性的力量很容易就能化成一只看得见的巨手,在你面前一把推动了可以颠覆世界的那个创新飞轮。

03

智能与工业的交响曲

高炉的火焰见证了AI技术的神奇,高铁的轨道上,人们享受着AI带来的精准与效率。在许多大模型还在卷聊天的时候,华为云已经在工业领域走得很远了。

钢铁产业的背后,是C919的飞机起落架,是高铁列车的轴承与车轮,是中国汽车产业3000万的年产销量,和全球第一的出口量。

铁路大模型赋能的是中国四万五千公里的高铁里程,是每年36.8亿人次(2023年数据)的出行安全与体验,是能够重塑客运与货运交通逻辑与效率体系的交通网络。

精准的气象预测,则可以走入水利水电、航空航天、农业牧业,甚至是各类新能源领域……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千行百业的未来,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中国成为现实。

而从AI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千行百业,也成为了AI大模型产业实践最好的舞台。这片拥有全球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工业体系的土地,本就是智能化走向应用的最好的土壤。

而盘古这样从诞生开始,就立足产业的大模型,也的确不断推动着新质生产力的腾飞,真真正正地在帮助传统行业“解难题,做难事”。

而且已经解出了一些题,做成了一些事。

当一个又一个的案例在盘古5.0发布的过程中出现,你会发现所有人在一起,其实都是在做一件事:推动整个中国社会做一场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革命。

而华为云和其他同样可以被定义为生产力工具的厂商相比,最大的区别或许是华为云的整个算力体系,从底层应用件,到系统,到大模型,是全栈自研的。

这场智能化引发的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互联网带来的革命有个本质的区别,就是边际成本不同。

互联网过去喜欢强调规模效应,因为互联网的规模增长,往往没有太高的边际成本。互联网企业在10万用户和100万用户时的成本差别,通常都不算太大。但大模型则是每计算一次,都要产生一次计算的成本,这就让华为这样具有全栈能力和自有算力基础设施的厂商,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生产力工具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生产力的腾飞。

在中国工业崛起进而走向智能化的浪潮里,以云计算和大模型为基础的新型生产力工具正在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给中国的工业带来颠覆性的进步与发展,重塑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5 12:45:2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山西晋南钢铁集团:打造极致能效绿色钢铁基地 争当近零碳钢铁企业先行者
...工仪式 加氢站沃能化工厂区2023年11月19日,由山西晋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晋南钢铁)承办的“钢-焦-化-氢+”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山西临汾召开,来自国家部委
2023-12-06 06:27:00
第一届智能融合产业论坛在成都召开
...科学计算》为题,介绍近年来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和算力算法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模型正在逐步走向通用大模型和科学计算领域。为了实现普惠AI,华为云开发了盘古系列大模型,建立了一套在
2023-03-01 22:02:00
...青山这片长江右岸的滩涂,被选址为新中国第一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的建设基地。1958年9月13日,这个在中国钢铁工业史上有着特别意义的一天。下午3时25分,武钢一号高炉出铁
2023-08-14 10:37:00
...型提供有力支撑。行车智能调度系统集成大量数据,利用算法智能生成行车调度计划;生产计划如果临时有变,系统不到1分钟就能“思考”出新的调度计划……在湖南钢铁集团旗下子公司湘潭钢铁
2024-06-18 03:36:00
西马克集团亮相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 以创新技术推动钢铁绿色化和智能化变革
2025年8月6-10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在上海三甲港绿地会议中心举行。本届大会以\"科技赋能•新质未来\"为主题,汇聚全球4000余名行业代表,共同探讨智能制造与绿色低
2025-08-08 17:10:00
2024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在石景山首钢园开幕
...团等单位承办的2024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在这里开幕。从钢铁之城向科幻之区华丽转身,“京西科幻之城”再度精彩绽放,迎来一场启迪灵感、引领创新的未来探梦之旅。中国科幻大会由中国科
2024-04-28 03:59:00
“氢”装前进谋跨越
...系统智能控制。”李洋说。李洋介绍,当前主流的长流程钢铁冶炼工艺以传统的“高炉+转炉”模式为主,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和还原剂,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基于传统工艺技术的改进
2024-01-05 05:05:00
智慧场景在港城钢企不断落地
...梦娇 见习记者 张东慧 通讯员 周锁峰)随着人工智能与钢铁产业的深度融合,智慧生产新场景不断在张家港的钢铁企业涌现。废钢是钢铁业不可缺少的铁素原料,可大量替代铁矿石。目前,江
2025-02-23 11:35:00
数字技术赋能 工业绿色化发展加快推进(附图片)
...模式,二是数字基础设施将承载更多能耗、碳排放数据集算法运用,三是推动更多智能基础设施部件、智能终端与传感节点的建设。史德年表示:“数字底座与绿色底座将共同推动全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3-12-29 07:04: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优机优补、有进有出:中国农机正迎来新的黄金时代
大众网记者 刘晓雨 通讯员 张一晓 潍坊报道当前,中国农机行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国家通过“优机优补、有进有出”的补贴政策
2025-09-16 10:21:00
河北新闻网讯(闫丽颖、罗俊明)近日,开滦股份范各庄矿顺利完成SVG智能升级改造工程。该工程不仅破解了长期困扰安全生产的供电系统稳定性难题
2025-09-16 09:41:00
西贝真正的敌人,从来都不是罗永浩
近期最热的事,毫无疑问,罗永浩大战西贝。如果你还没关注,也没事,差评君给你简单说下来龙去脉。9月10号,罗永浩发了条微博
2025-09-16 05:14:00
江西超高压工程实现“智能”验收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谢梦丽)9月12日,随着一架无人机平稳返航,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在赣州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现场的全线数字化验收顺利完成
2025-09-16 06:53:00
南京天加环境攻克技术难题,“节能”和“减排”双路径绿色发展为地球控温1.5℃持续努力□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黄琳燕当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超过1
2025-09-16 07:46:00
“法国经验”遇上“中国制造”,南山飞卓攻克大飞机产业链“关键一步”——全球主力民航客机今后将用上“南京造”□通讯员杨淏涵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希一个是欧洲排名第一的飞机精密零件制造商法国FigeacAero(下称“飞卓宇航”)
2025-09-16 07:46:00
最浪漫的潮州特产,统治美国人婚礼
凌晨3点,广东潮州。一家婚纱公司收到一封紧急邮件,屏幕那端,是美国客户的紧急恳求——“请务必保质保量,按时交货,拜托拜托”
2025-09-16 05:13:00
36氪合伙人、副总裁李政:中国产业的未来在哪?| 2025年36氪产业未来大会
9月10日,由36氪主办的2025年36氪产业未来大会在中国厦门盛大启幕。本次大会重磅携手商务部主办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2025-09-16 01:03:00
核电“听诊器”打破卡脖子壁垒 中船集团携多款核心产品亮相烟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于民星9月15日,2025山东清洁能源产业博览会和第18届烟台国际核电工业及装备博览会双展联动
2025-09-15 23:49:00
南方电网兴义供电局:职工自研装置投入使用 开启变电设备一键检测新模式
9月11日,在南方电网兴义供电局500千伏仁义变电站内,一套由该局文峰职工创新工作室历经3年自主研发的“无线传输型的氧化锌避雷器多组同步带电检测装置”成功投入使用
2025-09-15 23:11:00
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汪江涛:以人才体系创新激活企业内生动力
文/许笑“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在于精准识别组织痛点,通过体系搭建、机制创新与人才激活,将人力资源转化为推动企业前行的动能
2025-09-15 11:17: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近日,围绕“预制菜”的争论持续发酵,引发广泛关注。表面上看,双方争执的焦点是“什么才算预制菜”,实则揭开了餐饮行业一个长期被回避的核心议题
2025-09-15 11:22:00
威海智造 冠军领航 | 从“千规千面”到“千舱千智”,一艘高端客滚船的“冠军制造”算法
大众网记者 宁晓洁 仇艺畅 威海报道威海湾畔,巨轮林立,焊花飞溅。这里是招商工业威海船厂的生产现场,一艘艘高端客滚船正在建设中
2025-09-15 11:26:00
威海智造 冠军领航 | 于“场景”处深耕,向“高端”处跃迁
□宁晓洁9月9日上午,“高质量发展中国行——冠军制造 工赋山东”活动自威海“启程”,三十多位来自中央及省重点媒体的记者
2025-09-15 11:31:00
2025海口第二届卫生健康知识脱口秀大赛进入复赛30强名单出炉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郑红梅)9月12日,以“健康椰城 科普达人”为主题的2025海口市第二届卫生健康知识脱口秀大赛完成初评工作
2025-09-15 1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