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放飞一只气球 为大气“问诊”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10-12 03:13: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西安好人”曹梅:

放飞一只气球 为大气“问诊”

放飞一只气球  为大气“问诊”

曹梅灌装气象气球。

放飞一只气球  为大气“问诊”

曹梅维护雨量筒。

■记者 拓玲 见习记者 张紫怡/文 记者 雷伟东/图

10月9日,天气,阴,温度11℃至21℃,湿度50%,能见度10千米。

一条简短的天气预报,如今已经成为大家伙儿日常生活中最关注的信息。

网络时代,获取天气信息的渠道很多,随手可得。可许多人不知道,一条看似简单,只有十多个字的预报信息,背后凝结了气象人莫大的辛劳和付出。

9日,记者驱车来到位于高陵区的西安市大气探测中心泾河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站静谧清新,视野开阔。站长曹梅就是记者要采访的对象,40出头的她大学气象专业毕业后,在气象探测一线一干就是24年。

“时常梦见我的气球没飞起来,被惊醒!”

“气象人一天的工作任务都有啥?”记者的问题让曹梅打开了话匣子。“天气预报的形成基本有三个步骤,首先要气象探测,把探测出来的数据上传至国家气象局进行汇总分析,各省、市气象台对预报结果分析,最后通过不同媒介形式发布出来。”

包括曹梅在内的气象站工作人员就是为天气预报提供基础数据的气象探测人。“你看,矗立在这儿的能见度仪,接收大气前向散射光强度,估算出消光系数,最后反演出能见度。还有三维闪电定位仪、酸雨自动观测仪、地温传感器、日照计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地面探测仪器,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反映出降水、日照、能见度、PM2.5、PM10等数值。”

除了地面探测,气象站每天还有三次高空观测任务,因此,他们也被称为一群“放气球的人”。

“探空时间分别是1:15、7:15、19:15,时间必须非常精准,全国各地的探空观测都会在同一时间施放气球,探空数据已经实现了秒级数据,会实时上传至国家气象局,这些数据是要进行全球交换的,因此全世界的气象工作都是相通的,我们都在为了天气预报更准确而努力。”曹梅说。

曹梅做了个比喻,如果把她从事的职业比作“气象医生”,那探空气球就好比是“听诊器”,而放气球就是相当于“问诊”。

清晨6点多,伴着朝霞,曹梅已从宿舍楼向办公室走去。拿起气球和钥匙,她打开氢气室大门,熟练地操作仪器,氢气慢慢输入气球,球渐渐鼓了起来。“充好气的气球直径约1.5米、高2米。”她对记者说。

举着大大的气球,曹梅来到室外草坪,她熟练地观测着风向,选取最佳放球位置。“今天天气不错,我们最怕遇到大风、大雨、打雷等恶劣天气,会对放球有很大影响,也非常考验放球人的技术水平。”

6时50分,位置选好后,曹梅在气球下方悬挂上一个小小的数字探空仪。“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数据就要靠它来时时收集。”

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完,时钟指向了7时14分。“可以准备放球了。”和曹梅搭班的同事通过对讲机向她传话。曹梅双手紧拽气球的绳子,拉着气球走到了放球点,“3、2、1,放球。”氢气球带着探空仪慢慢升空,曹梅9日清晨的放球任务结束。“这个大球会以每分钟400米的速度升空,经过1个半小时左右,它最终会飞到离地表垂直距离约30公里处,自然爆破,到那时,我们的数据也就收集齐全了。”曹梅说。

最难熬的是每一个夜晚。工作24年,曹梅始终与璀璨星空相伴。华灯初上,当许多母亲在书桌前辅导孩子学习、陪伴孩子阅读时,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曹梅顾不上这些,她在气象站做着准备工作,确保探空万无一失。“每晚7时15分气球施放出去后还要盯着雷达的跟踪情况,确保雷达跟踪正常,探空数据采集正确,一次探空观测结束也都夜里9点多了,休息三个小时,凌晨12点多又要爬起来准备下次放球,放球结束躺下,差不多凌晨3点了。”常年如此辛劳,曹梅却从没怨言。“每个岗位都不容易,我喜欢气象工作,我想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好整个社会。”她淡淡地说。

上幼儿园的小女儿每次画到“妈妈”这个形象,身边总会出现一个大大的氢气球。在女儿眼中,气球就是妈妈最好的伙伴。“确实是,我时常梦见我的气球没飞起来,吓得一身冷汗,便被惊醒。”

挺身攀爬雷达塔 化险为夷

工作这么多年,曹梅早是“放球”的老手了,但“老兵”也会面临新挑战。

今年初,就发生了令人胆战心惊的一幕。

“大年初二,正好我值班。那天天气非常不好,风特别大,有六级风。晚上7点多,我像往常一样放球,结果气球升空后就一直被大风吹得横着飘,气球下面的探空仪一下挂在了站内48米多高的雷达塔塔尖上。当时急得我们立即给消防人员打电话求助,不巧的是消防队在外执行任务不能及时赶来。”

当时,曹梅和站内一位50多岁的老同志搭班,为了不影响探测任务,她便立即决定登塔自己把探空仪取下来。“那不能舍弃这套设备,重新再放一个气球和探空仪么?”记者问。“重新放也不行,因为这套设备一旦挂在塔尖上,再放一个探空仪,雷达会接收离它近的探空仪数据,不会接受更远的信号。”曹梅说。

在泾河国家基本气象站工作了十多年,曹梅从没登过雷达塔楼。因为天气雷达有很大辐射,平时只接收数据信息,没有工作人员值守,并且天气雷达用的都是高压电。

心急如焚的曹梅压根没想这些。她一路小跑来到塔下,通过电梯和步行梯来到12层,最后还有5米多的钢筋梯是登塔顶的唯一方式。天已完全黑了下来,当她打开楼顶盖板的一瞬间,感觉风大得把人都吹变形了。她屏气凝神,壮着胆子,费力爬出,最终来到塔尖,风太大无法站立,她手脚并用在楼顶转了一圈,拿到了探空仪,坐在地上奋力拔掉电池,第一时间用对讲机通知同事迅速准备另一个仪器。

第二个气球顺利施放后,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正是她这种不言放弃的精神,避免了一次重大的业务事故。

气象数据探测,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2021年,泾河站年降水量达到1004.6mm,为建站以来最多。在汛期气象服务中,曹梅带领全体业务人员精密监测,经常几天都不能回家,圆满完成了暴雨天气服务保障工作。

曹梅的爱岗敬业,就体现在这一件件小事中。这些年,她先后获得“陕西省技术能手”“全国气象行业技术能手”“陕西省杰出能工巧匠”等荣誉。前不久,她还荣获2023年二季度“西安好人”荣誉称号。

认真负责是不变的初心

曹梅总说,作为气象人,她是幸运的,二十载历练中她见证了气象现代化的每一个历程。

“1999年我刚入职时,基准站24小时需要每时观察数据,大家三班倒,所有收集来的温度、湿度、气压等数据都需要我们手工记录、计算、编报、传报,要求大家又快又准。2005年,我省陆续有了自动气象站,计算机软件开始辅助我们编报,将人工工作量减轻了三分之一。随着我国气象现代化的发展,2020年,地面观测实现了全面自动化,仪器观测、仪器收集数据、仪器编报传输,我们的工作量再次减轻。”曹梅说。

明年,气象探空业务系统将再次升级换代,完成气象探空业务系统从L波段雷达向北斗探空的升级。“上个月,我代表陕西省刚参加完全国的培训,到2025年,我们的L波段雷达就会‘退役’,将会在我们办公楼的楼顶安装一台北斗卫星探空接收机,替代现在的雷达接收数据。”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机器设备永远是人的辅助,要想做好气象工作,不论何时,我们都要谨记认真、负责才是不变的准则。”曹梅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2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探空气球为气象“把脉”,浮空器产业正在回归
...空气球都可以用来做气象探测。探空气球携带的是无线电探空仪,达到一定高度会自行爆裂,无需回收。探空气球通常能上升到3万米左右的高空,已经超出民航飞机国际航线的最高高度15km。
2023-02-11 17:54:00
...广东清远探空站站长杨永生天天和气球打交道,对L波段探空仪的缺点了如指掌,“采用北斗探空系统后就不一样了,现在不管跑到哪儿,都能收到传回来的气象信息。”据悉,中国气象局计划到2
2023-08-11 05:46:00
【新春走基层】高空探测员和他的10000个气球
...处强是今天值班的高空探测员之一。充灌探空气球、准备探空仪,周处强在值班室、观测场和存放氢气球的库房来回走动。一切准备就绪,7:15,探空气球准时升空,转眼间就消失在视野中。周
2025-02-01 17:31:00
世界海拔最高北斗探空高空气象观测站建成
...斗探空高空气象观测站建成。据介绍,随气球升空的北斗探空仪定位精准、信号接收情况良好,系统稳定运行,在经过65分钟的云层穿越和飞行后,探空仪传回海拔4706米至31680米之间
2024-09-13 02:13:00
四川网友拍到疑是金属不明物体悬空 身份揭秘:气象气球
...该系统能远程在计算机程序的监控下,实现探空气球携带探空仪的自动施放,保障探空气球的顺利升空,解决恶劣天气特别是大风天气的放球难题,而且气球无法回收,不过相关数据可以传输回来。
2024-12-13 11:46:00
北京市气象局组织开展2023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
...风等观测原理和知识。高空雷达展区展示了探空气球携带探空仪是如何探测高空气象要素,有趣又刺激。人影展区介绍了人工降雨等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知识,让市民对于人工影响天气有了更真切的
2023-03-18 13:25:00
...打破了上百年的高空观测模式。另外,以前的数据是一个探空仪向一个地面站传输,北斗探空系统每个探空仪传回的数据都能被不同的地面接收站同时接收,在基于互联网的“云+端”架构下,实现
2024-01-01 08:48:00
“流浪气球”与美国众生相:共和党“指鹿为虎”,民主党“连夜挽尊”
...信息,传递了怎样的信号呢?特约评论员 吴蔚:“流浪气球”事件以美军战机升空开火、中国无人飞艇坠海告终,但事件的余波却宛如涟漪般缓缓泛起。我留意到,在美方宣告击落后没多久,中国
2023-02-06 10:43:00
在髻山顶上守望风云变幻
...富意义。来到站里,观测员罗雄光和莫春玲刚刚完成探空气球释放工作。“几十年了,都习惯了,没什么辛不辛苦的,总要有人来值守嘛。”还有两年退休的莫春玲,对这个岗位依旧充满热爱,主动
2023-02-03 09:23: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鲁网10月7日讯秋日的海风拂过青岛栈桥,咸湿的空气里混着桂花的香气。2025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将至,中山路两侧的梧桐叶尚未落尽
2025-10-07 16:18:00
司机突发疾病 收费站紧急开辟“生命通道”
大皖新闻讯 10月6日下午,安徽交控集团芜湖中心繁昌收费站内,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紧急救援迅速展开。一名司机在驾车途中突发身体不适
2025-10-07 15:52:00
遵医附院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国庆节假期前3天完成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手术10例
多彩贵州网讯在国庆节和中秋节的黄金假期,这个全国人民都在与家人团聚休闲度假的美好日子里,遵医附院心血管内科的医护人员依然坚守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
2025-10-07 14:51:00
仁怀长岗:“民宿+咖啡”新业态 点燃假期乡村旅游活力
多彩贵州网讯国庆假期,仁怀市长岗镇蔺田村的乡村旅游热度持续攀升,民宿与咖啡融合而成碰撞出新业态,搭配充满田园气息的稻田音乐节
2025-10-07 14:51:00
逛逛逛!买买买!遵义这些地方“热气腾腾”!
多彩贵州网讯中秋遇国庆,家国同庆时。10月4日,笔者漫步遵义各大商圈与酒文化街区,处处可见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从古朴的播州区南白老街商圈
2025-10-07 14:50:00
部门回应“炒蛏子和螃蟹两个菜661元”:已联系双方协调处理
大皖新闻讯 近日,男子在广东惠州一餐厅点了炒蛏子和螃蟹两个菜661元一事引发关注。对此,10月7日上午,记者从属地街道办事处和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
2025-10-07 11:47:00
打卡蔚县玉皇阁
10月6日,游客在蔚县玉皇阁游玩。国庆假期《黑神话·悟空》取景地之一蔚县玉皇阁迎来众多游客玉皇阁又叫靖边楼始建于1377年10月6日
2025-10-07 09:21: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王玉婷 许晓婷 通讯员 余丽清)今明两天,厦门高速持续迎来返程高峰,请司机朋友们提前规划好时间和路线
2025-10-07 08:00:00
10月7日至8日,全省高速公路迎来返程高峰,特别是8日10时至21时返程流量将较为集中。加之未来几天,全省会有分布不均的降雨
2025-10-07 06:54:00
央媒看太原10月3日,央视《新闻直播间》以《千年晋祠迎来客流高峰 加强服务保障》为题,报道了进入国庆中秋假期,古建热不断升温
2025-10-06 07:11:00
情系国庆 月满中秋双节假期,不少人返乡探亲,但也有不少异乡人,因为种种原因,中秋无法与家人团聚。连日来,我市多个社区组织了迎中秋活动
2025-10-06 07:42:00
华商网讯 福建省尤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0月5日发布消息,10月5日9时50分许,尤溪县消防救援局接警,5名人员进入坂面镇一矿山企业的废弃矿硐
2025-10-06 08:12:00
两名女生跟网友上山“探险”被困山谷 救援队助她们脱险
救援队员找到两名被困女生。(十方应急救援队 供图)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王玉婷 许晓婷)树林茂密、毒蛇出没,两名女生跟着40多名网友上山“探险”
2025-10-06 08:50:00
琴动鼓浪屿声传海内外 第十四届鼓浪屿钢琴艺术周获《人民日报》点赞
艺术周吸引众多国际友人参加,图为国际友人和市民游客一起观看庭院音乐会。(供图/鼓浪屿管委会)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朱道衡)国庆中秋假期
2025-10-06 08:50:00
“人民必胜——中俄美术作品展”是用艺术的方式诠释“正义必胜,人民必胜,和平必胜”的合力宣言
近日,“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在长春美术馆开展。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张路江出席开展仪式并致辞
2025-10-06 09: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