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唐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一队仪卫不整的官军匆匆行进在川陕道上,谁曾想到这会是皇家禁军,且护送的还是当朝天子——唐僖宗。
1、田令孜的“噩梦”
黄巢攻破潼关后,僖宗皇帝舍弃文武群臣,只带上几个宠妃及福、穆、泽、寿四王仓皇出逃。
他们跑了一天一夜,因逃跑时过于仓促,连马都没有来得及找,除皇帝、皇妃以及一位面白无须的宦官有马外,连亲王都是徒步而行,人人都已精疲力竭。
那个宦官挥舞着马鞭跑前跑后催促士兵赶路,这时一个王爷模样十七、八岁的少年实在走不动了,平日锦衣玉食、不车则轿的太平王孙怎能受得了流亡时的跋涉之苦。
只见他两只鞋早不知跑丢到哪里去了,袜子也只剩下了一只,嘴角也见了白沫,他摇摇晃晃地走着,见前面有块略显平整的大石,便伏在石上喘息起来。
那位宦官骑着马从后面赶上来,催他赶路,少年王爷起身恳求说:“我的脚磨破了,实在走不动了,请您给我找匹马骑,好吗?”
宦官喝道:“深山老林里哪来的马,快走!”
说完扬起马鞭在他背上狠狠地抽了一下。少年王爷怒视宦官一眼,什么也没说,踉踉跄跄地跟上大队,但心中却感到无比羞辱,太监不过是他李氏皇族的家奴,自己却要受家奴的驱赶,这等羞辱深深烙进他的心底,那骄横不可一世的宦官,做梦也不会想到,他这一鞭打出来的将是一场战争和自己的杀身之祸。
这个少年王爷便是唐昭宗。
2、一时英气的唐昭宗
长期的流亡和过度的惊恐使唐僖宗身染重病,文德元年(888年)三月五日,病情急剧恶化,太医们束手无策,只好如实地告诉大臣们准备后事。僖宗游戏一生并未指定皇位继承人,群臣认为吉王李保在诸王中最贤明,而且年岁也较大,有意拥戴他为帝。
杨复恭力排众议,矫诏立寿王李杰为皇太弟,监军国事,右军中尉刘季述领旨率御林军把李杰从六王宅迎到少阳院,接受宰相以下百官参见。第二天,僖宗在灵符殿驾崩,李杰即皇帝位,从此开始了他的天子生涯。
然而,他执政16年,为何成了大唐亡国之君?
唐昭宗,就个人素质而言,他“攻书好文,尤重儒术,神气雄俊,有会昌之遗风。”并非昏庸无能之主;从生理上讲,二十二岁已是成人,此时承袭大统,可谓风华正茂,非童昏的僖宗皇帝可比;执政十六年,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亦非短暂,有充裕的时间来展示自己的才能。然而,昔日盛强无比的大唐帝国毕竟在他的手里灭亡了。
昭宗即位后,时局动荡,人心浮动,百废待兴,面对这种形势,他清醒地认识到当务之急是稳定民心,取得朝野上下的支持。
首先,为了扭转先朝侈靡的习俗,厉行节俭,他曾对杨复恭说:“我没有什么德行,是您力排众议把我扶上皇位,所以在生活上不应太奢华,应以节俭示天下。”
懿宗和僖宗在世时,每日都要换一套新衣,还要求太常寺每日献一首新曲,昭宗以为太过分了,下诏免掉,同时还削减了宫中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其次,昭宗的志向在于恢复祖宗旧业,号令天下,十分重视对人才的选拔。
对于人才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昼思“名实相符之士,艺文具美之人”,夜里则“梦寐英贤”,并破格提拔了一批才能之人,想以此来扭转僖宗以来朝廷威令不振,皇室地位日渐低落的局面。
第三,昭宗也注意到宗教在政治上的作用。
大力提倡道教,同时也重视儒学,以期扭转唐末世俗崇佛的风气。道、释二教在李唐王朝斗法由来已久,初唐李渊附会自己是道教始祖李耳的后裔,把道教定为国教,太宗李世民时道、释、儒三教并存,贞观十一年,李世民下了《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将道教列为三教之首。武则天柄政,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推崇佛教,颁布了《释教在道法之上制》。
在以后的道、释较量中,佛教渐渐占了上风,特别是懿宗时大肆佞佛,广造佛寺,很多人为逃避赋税往往遁入空门,出家为僧尼成为社会时尚。
昭宗为扭转世风,提倡道教,接纳方士。在推崇道教的同时,他没有忽视儒学的作用。大顺元年(890年)二月,宰相兼国子监祭酒孔纬请求完修太学,昭宗也认为:“有国之规,无先学校:理官之要,莫尚儒学。”可是国库空虚,无力兴修,便令诸道观察使、刺史及其幕僚宾客“于俸料内量力分抽,以助修葺。”
昭宗实行的上述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使唐朝的大臣又见到了一线希望,朝廷内外为有这样的明君而欢欣鼓舞。
暮气沉沉的大唐帝国仿佛被注入一支强心剂,一时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然而昭宗所面临的形势仍然异常严峻。
3、悲剧式的亡国之君
文德元年(888年),僖宗死去,二十二岁的李杰被宦官杨复恭扶上皇位,改名李晔,开始了他的皇帝生涯。
天祐元年(904年),被朱温杀害,时年三十八岁,在位十六年。昭宗遇害后,朱温将十三岁的李祝立为皇帝,是为哀帝。
天祐四年,朱温篡位,唐朝灭亡。唐哀帝是个傀儡皇帝,无须赘言,但是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人们对唐昭宗并不了解,可以说是陌生的,即使是历史专业的学生对其也知之甚少。
其原因在于:
第一,长期以来,史学界过分强调农民战争的作用,在各种教科书中,唐朝的历史写到黄巢起义失败就笔不前驰了,很少提到昭宗朝的情况,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第二,唐朝末年,战争频繁,人们已无精力去关注史书的修订,史馆也无法正常工作,这就使得昭宗朝的史料很少,给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而,尽管研究唐史的专家不少,却很少有人问津唐昭宗。为全面地再现历史,有必要对唐昭宗进行研究,给其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唐昭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为了扭转政局,他即位后,就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在政治上,重视人才的选拔,昼思“名实相符之士”,夜“梦寐英贤”,并调整了中枢机构,提高宰相的地位和作用,抑制宦官的势力。
在军事上,为实现以强兵威服天下的目的,重新组建中央禁军,在京师大规模募兵,竟得十万之众。
在经济上,为节省开支,他能够以身作则,厉行俭约,取消了很多不必要的费用。在思想上,抑佛崇道,重视学校教育,提高儒学的地位,以净化社会风气。这些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使唐朝的臣民们又见到了一线希望,受到朝野上下的拥戴。
唐昭宗是位饱经磨难的皇帝。唐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王室日卑,威信扫地,昭宗即位时已是“号令不出国门”。强藩大镇时常以武力胁迫朝廷,致使昭宗多次出逃。
正如他在《改元天祐赦文》中所说:“始幸石门,以避卫兵之乱;载迁华岳,仍惊畿邑之侵。忧危则矢及车奥,凌胁则火延宫庙。迨至逆连宫竖,勾结奸凶,致刘季述幽朕于下宫,韩全海劫予于右辅。”
自乾宁元年后,昭宗受尽凌辱。
唐昭宗是个悲剧式的皇帝。聪明睿智的唐昭宗清醒地看到,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是唐代社会的两大痼疾。他对宦官专权深恶痛绝,当皇位稳定后,便采取各种手段打击宦官势力,虽然除掉了大宦官杨复恭,但终究没能解除宦官手中的兵权。
藩镇割据直接威胁着唐政权,昭宗即位之初幻想以武力讨灭强藩,恢复中央集权,但因缺乏实力,转而采取平衡政策抑藩,终于受制于藩镇,且死于藩镇之手。一个本想有所作为、励精图治、起衰振敝的皇帝,却卫道乏术、回天无力,终于落了个身死国亡的下场,这正是他的悲剧所在。
4、严峻的亡国形势
在政治上,中央以杨复恭为首的宦官集团控制着禁军,左右朝政,为所欲为,昭宗对他们还不得不曲意相待,事事姑息迁就;地方则藩镇林立,军阀各占一地,目无天子,唐朝的地方行政组织已完全被军阀取代,州无刺史,县无令长,地方事务多由武夫署理,唐王朝的势力范围日蹙,可以说是号令不出国门。
在经济上,情况更为不妙,由于连年战乱,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而且军阀之间的混战仍在持续,各藩镇出于兼并的需要,拼命扩充军队,扫地为兵,使劳动力资源趋于枯竭,社会经济濒于崩溃。
当时的情景正如唐末诗人杜荀鹤所说:“因供寨木绝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就连昔日富甲一方的江淮地区也出现了田无禾麦、邑无人烟的荒凉景象。荆南偌大地方,战乱兵火之后,仅存十七户居民。
粮食长期紧缺,岁荒平民易子而食,战争中吃人充饥实属常事。地方经济残破如此,更何况藩镇都自辟衙署,租税自专,不再贡献朝廷,朝廷的开支极度困难。
在军事上,藩镇各领劲兵,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而朝廷掌握的禁军几经失散,兵少力微,目保尚且不足,根本无力与藩镇相抗衡。
昭宗为了扭转这种内有权臣、外有强藩的局面,处心积虑,初步制订出一套适应形势的统治方略。
5、唐昭宗的应对方略
经过对时局的分析,他感到当务之急是:
一,解除宦官在朝中的权力,提高皇帝的地位;二,抑制藩镇,恢复中央集权。
为了提高皇权,昭宗对中枢体制作了一番调整。
唐朝中后期,在中枢体制中存在着四股力量,即宰相、翰林学士、枢密使和神策军中尉,皇帝常常是通过重用其中一者来掌握政权。
在这四者之中,最有实力的要数神策军中尉和宰相,前者控制着御林军,维系朝廷的安危;后者则是政府官员的首脑,掌握政权机关。
相比之下,枢密使和翰林学士手中没有实权,只能在决策中起一定的作用。然而,各自的实力并不是决定他们在中枢体制中地位的唯一因素,四者都有过权力独专的时候。
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左右朝政;枢密使王守澄在穆宗、敬宗朝显赫一时;翰林学士王叔文、李训得势时,均是皇帝之下的首席决策人;神策军中尉仇士良、田令改、杨复恭更是权倾一朝。
种种情况说明,中枢成员没有固定的轻重次序,他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依重程度。
今天,昭宗也要依靠其中的一个来辅佐自己治国安邦,但选谁呢?
昭宗在即位前,就一向憎恨宦官的专权和强奴压主的骄横,尤其是田令孜那一鞭之恨犹念念在心;即位后,杨复恭自恃有拥立的功劳,所作所为无视法纪,也是昭宗所不能容忍的。
神策军中尉和枢密使都由宦官担任,因此这二者非但不能重用,相反却是要打击的对象。这样,只能在宰相和翰林学士二者之间选择了。
昭宗景仰的是贞观之治,梦想恢复的是前代之烈,一切都想效仿太宗皇帝,而翰林学士是在唐朝中后期才进入中枢,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可现在宰相权力不是要削弱,而应扶持。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他把宰相当做重用和依托的对象,朝政都与宰相商议。
对略有才具的朝臣必封宰相,杜让能对唐僖宗忠心耿耿,再幸山南时不避艰险相追随,得到昭宗的赞许,再度为相;人言张浚多方略,能谋划大计,昭宗也引以为相,此外像刘崇望、孔纬、崔昭纬等人皆是有名望或人言能干者,足见昭宗求才若渴。
他希望在宰相的帮助下,削弱宦官,提高皇权,为他在制藩的行动中出谋划策。
面对势力日强的地方藩镇,昭宗愈发感觉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因此,即位后便招兵买马,扩充禁军,“欲以武功胜天下。”
禁军原指拱卫宫城的皇家卫队,在安史之乱前,禁军主要负责宫城戍卫,而在此之后,唐中央政府组织了神策军,除了负有禁军的职责外,更主要的是作为朝廷与藩镇斗争的工具。
黄巢攻破潼关后,僖宗皇帝在田令孜的挟持下,仅率五百神策军逃出京师,戍守关中的数万禁军听说长安失守,天子逃奔西川,军心涣散,凤翔节度使郑畋乘机派人前去招抚,把他们控制在自己手中,中央禁军被彻底摧毁。
田令孜到四川后,重建神策军,招募新军五万四千人,号五十四都,每都千人,分隶两神策。光启二年(886年),田令孜与王重荣争盐池之利,河东李克用和王重荣联兵逼都城,田令孜又把僖宗劫持到宝鸡,这时护驾的黄门卫士才数百人,田令孜重建的中央禁军再度夭折。
昭宗认识到皇室微弱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央没有一支足以震慑诸侯的武装力量,所以藩镇才各拥雄兵,目无天子,跋扈难制。同时他也看到了中央禁军腐败无力的现实,便决心组建起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实现削藩的目的。
大顺元年(890年),昭宗与宰相谈论古今治乱事例,张浚说:“陛下如此英明,却内受制于宦官,外受制于藩镇,真令臣痛心哪!”
昭宗问到底应该怎么办,他回答说:“不如强兵威服天下。”于是,昭宗在京师大规模募兵,竟得十万之众,人数超过了前代。
准备工作不过略见眉目,急于求成的昭宗便开始着手实施他的抑制藩镇,铲除宦官的方略。恰逢此时,蜀地发生动乱,利州刺史王建起兵攻打西川节度使陈敬瑄。
王建在西川大肆剽掠,西川十三州皆遭屠毒。陈敬瑄因与王建兵戎对峙,贡赋被迫中断,贼喊捉贼的王建反以此为借口上表请求讨伐陈敬瑄,东川节度使顾彦朗因与陈敬瑄关系不睦,也附和王建奏请将陈敬瑄移镇。
昭宗对陈敬瑄早有成见,加上此时田令孜正在西川依附他,想起一鞭之辱,便任命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代替陈敬瑄,陈敬瑄拒绝受代。于是,昭宗决定拿西川开刀,出兵征讨。#图文万粉激励计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22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