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谭文婷
近日,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的产科病房内,刘女士幸福地为一旁熟睡的婴儿紧了紧被子,脸上堆满了笑容。孩子很健康,但是小刘的生产过程不容易。
刘女士身高165cm,体重却达到了300斤,是名副其实的超重孕妇。刘女士一直想要做无痛分娩,但是由于太胖,穿刺位置深,穿刺难度很大。而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通过最新技术,帮刘女士实现了无痛生娃。
“胖妈”做无痛分娩难度翻番
这项技术成为麻醉医生的“第三只眼”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易明亮接到了产科病房的消息:身高165cm,体重达300斤的产妇刘女士,需要做分娩镇痛。
据易明亮主任介绍,分娩镇痛,也称无痛分娩。椎管内注药镇痛法是目前国内外麻醉界公认的镇痛效果最可靠、使用最广泛、最可行的镇痛方法。其操作需要由麻醉医生在腰椎间隙进行穿刺,置入一根柔软细导管,连接电子镇痛泵,持续使用到分娩结束。
易明亮主任马上赶往病房对这位“胖妈”进行了麻醉前访视。只见刘女士腰背部都是肉,脊柱间隙根本无法触及。易明亮主任说,普通的产妇穿刺针深入皮下4~5厘米,就能达到穿刺点,医生依靠触诊,“盲穿”就能完成全过程。而刘女士腰上脂肪层的厚度导致穿刺深度接近穿刺针长度,医生无法触诊找到最佳穿刺点。
针对刘女士的情况,易明亮主任给她用上了科室神技——超声引导下椎管内穿刺技术。该技术通过超声显像,可以观察脊柱解剖结构,确定进针的位置、方向和轨迹,预测穿刺深度等,相当于医生的“第三只眼”,该技术可减少患者多次穿刺痛苦,避免穿刺损伤神经和血管风险,保障患者安全。通过超声定位和引导,易明亮主任很快就找到了最佳穿刺间隙,穿刺和置麻醉导管均一次成功,整个过程不到20分钟。
注射试验剂量的麻醉药,确定麻醉效果后,连接上镇痛泵,设定好药物的浓度和间隔时间,就能够自动地进行药物输入。伴随着清凉的药液缓缓注入,5分钟后刘女士感觉产痛轻了,精神放松了,还不时和医护聊天,气氛很轻松。整个产程,产科医生耐心指导刘女士呼吸,配合用力,自然分娩过程进展顺利,刘女士生下了一个重4kg的婴儿。
疼痛评分从10分降到3分以下
帮助9000余名产妇无痛分娩
据易明亮主任介绍,科室从2016年5月开展分娩镇痛以来,已经实施了9000余例,医院的分娩镇痛率达到了88%。
“临床上通常按照0~10分给疼痛程度分级,而已有的医学研究表明,生产的疼痛程度能达到10分。”易明亮主任说,分娩镇痛可以使产妇的分娩疼痛的VAS(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评分从10分降低到可以忍受的3分以下的轻度疼痛,大大减轻了产妇的疼痛,缓解了她们的紧张焦虑情绪,提供了从生理到心理的双重舒适,降低了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虽然分娩镇痛有诸多好处,但仍有部分孕妇对无痛分娩存在疑虑:会不会对产妇有影响?对宝宝发育有没有影响?对此,易明亮主任解释,分娩镇痛的麻醉药物的剂量和浓度,只有剖宫产的1/10左右,阻断的只是局部的感觉神经,麻药进入血液的量非常少,不会对产妇和胎儿产生影响。“分娩镇痛只需要在产妇腰部打一针,比起剖宫产对产妇身体的伤害小了许多,也能让产妇更快地恢复身体机能。”
分娩镇痛虽好,但是也有禁忌症:有阴道分娩禁忌症的产妇、椎管内麻醉禁忌症的产妇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的产妇。
分娩镇痛SOP
给麻醉装上“最强大脑”
据易明亮主任介绍,为了保证麻醉安全,实施麻醉的医生,都有丰富的经验,工作时间需要在5年以上。
保证麻醉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0peration Procedure,SOP),SOP即是将某一事件的规范操作步骤和要求用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标准分娩镇痛流程,可以有效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易明亮主任说。
2016年起,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疼痛科实施了分娩镇痛SOP,贯穿麻醉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全过程,而且细化到了医生的每一项操作,包含了麻醉前的准备物品、如何穿刺、如何给药、什么时候拔管等,都有详细的要求。
分娩镇痛SOP,规范了操作流程,保证了医疗安全。据易明亮主任介绍,SOP带来的提升是多方面的,既能在使流程更加标准,减少出错机会,又能使医护人员明确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和质量控制意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1 05:45:2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