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号成吉思汗。1211年起,成吉思汗发动对金朝的战争,迫使金朝求和,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1219年起,他又率军西征,攻取了中亚广大地区。成吉思汗死于1227年,其子窝阔台嗣位,灭金,并开始了对南宋的战争。大蒙古国的第五代大汗忽必烈(成吉思汗之孙,1260——1294在位)积极采用“汉法”(中原封建王朝的制度),改国号为大元,建都大都(今北京),在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
元朝的统一,标志着长期以来南北对峙局面的结束和空前规模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在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元朝统治区内,居住着几十个民族,农耕、游牧、渔猎等不同的经济生活并存。为了保持军事优势和民族特权,蒙古统治者逐步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军事制度。
一、大蒙古国的军事决策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之后,重大的军事决策都由蒙古贵族参加的忽里台(大聚会)决定。
忽里台图
忽里台一般在春季举行,由蒙古大汗主持,蒙古宗王(成吉思汗家族成员)、蒙古各千户的那颜(官人),都要从草原各地赶来聚会,在会上,大汗提出征伐目标,宗王和那颜可发表意见支持或反对,最后议定发起战争的时间、各部出兵人数和军队集结地点,并由大汗指定各路出征军队的指挥官。忽里台结束后,宗王和那颜返回各自驻地,通知属下部民作好出征准备,按时召集军队奔赴集结地点,参加征战。
进入元朝之后,召开忽里台商决军国大计的制度,被以枢密院为核心商讨军政大事的制度所取代。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全国民政、军政和监察。一般军队调动、小规模平叛战争和边防镇戍的调整等,枢密院有权处置,并且随时将全国军情和军务处置情况直接奏报皇帝,接受皇帝的指示。遇有大的军事决策,如调集大军出征海外,组织大战役,部署各行中书省的镇戍军队,等等,枢密院先集合全体院官商定计划,必要时还要按照皇帝的旨意征求朝内老臣和地方统兵官员的意见,然后上奏皇帝。
皇帝或者传命枢密院官员与中书省、御史台主要官员集议,听取他们的意见;或者直接召集中枢机构主要官员于“御前”,共同商讨。参加者都可以对作战方略、作战时机选择、兵员后备情况等问题提出见解,最后由皇帝定议,发诏传旨,各部门依旨进行战争准备或军防调整。议定的军事决策由枢密院负责执行。
在决定大的军事行动时,皇帝还往往要召开一次忽里台,聚合蒙古宗王、千户那颜和朝内大臣,通告征伐事宜,赏赐出征将士。如需要蒙古各部兵士出征,宗王和千户那颜则遵从皇帝旨令,返回本部调集军队,参加征战。
二、蒙古国时期的军事领导体制
成吉思汗建国之后,按十进制编组千户,作为蒙古军的基本军事单位,确定了各级军官的名称:
千户长,蒙古语称为“敏罕那颜”(那颜,意为官人,下同);百户长,蒙古语称为“札温那颜”;十夫长,又可称作“牌子头”,蒙古语称为“阿儿班那颜”。有时还设置五十夫长,蒙古语称为“塔宾那颜”
经过统一编组的蒙古千户,除一部分分赐给蒙古宗王外,分编成蒙古右、左两翼军。两翼军各设万户长(土绵那颜)一名,掌管本翼所属各千户的军队。两万户长之下,各由蒙古大汗指定一名千户长作为副手,协助万户长处理军务。
出征作战时,蒙古大汗亲征,蒙古宗王、万户长、千户长等听从大汗的直接指挥。分军行动,大汗指定一名蒙古宗王或万户长、千户长作为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受命者有权节制参战的其他宗王和各千户长官,并可以按照需要指定本路军队分师的指挥官。汉军的指挥系统,初期比较混乱。
汉军军官或称都元帅、元帅,或称节度使、留守、兵马都提控,等等。成吉思汗西征时,授命左翼蒙古军万户长木华黎统管中原汉军,赐号
“太师、国王”
,但部分汉军实际上听命于东道蒙古宗王(成吉思汗诸弟)。
窝阔台汗即位后(1229年),统一汉军编制,按照万户、千户、百户、牌子头授受汉军军职。在汉军万户之上,设立统军都元帅,由探马赤军主要将领担任。都元帅作为地区最高军事指挥官,任免由蒙古大汗决定,平时都元帅要经常向大汗报告前线军情和军队分布情况。蒙古大军出征,都元帅要率领属下的探马赤军和汉军参战,接受大汗指定的蒙古宗王、万户长、千户长等前线指挥官的调遣。
三、枢密院
忽必烈即位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蒙古国时期蒙古军分为两翼,由万户长而下一统到底和都元帅节制探马赤军、汉军的军事领导体制,设立了枢密院,作为掌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枢密院设立于中统四年(1263年)五月。按照忽必烈的规定,全国军队都由枢密院节制,朝廷军情要务均由枢密院处理。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到全国统一之后,枢密院的基本职能固定下来,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
筹划军事部著。建立全国军事镇戍体系,布置和调整各地军队,设置各级统军机构,调集军队从事征伐,是枢密院处理军政的主要内容。
(二)
管理军队。全国军籍由枢密院掌管。每隔一段时间,枢密院就要派官员到各地去检视军队,查阅军籍。约束军队的军事法令和抚恤死伤、病残、贫乏军人的各项条例,都由枢密院制定后奏报皇帝,颁旨实行。
(三)
铨选军官。军官的选任、升迁、袭职以及俸禄、赏罚等,都由枢密院负责制订有关规定和具体实施。
(四)
提供军队的后勤保障。主要是安排军队屯田,为边防戍军提供粮饷、衣装,为大的军事行动筹备军需物资。军队的通信、马政等务,由中书省兵部负责;武器制造和储存,由武备寺负责,不直接由枢密院掌管。
军械库图
枢密院的最高长官由由蒙古贵族担任。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又在同知枢密院事上设知枢密院事。此后形成制度,皇太子兼枢密使,太子位缺时枢密使为虚,知枢密院事为枢密院实际最高长官。枢密院与下属军府的公文传递批转,大多由枢密副使以下的官员负责签署。
忽必烈为了保证草原地区的军政统一,朝廷常年委派一员知枢密院事出镇漠北,就地处理军务。在战事频繁的西北地区,有时也派遗知院督领军务。
四、宗王出镇
蒙古国时期实行“裂土分民”的宗王分封制度。受封的蒙古宗王都拥有直属蒙古千户和封地,在封地内集行政权、兵权、财权和司法权于一身。每个宗王的封地,基本上就是一个小独立王国。宗王封地的大量存在,严重威胁着皇权的稳固。忽必烈即位之后,一方面采取收兵权、控制财政和司法权等措施,限制已经占有封地的宗王,另方面改变宗王分封制度,实行宗王出镇制度。
宗王出镇图
从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宗王前往就镇后,
“军旅之振治,爵赏之予夺,威刑之宽猛,承制行之”
,被授予节制当地所有军队的权力。在这些地区发生战事,出镇宗王就是最高指挥官,按照皇帝的旨令统率诸军作战。宗王出镇区域内的编户齐民,隶于朝廷,设官府掌管,出镇宗王不再封授蒙古千户和封地。
全国统一之后,宗王出镇制度进一步完善。出镇的蒙古宗王,基本限于忽必烈的后裔。在出镇宗王中,出镇漠北的宗王节制草原上各蒙古千户的军队和由朝廷调派到漠北、西北地区镇戍、作战的军队,地位最为重要,在漠北和西北的其他蒙古宗王均由其控制。忽必烈以后承继皇位的人,几乎半数来自出镇漠北的宗王。
以宗王出镇某一地区,意在代表皇帝监督军政,其权力大小,由出镇时皇帝颁发的圣旨决定。出镇漠北的宗王权力较大,又有枢密院官员偕行,可以随机调整军队布局,调动军队作战。其他出镇宗王只在战时被授予军事指挥权,平时保持着名义上的辖军权,就镇地区内的军队由朝廷设置的军政机构管理,军队的征派和调整都要经由枢密院奉皇帝旨命而行。大军出征,有时几个出镇宗王同往,仍和蒙古国时期一样,由皇帝指定一名宗王总掌全军。宗王出镇是代表皇帝实行管理,同地方封疆大吏互相牵制和监督,为元朝政权构成分权而治的政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6 19: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