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顾祖禹与《读史方舆纪要》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20 14:38: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顾祖禹与《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1631—1692年),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后徙常熟,世称宛溪先生。其所著《读史方舆纪要》(以下简称《纪要》)问世后,受到广泛重视,时人将之与梅文鼎《历算全书》、李清《南北史合抄》合称三大奇书。

三十余年著一书

顾祖禹家学渊源深厚,父亲顾柔谦精通历史地理,是当时有名的方舆(地理)学家。从小跟父亲耳濡目染,顾祖禹受到了良好的学术训练。顾柔谦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认为地理知识的匮乏与错讹是明朝当时军事失败的重要原因,所以立志写一本实用的军事地理著作,但因国家灭亡悲愤过度,以致身患重病,临终嘱咐顾祖禹完成遗愿。

顺治十六年(1659年),顾祖禹开始撰写《读史方舆纪要》。当时他的家境非常贫寒,为了写作,顾祖禹不得不紧衣缩食,积攒钱财来买书。买不到的书,他便四处去借,借后抄写,抄完奉还。他订有严格的写作计划,每天必写数个条目,数十年如一日,“穷年累月,矻矻不休”。

为写好《纪要》,顾祖禹广泛收集材料,力求竭泽而渔,不遗漏每一个可以获得的材料。他治学严谨,对收集到的材料,都进行严格辨析与考证,确定无误后才采用。

除利用文献资料,顾祖禹还坚持实地考察,将纸上材料与亲身观察相结合。他广泛游历东南诸省,沿途考察城郭、山岳、河流、道路、关口,与商人、工匠、农民等深入交谈,访寻当地风土人情。

康熙十八年(1679年),顾祖禹终于完成《纪要》撰写,此时他已年近五十,距离开始写作已过去二十年。此后岁月中,他一直从事《纪要》修订工作,直到去世前仍在修改,用三十余年的光阴写出了一部地理学巨著。

顾祖禹与《读史方舆纪要》

万里河山藏卷中

《纪要》重点阐述历代行政区划沿革、山川险要、攻防利害,兼论历代战事的得失成败,是一部历史地理和军事地理融为一体的专著。全书将史事与地理相互印证,“以古今之方舆,衷之于史,即以古今之史,质之于方舆。”通过分析地理形势,进而更深入理解历史重大事件;通过考证历史重大事件,以便全面认知地理形势,因此顾祖禹将书命名为《读史方舆纪要》。

《纪要》全书一百三十卷,合计二百八十余万字。按照内容可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一是历代州域形势,共九卷。从上古唐虞夏商周开始,一直叙述到明朝。每一个朝代都分析重大军事活动的攻守形势,论述区划设置沿革,让读者对形势的轻重、区划的变动了然于心。如晋代一卷,先叙述魏灭蜀、晋灭吴、永嘉之乱、十六国争斗等战争的军事地理形势,后论述晋代行政区划。

二是分省介绍,共一百一十四卷。按照明代行政区划,分北直隶、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依次论述。每一省又按府、州、县顺序分别列举,叙述地理方位、战略地位、建制沿革、名山大川、历史重大战役等。如北直隶昌平州(今北京市昌平区),顾祖禹先指出它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京师的咽喉所在,“枕负居庸,处喉吭之间,司门户之寄,京师大命尝系于此”。接着详细论述昌平的军都城、万年城、巩华城、居庸关、白杨口、苏家口等战略要地,以及天寿山、军都山、白浮山、银山、榆河、官河、高梁河等山川险要。

三是山脉河流,共六卷。这一部分主要从宏观上论述中国境内太行山、大别山、岷山等主要山脉,以及黄河、长江、淮河、汉水等主要河流。通过山川河流的纵横交错,展示中国地理的经络。

四是星宿分野,共一卷,记叙历代关于天上星区与地理区域对应之说,阐释天文与地理的相互关系。

最后附有图表,计有全国、各省、边疆要塞、黄河、海运、漕运等地图二十余幅。

匠心独具的地理学著作

鲜明的军事色彩是《纪要》的重要特点。全书着眼于国防需要,详细论述地理形势、山川险易、军事要塞,对名胜古迹、旅游景点则简略叙述。每一省卷首撰有总叙,概论地理形势,同时引用大量战争史实,以展现成败之关键。每府、州、县同样是这种体例,但论述内容更为详细。

以南直隶(区划范围约为今江苏、安徽)为例,顾祖禹指出:“明初规画畿辅,跨江踰淮,幅员最广,夫亦保江者不在江南,保淮者不在淮南之意乎?”并引用大量历史事实证明保江南必须保淮南,江南淮南唇齿相依,没淮南则江南也难保。后世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兴起,定都天京(今南京),占据江南,但未全力争夺淮南,导致后期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动防守局面。清军后在南京北建江北大营,在南京城外建江南大营,对太平天国国都成夹击之势。而江北大营的选址地扬州、江南大营的选址地紫金山,顾祖禹在《纪要》中早已指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纪要》引宋代学者王应麟之语:“扬州俯江湄,瞰京口,南蹑钜海之浒,北压长淮之流。”点出扬州对于江南的重要性。又引南朝刘宋时书籍《丹阳记》指出:“京师(今南京)南并连岭,而蒋山(紫金山别名)岧峣嶷峻,实作扬州(南京当时属扬州)之镇。”点明紫金山作为南京城外战略高地的重要地位。

区划沿革的详细考证是《纪要》另一个鲜明特点。中国历代正史的地理志往往局限于一朝一代的区划变革,而《纪要》则对四千余年区划变迁进行了详细论述,尤其对县域的分合、地名的变更、江河湖泊的变迁等进行了重点考证。以山东省无棣县为例,《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只说:“隋开皇六年(586年)分阳信、饶安二县地置,治所在今河北盐山县旧庆云东南。”没有指出无棣县名的渊源。《纪要》则说:“无棣沟,在县南。相传春秋时即有此沟,分大河支流东注于海。隋开皇中因以名县,大业末沟渐填废。”两书相比,《纪要》点出了无棣县名源于县域内的河流无棣沟,这条河属于黄河支流,隋朝时逐步填埋废弃。这不仅对研究地名的演变,而且对研究黄河支流的变迁,都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辩证思维是《纪要》的又一闪光点。顾祖禹虽然重视地理,但并不是地理决定论者。他指出地理战略优势的发挥,也需要人的努力,不能单凭地利,所以他强调“封域不可恃为强,城郭不可恃为固,山溪不可恃为险”。同时,自然地理的高下险易虽然是固定的,但是战争一旦发动,敌我形势却是不确定的,“州域之建置有定,而形势之变动无方”。人们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才能发挥地理的优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0 15: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读史方舆纪要》:长安的“王气”在唐朝时就已经断绝了?
...服众;在明末清初时,另一位地理学家顾祖禹写出《读史方舆纪要》,他采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分析了长安衰落的真正原因,认为并非是所谓的“王气”。在《读史方舆纪要》看来,自然环境的恶化
2024-02-22 21:20:00
江津1802年建县史 乐城县是源头
...南河。乐城县治在璧南河尾,即是今天的油溪镇。另外《方舆纪要》卷六十九云:江津县西三十里有乐城溪,注入大江。刘琳认为:从地理位置上看,乐城溪即是今天的油溪河,故乐城县县治在油溪
2023-10-10 00:29:00
浙江衢州:“未来乡村”建设扮靓和美宜居生活
...陆而舟。”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传世之作《读史方舆纪要》曾这样称赞江山市清湖码头。作为浙西最大古商埠,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的清湖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
2023-01-18 13:41:00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是真的吗?历史上刘备究竟有没有借荆州
...别山、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形成天然屏障,《读史方舆纪要》评其“山川险固,自古称雄武焉”。鲁肃曾言““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下,外带江汉,内阻山险,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
2024-02-23 22:38:00
襄樊: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价值
...从而明白它为什么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曾经说:所以,襄樊古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它的具体作用,要看占据它的是北方还是南方。对于北方,占据襄樊以后,襄樊的
2024-01-10 15:28:00
为什么说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乱天下乱呢
顾阻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序》里曾有过这样一句话,其原文是:“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陕西之在天下也,犹人之者头项然,患在头项其势,必至于死。河套南望关中,控天下之头项,得
2023-08-22 15:38:00
曹操迎接天子汉献帝后,为什么将都城迁往许昌?
...至于太过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正如清朝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所言:“自天下而言河南为适中之地,自河南而言许州又适中之地也。北限大河曾无溃溢之患,西控虎牢不乏山溪之阻,南通蔡、
2023-02-19 22:43:00
平遥:平陶同音别字
...平遥县东)。可知今平遥古城创建不会早于北魏。《读史方舆纪要·平遥县》称京陵城是“周宣王命尹吉甫为将北伐玁狁时所筑”,当今旅游界据此宣传平遥有三千年的城建史。但这只是误传,西周
2023-12-15 18:22:00
曾经的六朝古都,曹操的建都之地邺城,为何消失了?
...只需要守住滏口,就能阻挡并州地区的来敌。根据《读史方舆纪要》中的记载,自春秋时期,邺城就是历代统治者重点防御及出兵攻伐的军事重地。图-河北一带地形及邺城位置示意图临漳和安阳都
2023-02-22 15:3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