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顾祖禹与《读史方舆纪要》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20 14:38: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顾祖禹与《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1631—1692年),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后徙常熟,世称宛溪先生。其所著《读史方舆纪要》(以下简称《纪要》)问世后,受到广泛重视,时人将之与梅文鼎《历算全书》、李清《南北史合抄》合称三大奇书。

三十余年著一书

顾祖禹家学渊源深厚,父亲顾柔谦精通历史地理,是当时有名的方舆(地理)学家。从小跟父亲耳濡目染,顾祖禹受到了良好的学术训练。顾柔谦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认为地理知识的匮乏与错讹是明朝当时军事失败的重要原因,所以立志写一本实用的军事地理著作,但因国家灭亡悲愤过度,以致身患重病,临终嘱咐顾祖禹完成遗愿。

顺治十六年(1659年),顾祖禹开始撰写《读史方舆纪要》。当时他的家境非常贫寒,为了写作,顾祖禹不得不紧衣缩食,积攒钱财来买书。买不到的书,他便四处去借,借后抄写,抄完奉还。他订有严格的写作计划,每天必写数个条目,数十年如一日,“穷年累月,矻矻不休”。

为写好《纪要》,顾祖禹广泛收集材料,力求竭泽而渔,不遗漏每一个可以获得的材料。他治学严谨,对收集到的材料,都进行严格辨析与考证,确定无误后才采用。

除利用文献资料,顾祖禹还坚持实地考察,将纸上材料与亲身观察相结合。他广泛游历东南诸省,沿途考察城郭、山岳、河流、道路、关口,与商人、工匠、农民等深入交谈,访寻当地风土人情。

康熙十八年(1679年),顾祖禹终于完成《纪要》撰写,此时他已年近五十,距离开始写作已过去二十年。此后岁月中,他一直从事《纪要》修订工作,直到去世前仍在修改,用三十余年的光阴写出了一部地理学巨著。

顾祖禹与《读史方舆纪要》

万里河山藏卷中

《纪要》重点阐述历代行政区划沿革、山川险要、攻防利害,兼论历代战事的得失成败,是一部历史地理和军事地理融为一体的专著。全书将史事与地理相互印证,“以古今之方舆,衷之于史,即以古今之史,质之于方舆。”通过分析地理形势,进而更深入理解历史重大事件;通过考证历史重大事件,以便全面认知地理形势,因此顾祖禹将书命名为《读史方舆纪要》。

《纪要》全书一百三十卷,合计二百八十余万字。按照内容可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一是历代州域形势,共九卷。从上古唐虞夏商周开始,一直叙述到明朝。每一个朝代都分析重大军事活动的攻守形势,论述区划设置沿革,让读者对形势的轻重、区划的变动了然于心。如晋代一卷,先叙述魏灭蜀、晋灭吴、永嘉之乱、十六国争斗等战争的军事地理形势,后论述晋代行政区划。

二是分省介绍,共一百一十四卷。按照明代行政区划,分北直隶、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依次论述。每一省又按府、州、县顺序分别列举,叙述地理方位、战略地位、建制沿革、名山大川、历史重大战役等。如北直隶昌平州(今北京市昌平区),顾祖禹先指出它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京师的咽喉所在,“枕负居庸,处喉吭之间,司门户之寄,京师大命尝系于此”。接着详细论述昌平的军都城、万年城、巩华城、居庸关、白杨口、苏家口等战略要地,以及天寿山、军都山、白浮山、银山、榆河、官河、高梁河等山川险要。

三是山脉河流,共六卷。这一部分主要从宏观上论述中国境内太行山、大别山、岷山等主要山脉,以及黄河、长江、淮河、汉水等主要河流。通过山川河流的纵横交错,展示中国地理的经络。

四是星宿分野,共一卷,记叙历代关于天上星区与地理区域对应之说,阐释天文与地理的相互关系。

最后附有图表,计有全国、各省、边疆要塞、黄河、海运、漕运等地图二十余幅。

匠心独具的地理学著作

鲜明的军事色彩是《纪要》的重要特点。全书着眼于国防需要,详细论述地理形势、山川险易、军事要塞,对名胜古迹、旅游景点则简略叙述。每一省卷首撰有总叙,概论地理形势,同时引用大量战争史实,以展现成败之关键。每府、州、县同样是这种体例,但论述内容更为详细。

以南直隶(区划范围约为今江苏、安徽)为例,顾祖禹指出:“明初规画畿辅,跨江踰淮,幅员最广,夫亦保江者不在江南,保淮者不在淮南之意乎?”并引用大量历史事实证明保江南必须保淮南,江南淮南唇齿相依,没淮南则江南也难保。后世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兴起,定都天京(今南京),占据江南,但未全力争夺淮南,导致后期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动防守局面。清军后在南京北建江北大营,在南京城外建江南大营,对太平天国国都成夹击之势。而江北大营的选址地扬州、江南大营的选址地紫金山,顾祖禹在《纪要》中早已指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纪要》引宋代学者王应麟之语:“扬州俯江湄,瞰京口,南蹑钜海之浒,北压长淮之流。”点出扬州对于江南的重要性。又引南朝刘宋时书籍《丹阳记》指出:“京师(今南京)南并连岭,而蒋山(紫金山别名)岧峣嶷峻,实作扬州(南京当时属扬州)之镇。”点明紫金山作为南京城外战略高地的重要地位。

区划沿革的详细考证是《纪要》另一个鲜明特点。中国历代正史的地理志往往局限于一朝一代的区划变革,而《纪要》则对四千余年区划变迁进行了详细论述,尤其对县域的分合、地名的变更、江河湖泊的变迁等进行了重点考证。以山东省无棣县为例,《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只说:“隋开皇六年(586年)分阳信、饶安二县地置,治所在今河北盐山县旧庆云东南。”没有指出无棣县名的渊源。《纪要》则说:“无棣沟,在县南。相传春秋时即有此沟,分大河支流东注于海。隋开皇中因以名县,大业末沟渐填废。”两书相比,《纪要》点出了无棣县名源于县域内的河流无棣沟,这条河属于黄河支流,隋朝时逐步填埋废弃。这不仅对研究地名的演变,而且对研究黄河支流的变迁,都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辩证思维是《纪要》的又一闪光点。顾祖禹虽然重视地理,但并不是地理决定论者。他指出地理战略优势的发挥,也需要人的努力,不能单凭地利,所以他强调“封域不可恃为强,城郭不可恃为固,山溪不可恃为险”。同时,自然地理的高下险易虽然是固定的,但是战争一旦发动,敌我形势却是不确定的,“州域之建置有定,而形势之变动无方”。人们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才能发挥地理的优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0 15: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读史方舆纪要》:长安的“王气”在唐朝时就已经断绝了?
...服众;在明末清初时,另一位地理学家顾祖禹写出《读史方舆纪要》,他采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分析了长安衰落的真正原因,认为并非是所谓的“王气”。在《读史方舆纪要》看来,自然环境的恶化
2024-02-22 21:20:00
...嵩山。颍河在古代又有渚河、沙河之称。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曰:“颍水……经襄城县北亦谓之渚河……颍水合蔡亦兼有沙河之称。”乾隆十九年《淮宁县志》曰:“沙河即颍水,土人名为沙
2024-05-16 00:39:00
江津1802年建县史 乐城县是源头
...南河。乐城县治在璧南河尾,即是今天的油溪镇。另外《方舆纪要》卷六十九云:江津县西三十里有乐城溪,注入大江。刘琳认为:从地理位置上看,乐城溪即是今天的油溪河,故乐城县县治在油溪
2023-10-10 00:29:00
浙江衢州:“未来乡村”建设扮靓和美宜居生活
...陆而舟。”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传世之作《读史方舆纪要》曾这样称赞江山市清湖码头。作为浙西最大古商埠,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的清湖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
2023-01-18 13:41:00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是真的吗?历史上刘备究竟有没有借荆州
...别山、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形成天然屏障,《读史方舆纪要》评其“山川险固,自古称雄武焉”。鲁肃曾言““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下,外带江汉,内阻山险,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
2024-02-23 22:38:00
楚国国都鄢城地势高难攻,白起受什么提示引发鄢水高流,水淹鄢城
...,认为秦军是在白日做梦,竟想水淹鄢城。具史书《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鄢城沦陷,数十万人被溺死,楚军主力受创,郢都北边门户洞开,危在旦夕。楚国人还在睡梦之中,滚滚江水就淹没了鄢城,
2025-04-27 19:57:00
襄樊: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价值
...从而明白它为什么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曾经说:所以,襄樊古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它的具体作用,要看占据它的是北方还是南方。对于北方,占据襄樊以后,襄樊的
2024-01-10 15:28:00
宁夏银川:黄土与史诗 贺兰山下的千年残梦
...雄浑,揽黄河之浩荡,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读史方舆纪要》称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水草丰美,农牧咸宜,自古便是多民族生息交融之所。这里不仅是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更是
2025-09-02 16:51:00
为什么说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乱天下乱呢
顾阻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序》里曾有过这样一句话,其原文是:“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陕西之在天下也,犹人之者头项然,患在头项其势,必至于死。河套南望关中,控天下之头项,得
2023-08-22 15:3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人类社会本应向着文明不断迈进,然而二战却将人类拖回野蛮的深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所作所为,便是这段黑暗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
2025-09-15 11:21:00
座落在湖北襄阳的“长渠”(又名“白起渠”“百里长渠”),始于战国,兴于唐宋,沿用至今2300余年。2018年,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遗产
2025-09-15 17:44:00
今天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官宣:第二届楚文化节将于9月20日在荆州开幕。千年古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25-09-15 22:57:00
“鬻子救国”写大义:一个广东籍南洋小贩捐输抗战的家族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九旬老人郑社心还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他的父亲郑潮炯,原本是到东南亚打拼的普通广东人
2025-09-15 20:1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云岭之战: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喻波)鄂陕交界的云岭山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到达上津镇云岭一带
2025-09-15 21:05:00
晋祠水系丰富,饮马泉虽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却也是一眼常年不涸的井。这样的井在晋祠并不少见。此井得名“饮马泉”,源于相传有三位帝王曾在此饮马
2025-09-15 18:3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
“今天能来到现场我倍感荣幸。”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讲解员于洋说,“作为杨靖宇烈士陵园的一名讲解员,在知道这面战旗将送往陵园时
2025-09-14 15:56:00
净手、击鼓明志、正衣冠、朱砂启智……9月12日,山西太原百年唱经楼内,一场传统“开笔礼”正在进行。中新社给予关注报道。报道介绍
2025-09-14 19:20:00
杨靖宇后人马继志:看着“杨靖宇支队”战旗,仿佛看到爷爷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迎接“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吉林的仪式上,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望着鲜红的旗帜,心潮澎湃,仿佛看到爷爷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2025-09-14 23:49:00
七件扇作见证国画家张大千半世纪丹青情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杭州9月1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9月13日至14日,七件见证张大千与友人半世纪丹青情谊的扇作
2025-09-14 23:00:00
一代名相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
大皖新闻讯 9月9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了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
2025-09-13 12:52:00
省内唯一! “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由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主办的“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成功入选
2025-09-13 16:19:00
“草鞋兵”出征,无数家庭破碎:“我们没打算活到冬天”的悲壮谁懂?
“在1937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里,我们贵州出兵的总人数接近64万,大家都知道川军出川是浩浩荡荡极为悲壮的,但是其实如果把我们黔军出黔的这64万左右的人数除以当时贵州的总人口
2025-09-13 1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