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鲁网10月29日讯“嘟呜……”随着悠扬的船笛声响起,从青岛轮渡站码头出发的游轮即将开启它新的航程。从青岛前海沿海岸线一路北上,便可直接穿越胶州湾跨海大桥,抵达大海彼岸的红岛东大洋码头趸船布设项目。这条新航线彻底打通了“观海”与“玩海”的壁垒,自此,游客无需辗转奔波,即可乘船跨越山海,轻松体验挖蛤蜊的乐趣。
打通这条新航线的正是中交一航局二公司红岛东大洋码头建设团队。从8月中旬进场到项目全面完工具备通航条件,仅用时55天,却直接为青岛海洋旅游增添了一条全新的特色线路。而这背后,是项目团队日夜兼程的坚守与攻坚克难的决心。
要知道,红岛东大洋码头趸船布设项目并非简单的“搭架子、建码头”,它需要面对复杂的海洋环境,因而进场之初,项目团队便迎来了近岸海域泥沙淤积严重的难题。加之潮汐作用影响,经过前期地勘报告,项目团队发现,可供施工船舶进场的最优区域水深最浅时仅为-2.5米,低潮期,施工海域之外,更是变成了一片滩涂,吃水量3.2米的泥驳来到这里,随时都有搁浅风险。航道和港池疏浚迫在眉睫。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此刻,项目团队亟待解决的,就是如何在海底挖出一条“路”来。“从码头泊位到冒岛东北侧这段约1.2公里的航道是我们的重点攻坚对象。”施工例会上,项目负责人谭伟军在地图上清晰标注了航道路线,“此外,泥沙外运还需要下穿胶州湾跨海大桥,施工安全一定要放在首位。”话音刚落,会议室里便响起了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年轻的技术员魏建率先打破沉默:“我查了近一个月的潮汐表,每天有两次涨潮窗口期,每次大概6小时。咱们能不能利用涨潮时水深增加的机会,让挖泥船突击作业?”这个提议让众人眼前一亮,但随即又被新的问题困住——低潮期挖泥船只能停在远处,如何精准对接疏浚区域?
当晚,项目部办公室灯火通明。项目团队几个人蹲在地图前,用木棍模拟航道走向。有人指着沙盘上的滩涂区域说:“低潮时虽然浅,但咱们可以用抓斗式挖泥船先行清理表层浮泥,涨潮时再深入。”“对呀,至于泥沙外运,我建议在大桥下方设置警示浮标,每艘泥驳配备两名瞭望员,确保与桥墩保持安全距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声从暮色漫进夜色,一套“潮汐错峰施工方案”终于成型。
一场与潮汐的赛跑正式拉开序幕。凌晨3点,当城市还在沉睡,施工团队已登上作业船。魏建背着测量仪站在船头,紧盯显示屏上的坐标数据,每隔五分钟就向挖泥船船长报告一次位置:“左偏0.5米,水深-3.2米,当前流速1.2节。”挖泥船的巨大绞刀旋转着插入海底,浑浊的泥水顺着管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泥驳中。
此外,由于项目毗邻胶州湾跨海大桥,对于来往车辆而言,项目团队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特别是生态环保方面,施工船舶的任何一点油污泄露,都会成为蓝色海洋中的一个扎眼的污点。为此,项目团队在施工航道的海底两侧布设了围油栏和防污帘,构建起两道“生态防护网”。围油栏采用具有抗风浪能力强、防渗漏效果好的特点,能有效拦截施工中可能产生的油污;防污帘则进一步过滤水体中的悬浮泥沙,避免疏浚作业对周边海域水质造成影响。
3条泥驳、每天6个航次、24小时不间断作业,10月22日,这条北方第一条桥涵旅游航线最终打通。
“等到航线正式开通那天,我一定要带着孩子体验一番。”傍晚,谭伟军站在趸船上,看着被夕阳晕染的橘子海,眼中满是欣慰。(通讯员 邵高明)
责任编辑:刘亮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29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