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闽北日报
前段时间,强冷空气来袭,我市多地遭遇大风降温,不少市民匆忙购买抗寒衣物的同时,不禁回忆起儿时穿衣抗寒的经历,记者为此采访了不同年代的人群,来听听他们年轻时的“抗寒”记忆。
20世纪70年代
遭逢降温,延平市民张建丰赶紧翻出衣柜里的长款羽绒服。“现在羽绒服又厚又暖,最适合冷天穿着。”张建丰说,他生于20世纪60年代,家中有8位兄弟姐妹,作为老三的他,上有1个哥哥和1个姐姐,因此,他穿的衣服常常是哥哥姐姐剩下来的。“十来岁的时候,都是请人做衣服的。”张建丰说,那时候没有羽绒、摇粒绒等衣服布料,一般都是在布裤子中间加上棉花,做成厚厚的棉裤,裤子穿久了变得硬邦邦的,如果有破损,就再拿一小块布打成补丁。一条裤子经过家中所有兄弟姐妹的穿着,传到最小的弟弟时,早已是累累补丁。
“现在日子好过啦,什么羽绒服、派克服,选择很多。”张建丰笑着说,儿时做衣服是一件大事,现在买衣服却是寻常的小事,街上服装店琳琅满目,选择多多。
20世纪90年代
“我们小时候穿什么来着?”“90后”郑良浩回忆了一会,慢慢告诉记者:“最冷的时候,里头穿个秋裤,中间穿个毛线裤,外头再加一个外裤。”不少“80后”“90后”的记忆中,都少不了自己拿着毛线帮妈妈绕毛线球的画面。
郑良浩的妈妈李阿姨告诉记者,那时候的妈妈,每个人都会织毛衣毛裤,一年四季,只要闲时,就会为家人织毛衣毛裤。“新毛线织出来的衣服最好看,等衣服穿松了,再把毛衣拆掉,重新织过。”李阿姨说,现代人空下来喜欢坐在太阳下刷手机,以前都是坐在太阳下织毛衣。
阳光下,孩子将旧毛衣拆下来的毛线沿着椅子背绕好,大人三两坐在一旁,一边聊着家常,一边聊着毛衣的新样式,属于“80后”“90后”的暖暖童年记忆就被慢慢织成了。
几年前,郑良浩升级为“奶爸”,李阿姨特地将一件压箱底的毛衣拿给他,告诉他,这是他小时候穿过的。鲜绿色的毛衣配上黄色的纽扣,也许毛衣并不“美貌”,但郑良浩却感受到了母亲浓浓的爱意。
而今
用二胎宝妈艾米的话来说:“大降温,没再怕的!”是的,打开家里两娃的衣柜,已是满满当当——最里层,成套的德绒睡衣温暖又舒适;中间层,轻薄贴身的摇粒绒和毛衣搭配穿搭,不让冷风有近身的机会;外层,中长款羽绒将孩子从下巴处至膝盖处“武装”起来。再配上加绒的鞋子和帽子,戴上口罩,孩子们想要在冬天的夜晚出去玩也不用担心会被冻到。
“养过两个娃了,哪些衣服保暖,哪些衣服‘鸡肋’,早就知道了。”艾米说,在她看来,轻羽绒是最实用的冬季单品,既可以作为内搭,也可以外穿,十分实用。尽管现在童装店很多,艾米觉得在给孩子买衣服时也不能浪费,比如孩子在3岁前长得快,尤其是冬天的衣服不要买太多,够穿够暖就好。等孩子长到3岁,差不多穿110码的衣服时,便可以多购买一些衣服,这个阶段的孩子“长速”放慢,110码的衣服能穿两年,多买几件也不会成为“年抛”衣物。
尽管如今抗寒衣物有了多样选择,但有一点是永恒不变的:无论何时,每一位母亲,都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受冻的。 (李思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3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