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看到网上有这么一个段子,让人很心酸,写尽了人生凄凉:
一位退休的老教授说,孩子们长大了,也都赚钱了。大儿子让我去上海住,二儿子让我去北京住。
只是大儿子在北京,二儿子在上海。
短短的几个字,非常有内涵,让人体会到了人间冷暖,都说养儿能防老,然而人到老年遭遇到的风雨,有的时候恰好是孩子们给的。
都说孩子们是父母一辈子的牵挂,父母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亦是如此。
可不得不说的是,人到老的时候主动和孩子们保持距离,反而是一种智慧与情商。

一、孩子们有了各自的家庭,总挨得太近是种负担
《幸福到万家》这部电视剧中有一个场景让人深思:
王庆志的父母到他在市区新买的房子里居住,庆志满是不开心的样子,但也不得不接受,只好和女朋友撒谎父母居住的时间不长。
女友出差回到家,发现和王庆志的婚房里面他的父母嫂子都在,立马黑了脸,逃也似回了自己的家。
一家人为此吵吵嚷嚷,父母无奈最终还是离开了儿子家回到村里。

孩子们尚未成家的时候,就像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想怎么索取就怎么索取,二者相互依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可当父母老了,孩子们各自成家,虽然被娶进来的另一半能够与父母彼此相互认可,然而实质上终究是外人,差着血缘关系的距离。
强行融合在一起难免会矛盾频发,只会让孩子夹杂带两种亲密关系之间左右为难。
高情商的父母知道孩子成了家之后,就需要把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小家庭上,为了维护小家庭的和谐,会理解孩子们的为难,主动和孩子们保持距离,避免双方都觉得不舒服。

二、和孩子们走得太近,容易失去自己的人生
有人说:人生实苦。
小的时候需要事事顺从自己的父母,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等到好不容易长大,不再被父母管束,却不得不为了孩子牺牲宝贵的青春年华。
原以为老了,就能够享福了,可是有的人老了之后还需要继续为儿女做贡献,帮助抚养下一代。
活了一辈子,一辈子却不能为自己而活。
所以,到了老年不要和子女们走得太近,否则很容易把子女们把所有的付出都当成理所当然,失去自己的人生。

就像《我是真的爱你》中,陈娇蕊觉得自己的婚姻生活满是压抑,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得不到丈夫和婆婆的理解,最终选择离婚主动逃离。
可一个人带着孩子同样没有办法在事业上全力以赴,就要妈妈帮自己看孩子。
为了给陈娇蕊看孩子,妈妈没时间看店也没时间和老姐妹们一起聚会,还时不时的要担忧女儿的生活状态,完全没了自我。另一边的陈娇蕊完全可以把孩子交给婆婆带或者花钱雇育儿儿嫂,可仗着老妈在身边,陈娇蕊理所当然地把所有的育儿工作都交给了妈妈。
人都老了和儿女们走得太近,就会被习以为常的依赖,不得不继续搭上自己的时间为子女们付出。
父母在,生命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仅剩归途。

身为儿女,同样希望父母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过舒心的老年生活,只是迫不得已的生活压力,以及从小就养成了对父母的依赖的习惯,遇见难事的时候习惯性向父母索取。
不经意间,又违背了想让父母好好过晚年生活的初衷。
心理学上说,若想要维系好父母与孩子们的关系,就要坚定不移的做好序位:父母做父母应该做的事,孩子做好孩子们应该做的事。
到了年老的时候,请和孩子们保持一定的距离。

不过多参与儿子们的生活,这不仅是由于观念上存在差异,过度的掺和会让双方都不快乐;更在于父母要学会放手,毕竟儿孙自有儿孙福,父母不能跟在身后一辈子。
把空闲的时间留给自己,当孩子需要的时候适当搭把手,在孩子们不在学校的时候,就静下心来好好过自己的老年生活。
重新捡起曾经由于没时间而无法持续的梦想,用行动去填补年轻时候的缺憾,让老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0 14: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