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这两天,一张从浙大图书馆物理书中发现的、写于67年前的书签火了。寻找书签主人“周净秋”,牵动着众多网友的心。
3月26日,根据网友提供的线索,我们终于联系上周净秋老先生的女儿周艳,目前正在杭州萧山新桐初中任教,是该校的一名科学老师。
今天下午,浙大学生代表带着这张书签来到萧山新桐初中,亲手将这份67年前遗落书间的美好“物归原主”。
考虑到这张书签已遗落于父亲母校多年,是父亲求学生涯中的一段青春回忆,周艳提出,自己代表兄弟姐妹将这枚书签捐给浙大,留与更多校友作为纪念。
家里经常堆满乡亲们等待维修的电视机
“这张书签真精致呀!画得也很用心。”初见浙大学生代表递来的这张书签,周艳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接过,细细端详了一番。
几行小字,几笔简笔画,有关父亲的回忆便如潮水一般涌上周艳的心头。
周艳的父亲周净秋是萧山戴村人,1960年考入杭大物理系,1964年毕业。周净秋初高中分别就读于临浦二中和杭一中。在杭大物理系毕业后,先分配到诸暨当过公社干部,之后当过初中老师,最后在萧山六中担任物理老师,直至1998年退休。2014年,周老先生因病过世。
据周艳推测,这张书签可能是父亲的高中同学送给他的,具体情况自己也无从知晓了。
在其印象中,父亲酷爱读书,受其影响,他们兄弟姐妹四人的很多个寒暑假也都是在阅读中度过。“父亲是一位淡薄名利的知识分子,一辈子踏踏实实工作。在教育子女上不遗余力,时常鼓励我们要努力学习。”周艳说。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周艳姐弟四人都在学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周艳高中毕业后,考入杭师大化学专业,之后便继承父亲衣钵,成了一名老师。
在周艳的记忆中,父亲周净秋生前很爱鼓捣各种半导体电器,像电视机、收音机等,他都是买了配件自己组装。周围人家电视机一坏,也常常上门找父亲维修。每逢暑假,家里就堆满了等待维修的电视机。父亲修好后,只收点零件费用,还会像上课一样,向乡亲们细细讲解其中原理:“为什么会坏”“哪个原件出了问题”……
“只要拿来,没有修不好的。”
每年夏日,那个埋首修缮电器,严谨又较真的理工男形象,至今仍深深印在周艳的脑海中。
周艳说,曾经有电子开关厂想聘请父亲担任技术顾问,但他拒绝了。“父亲说,如果有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帮助,自己可提供指导,但自己并不打算将其作为副业用以赚钱。”
当时家中有四个子女,经济上并不宽裕,周净秋一生却只做教育工作者这一行,其质朴品质可见一斑。
那个年代最纯粹真挚的友情
虽是理工男,但周艳印象中的父亲,却是个擅长写作,喜欢拉二胡、吹口琴的文艺青年。
在周净秋的初中母校临浦二中(现为萧山二中)出版的一本纪念集中,留存了一些周净秋少年时期与同学们的合影,还有其同窗好友写下的诸多美好回忆。
在书中,周净秋的初中同学兼好友董校昌这样写道,周净秋“内向、文静,好读书,喜诗词,善摹仿古体诗词,诸如‘西江月’之类”。爱好文学的两人私下还以笔名“萍”“菱”互称,课余仿作古诗词,相互传观,批评得失,自得其乐。后来学校成立文学兴趣小组,颇通诗词的周净秋便成了其中主力。
少时冒着酷暑,奔波四十里与好友相聚,临别时两人彻夜长谈;毕业后为解好友燃眉之急,慷慨寄去25元;听闻好友恋爱遇难,积极鼓励撮合……
在董校昌短短数千字的文章里,通过周净秋与友相处中一个个琐碎又温暖的细节,跨越数十年光阴,那个年代里最纯粹真挚的友情轮廓逐渐变得清晰可感。
“父亲有很多十分出色的同学,但他却从没有因为我们的前程,去麻烦过同学们。自立自强是年少时他常常教育我们的话。”周艳说。
此前一位网友评论说,那些遗落在时光里的旧物最好的归属,是一次次留给后来人。希望正如周艳老师期待的那样,这枚承载着珍贵友情的书签,能为更多人带来于过去的怀恋和向未来的期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6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