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温州日报
扫二维码 看新锐视频
李春孟(右)在手术。 刘伟 摄
编者按
他们,治愈疾病,抚慰伤痛。他们,具有打破陈规的勇气和实力,以“新锐”之气在领域立足。
阔步迈向“健康中国”,时代呼唤优秀医生,也更加需要青年医生接过接力棒,传承“敬佑生命”的医者精神,担当“救死扶伤”的冲锋者、“甘于奉献”的践行者和“大爱无疆”的诠释者。
即日起,由温州市卫健委和温州日报联合推出“看‘健’温州·寻找新锐力量”活动,用文字和影像定格他们的闪亮风范,传递医者初心。
新锐名片
李春孟 温州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他的“战场”,是以毫米计量的人体血管。14年,他把自己炼成在毫厘之间精准“拆弹”的专家。
本报记者 孙余丹 李尖
穿着20斤重的“铅衣”,“吃”着射线,在手术台前一站就是数小时,对于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李春孟来说,这是常态。而他的“战场”,却是以毫米计量的人体血管。毫厘之间争分夺秒,为生命“开路”。
手持比头发丝还细的导管,沿着血管游走,精准定位“堵点”,或“拆弹”或“修路”,直至保障血管畅通。凭借每年主刀1000多台手术,李春孟练就了“快、准、稳”的硬功夫。哪怕是面对人体四肢末端最狭窄的血管,他也能游刃有余。用他的话来说:“当原本血流不通的血管慢慢温热起来,我的心也跟着热起来。”
变不可能为可能
10分钟开通“生命线”
血管外科,顾名思义就是和血管疾病打交道。一旦血管破裂或堵塞,生死有时就只在一瞬间。
像这样的血液循环障碍,被称为“定时炸弹”。
“拆弹排雷”,李春孟习惯了在“刀尖上跳舞”。
主动脉弓动脉瘤,是让血管外科医生闻之紧张的一种疾病。尤其是大龄患者,动脉瘤累及三条供应大脑血流的动脉血管,手术相当于要跟死神赛跑。
面对极限挑战,李春孟作出选择:背水一战。“如果不做手术,已经像气球一样鼓起来的瘤体随时会破裂,引起动脉大出血,连救命的时间都没了。”
然而,如何在“拆弹”的同时,保证大脑血供不断?因为两难,所以这类手术被称为“禁区”。
李春孟和团队反复研究患者的血管走向三维图,从中寻找手术的可能。经过多学科讨论和评估,最终确定通过介入的方式,一方面将支架送入瘤体位置,将瘤与主动脉隔绝,血液断供之后瘤体的生长也就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将导管从脖颈处穿入至被堵住的三支动脉血管,通过针刺重新开孔,再送入支架。
术中,李春孟用时10分钟,为患者重建起血运通道,打开了“生门”。
在密密麻麻的血管中,精准做到针起刀落不是件易事,而且还要争分夺秒。李春孟的这份底气,来自于心中有“数”。一直以来,他保持着术前熟练掌握患者的全身血管走向,在脑中构建三维模型的习惯。
游走于毫厘之间
打破糖尿病足截肢“魔咒”
“人口老龄化对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提出更高要求。”李春孟敏锐地捕捉到了血管外科发展趋势,在他的带领下,这个成立仅4年的年轻科室迅速成长起来。
科室从外科传统手术的开胸、开腹等“巨创”手术,更新迭代进入到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微创”时代。
用最小的创伤,帮助病人解决问题。李春孟团队创新提出的糖尿病足“保肢计划”,便是很好的印证。
通过微创治疗,将糖尿病引起病变的血管“疏通”,进而缩小坏死范围,防止肢端进一步发生缺血坏死。
但人体血管越到肢端越为狭窄,膝下约2-3毫米,至脚踝以下仅为1.5毫米,如何在这毫厘之间精准“拿捏”?李春孟坦言:“就像卖油翁一样‘唯手熟尔’。”
在一例糖尿病足微创手术中,老人腿部血管造影显示膝下有20厘米血管闭塞,李春孟从股动脉穿刺探入导管后,行至血管闭塞处无法前行,于是他选择从血管仅2毫米的脚踝处自下往上穿刺。
眼前的血管造影图仅为二维平面,而人体血管则是三维分布,李春孟看着屏幕,早已了然于胸,可以看到导管缓缓探入血管,原本“干涸”的血管,逐渐“长”出了主干与支流。
李春孟与团队平均一年为300余位老人做糖尿病足“保肢”手术,保肢率达到90%以上,“患者多为80岁以上老人,手术后,他们可以过上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为爱奔跑
只为守护“生命之河”
在血管外科,随时要与时间赛跑。将病人从危急中抢救回来,从而拯救一个家庭,这是李春孟最质朴的愿望。
两周前,急诊接诊了一名10岁男孩,因车祸膝部动脉断裂,面临截肢的风险。
刚下一台手术的李春孟飞奔至急诊手术室。考虑到男孩还在生长发育,无法用人工血管植入连接断裂处。“取自身血管连接!”李春孟当下就确定了方案。
只见他精准迅速地选择了孩子小腿一处静脉,用不足头发丝细的手术线将其缝合。手术很顺利,“生命之河”贯通,男孩的腿渐渐回温。“看到孩子下地走路的那一刻,我觉得我们做的一切都有意义了。”
为了生命的奔跑,李春孟从不后退。
他曾与急救团队配合,一边做着心肺复苏,一边清除下肢和肺部血栓,将一名下肢深静脉血栓引发肺栓塞心脏骤停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种“一站式”治疗血栓的方式,也成为科室特色技术,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
在布满危机的血管网中前行,“铅衣战士”李春孟背负的压力和责任可想而知。他有着自己的坚持和铠甲:“看到患者那种期待的眼神,那就是我前行最大的动力。”
记者手记
确认过眼神,是患者信赖的人
记者对李春孟的采访,经历了“一波三折”,他不是门诊就是在手术,不是手术就是到外地出差交流手术去了。最后,我们的采访是在手术的间隙中完成。从一开始他打趣说“不知道该说什么”到讲起学科、技术、患者时的“滔滔不绝”,透过李春孟,我们看到了好医生的模样——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病人。
今年,是李春孟从医第18年,他从外科开大刀到深耕细分的血管外科领域,专注微创技术,用最小的伤口让病人获益最大。他代表着许多和他一样的新锐之力,在救死扶伤的路上,深凿一口井,在创新中前行。他们的努力,是为了每一个患者的期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4 1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