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王昆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王安石的《明妃曲》,塑造了王昭君远赴匈奴和亲出塞的典型形象。
秦腔历史剧《昭君出塞》,呈现给观众的正是王昭君离开汉宫、来到汉岭、再迈入胡地时依依不舍、起伏多变的心路历程;在角色的刻画上,体现出王昭君美丽、含蓄、幽怨、凛然大度的丰富内涵,彰显出主人公为了国家和百姓安宁而牺牲自我的浩然正气。
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千古,《后汉书》的记载详实生动:“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秦腔历史剧《昭君出塞》,就从黎明时分天空出现浮云遮月,王昭君在汉宫的亭阁里身披长纱、手执琵琶、含泪弹奏着乡音时,帷幕徐徐开启。在汉时宫廷音乐的渲染之下,王昭君即将别汉和番。在这里,还没有跨上御马的昭君,依然是一位娇娆翩跹的宫廷娘娘,有着女性天然的多愁善感和对家人的牵肠挂肚。一段女声伴唱,映照出昭君此刻的心境:“望穿双眼,望不见爹娘,望断白云,望不见故乡。啊……心碎恨路长,恨路长。”紧接着是一段哭音慢板,以叙述的方式道出了王昭君内心的苦衷和无奈:“怀抱着啊,金镶玉嵌琵琶一面,我这里啊,含泪眼别汉和番。眼睁睁啊,不见哪南来飞雁。恨只恨毛延寿啊,错描容颜。凭妇人赴塞外平息边患,实可笑汉室中文武两班。今朝别汉,归期难。放声哭出雁门关。”
在汉元帝按图招幸规矩之下,如花似玉的王昭君心想着自己将被皇帝招纳,却轻视怠慢宫廷画师毛延寿,拒不贿赂示好。贪图小利的毛延寿便暗施伎俩,故意在昭君的画像点上黑痣,致使她被贬入冷宫三年,无缘面君。昭君在后宫里郁郁寡欢,度日如年。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失宠的王昭君心想:与其在掖庭消磨时日,还不如为国出塞,自觉地充当两族和平使者,肩负起民族团结繁荣的大任。上面的这一段唱,不仅流露出王昭君远走他乡、骨肉分离的沉重心情,更有自己被毛延寿使坏冷落后宫的无限惆怅、失落之意。
“纵马犹如离弦箭,见刘王难如上青天。琵琶声声泣别颤,马蹄声碎走胡番”。
当王昭君跨上御马、奔赴胡地时,演员此刻的肢体语言或心理状态瞬间都要有较大的调整,方能体现出马下昭君和马上昭君的角色反差。马下昭君,是一位雍容华贵、端庄大方的宫廷娘娘形象,还有柔弱贤淑的一面;而马上昭君,由于使命在肩,要抛弃一切的私心杂念,那种英姿飒爽的决心和霸气在表演上必须展现出来。
中国戏曲学院尚派名家张娟和上海京剧院史依弘的《昭君出塞》,各有千秋。张娟刻画的王昭君舞蹈性更强,充分发挥京剧的各种步法和身段技巧, 将风沙漫卷、胡马哀嘶的塞北景象烘托得浓墨重彩,达到了“奔放处不离法度, 精微处照顾气魄”的境界。史依弘则是在表演的细腻性方面下足功夫,凭借自己坚实的刀马旦功底,加上“大青衣”必须具备的艺术内蕴,由她饰演的王昭君在人物感情的刻画上更胜一筹,通过眼神和一招一式,把昭君出塞时远离故土的幽怨、无奈等错综复杂的感情,演绎得出神入化。
自从《昭君出塞》由昆曲移植为秦腔后,不少演员都不同程度吸取了京剧名家之长,为我所用。在表演时,通过翻身、圆场、转身卧鱼跳等一连贯的动作,把烈马奔腾的张力和氛围感营造好。在角色定位上,昭君虽是小旦,很多演员都会将武生的一些身段动作巧妙地糅合在旦角的表演中,展现出王昭君舍身为国的烈女形象。
当王昭君来到汉岭后,有一句唱:“汉岭云横迷雾,猛然间朔风吹透征衣。”此句用花音唱腔设计方式,来烘托出王昭君骑马回头瞭望汉朝的锦绣河山、旖旎风光时,虽略有寒意,但开阔的视野和强烈的亲切感,还是令她心旷神怡,获取短暂的轻松惬意。到了分关,就是汉和匈奴的分界线,就到了胡地。有一种说法叫“南马不渡北”,此时昭君骑的马也不愿意离开汉地,双蹄腾空,哀叫嘶鸣。眼前一幕,又触发昭君思乡之情:“满说到人有思乡之意,那马乎岂无有恋国之心。何况人乎,莫说是个人,就说是马到关前,马到关前步懒移。人影儿稀,人影儿稀,又只见北雁向南飞。冷凄凄朔风似箭,又只见旷野云低,烟雨飘丝。在那皇宫多锦绮,又受洪福与天奇。自幼在闺阁之中,那曾受风霜劳役。”
汉朝和匈奴的交界地带,也是气候和地理风貌的过渡带。由无垠的良田沃野转换到苍茫壮阔的漫漫黄沙。视觉的变化,使昭君意识到离汉地渐行渐远,此刻她问马童还能看见家乡吗。当回答看不见时,又拨转马头 ,想起爹娘,一别是永别。当真正进入胡地,金鼓、唢呐、号子等富有强烈民族色彩的音乐响起时,当“人似彪,发似蓬松,面沉煞威”的胡人摆阵迎接昭君时,她抛弃了所有的念想和牵挂,以呼韩邪“宁胡阏氏”的身份,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两个民族、两种文化交流交融以及边界无战事、和平共处的使命。剧终时,有一个非常有寓意的造型——昭君站在马童的腿上、仰望远方,象征昭君为了国家深明大义、志向高远。
从艺术审美层面来看,秦腔历史剧《昭君出塞》以其细腻的诗情画意、优美的语言表达和深远的理想追求,组合出动人心弦的戏剧场景。当今社会,在追求速成与功利的背景下,《昭君出塞》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注重意境的烘托和情感思想的艺术表达,都时刻提醒着我们在追求互联网时代的现代文化过程中,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借鉴。另外,“昭君精神”仍具有鲜活的时代价值,那就是只有追求和谐共处、互利共赢的相处之道,才能不断推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2 08: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