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余嘉
冬至前后,我在苏州左顾右盼,入目都是爱的各种形状。
去年12月17日,一条“姑苏区核酸采样亭变身发热诊疗站,方便居民社区就医”的新闻刷屏,大家一边把这条新闻转得满天飞,一边在亲身尝试后赞叹,这算得上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了。这个举措还不止于得民心,它还引出了另一颗“心”。受这个做法的启发,17日当晚,苏州市桃坞高级中学的学生会向全校发出倡议,把家里富余的药品带到学校和同学共享。那会儿相关药物已经一颗难求,而让学校没想到的是,这个倡议竟收到那么多同学的响应。18日是周日,住宿生返校的日子,宿舍门口的爱心互助药箱里很快就满满当当了。
我就任教于桃坞高中,在《苏州新闻》里看到了报道后骄傲极了,立刻转发了好几个群。稍微冷静下来,才意识到这条新闻的关键词是“药”,而我一颗药都没有。不慌是不可能的,何况前一天我与之交谈了很久的人当天就测出来了阳,我亦已开始昏昏沉沉,思来想去,只能发了条朋友圈问:“哪里还能买到退烧药?”
然后我微信就炸了,一会儿工夫就涌进好多信息:好多人发过来发热诊疗站的信息,还附上详细的操作步骤;好多人告诉我各种各样的民间偏方,能在没有药物的时候缓解症状;还有许多人要分享药物给我。对门邻居说,她有一板布洛芬,可以分六颗给我;我儿子八年前读小学时的同学的妈妈说她没有西药,但有些自己配的中药饮,需要的话她送过来;我的一位做儿科护士的学生说,因为她没有药,她的高中英语老师听说了就把自己的布洛芬分了她一板,她可以分我一半;一位十年前一起开过会的退休老园林专家说,可恨自己不会开车,否则就给我送药了……
看到这些,我潸然泪下。后来,是一位“霸道总裁”,自己在深圳出差呢,隔着千里的距离,也不废话,上来就说了四个字“地址给我”,然后叫了跑腿小哥给我送来一包物资,有布洛芬、连花清瘟,还有宝贵的抗原。
这一包物资中,抗原显得更珍贵,因为总归有人急着要靠它来复工复学。我原本自己就有几个,所以看到小区吃货群里有妈妈要给初三的孩子复学而求助的信息,我就跳将出来说:“我可以给你5个。”她开心极了。交接的过程就像谍战片,我把袋子反复消毒三遍,放在门外的柜子上,然后关紧门,再通知她上来拿,全程不打照面。大家小心翼翼地,害怕被病毒发现一样,交接的过程在群里全程直播,大家笑成一团。
快递送到的时候,已经是20日,冬至夜的前一天了。冬至习俗也是每年的“热搜”,作为南北差异的其中一项,冬至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在苏州根本算不上大话题。因为苏州人“冬至大如年”的传统,让苏州的冬至极其丰富、有特色,譬如要祭拜祖先、吃冬至团、喝冬酿酒、煮暖锅,更重要的是,如同中国人的“除夕”、西方人的“圣诞夜”一样,苏州人也是过的冬至前一天的冬至夜。理论上,20日这天我应该像备年货一样,去准备好第二天要用的一应食材器物,但我病得迷迷糊糊,根本想都没想到冬至的事情,等21日,朋友圈里不时出现冬至夜盛况,而我家里三口人,只有冰箱里的两碗剩菜剩饭。
幸而这个冬至夜,虽然没有亲朋好友互送的“冬至团”,但是有邻里之间互济共享的布洛芬,也算是最应景、最有爱、最无地域之别、最乐观主义的冬至“特展”吧。
其实,这样的故事在苏州到处发生。譬如说,去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公众号转载了一则新闻,苏城某高校大二的一位小伙子,因为想帮助家乡农产品滞销的菜农,就用自己勤工俭学赚来的9000多元钱购买了5吨蔬菜,之后又将这份善意传递给了他的第二故乡——苏州的红十字会。譬如说,12月20日,《苏州新闻》公众号说,包括张家港、常熟、太仓、吴江、吴中、相城等各区县在内的苏州多地发布倡议,提倡市民们邻里互助、余药共享。又譬如说,12月19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一位普通的苏州药店小老板,他把自己订购到货的50瓶布洛芬分成一个个小包装,免费发放给急着用药的人……
在苏州,爱有各种形状,有“退烧药形”的、有“诊疗站形”的、有“抗原形”的、有“蔬菜形”的……而它们,都是连绵不断、互相启发、相互传递,是生长繁茂、直抵人心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4 08: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