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玉林日报
脑梗死俗称“中风”或者“脑血栓”,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作为一种突发性脑部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坏死程度因血栓部位及大小不同而有差别,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梗死等主要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
脑梗死危险因素有很多,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它们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增加了血管破裂和血栓形成风险。
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无特定的早期症状,脑梗死症状与其梗死部位、梗死面积、阻塞血管、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系,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有些则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每次发作后24小时内可恢复,不遗留永久损害,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严重的昏迷、导致死亡。常见的症状有:早期可仅有突发头晕、头痛、肢体无力、肢体感觉障碍,饮水呛咳、说话模糊,典型表现为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以上症状需高度警惕,需尽早就医治疗,因脑梗死无法治愈,预后与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有关,尽早就医可最大程度改善脑缺血血液循环,最大程度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脑出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检查为脑梗死的首选影像学检查,CT显示梗死灶为低密度,可以明确脑梗死病变的部位、形状及大小,较大的梗死灶可使脑室受压,变形及中线结构移位,但脑梗死起病4~6小时内,只有部分病例可见边界不清的稍低密度灶,而大部分的病例在24小时后才能显示边界较清的低密度灶,但CT对初期脑出血准确率100%,有利于早期脑梗死与脑出血鉴别。
2.头颅MRI对脑梗死极为敏感,能够检出较早期的脑缺血性损害,可在缺血1小时内见到。起病6小时后大梗死几乎都能被MRI显示,而头颅MRI对诊断急性脑出血敏感性不如头颅CT。
急性期脑梗死治疗原则为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急性期应尽量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护理,防治压疮,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不能自行进食者,应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以保障营养供应。应当把患者的生活护理、饮食、其他合并症的处理摆在首要的位置。由于部分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吞咽困难,若不给予合理的营养,能量代谢会很快出现问题,这时即使治疗用药再好也难以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急性脑梗死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液循环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在时间窗内(发病3小时,不超过6小时为宜)给予血管再通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血栓。脑组织获得脑血流的早期重灌注,可减轻缺血程度,限制神经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①药物溶栓目前常用尿激酶及阿替普酶;②动脉溶栓疗法作为卒中紧急治疗,可在全脑血管造影下直视下进行超选择介入动脉溶栓。
脑梗死可以早期预防,但由于我国对其相关知识缺乏,发病率高,轻者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重者甚至死亡,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识脑梗死、预防脑梗死,预防要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为基础,应做到以下几点:
1.烟草和酒精会导致血管收缩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应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
2.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脑梗死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可损失血管内皮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需要积极进行降压治疗。
3.控制血脂水平: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预防动脉硬化。
4.控制糖尿病:糖尿病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5.足够的水分摄入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有助于减轻血液粘稠。
6.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坚持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保证充实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2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