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去江边听了一场露天音乐会
文/蒋春光
在重庆,消夏有很多种方式,欣赏音乐也有很多种方式,若要二者兼顾,既能消夏又能欣赏音乐,去江边听一场露天音乐会,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六月中旬,重庆将热未热。有时出一天太阳,有时下一场雨,温度维持在二十四五度到三十三四度之间。这时的重庆虽然气候还算温和,但因为湿度大,只要气温上了三十度,就浑身湿濡濡的,纯粹是夏天的体感了,但也不至于让人心烦气躁,其身体和心理状态,刚刚够听一场露天音乐会。
有一点消夏纳凉的意思,又有一点欣赏音乐的意思。两边都挨着,又两边都不刻意,是不是会很放松,很舒适呢?
六月十五日,我去重庆大剧院的户外广场,听“重庆风华·江畔音乐会”的时候,心里就是这样想的。
江畔音乐会是重庆文投集团精心经营的一个艺术品牌,在全国都有影响,我初次领略,自然有所期待。
是近些日子最热的一天,气温上了三十六度。晚上七点多,我穿过一段凉爽的室内空间,来到燠热的露天音乐会现场。一切都布置好了。市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散立在各自的乐位上。观众入座。风不知被谁收藏了,人们摇着扇子——扇子是夏季露天音乐会的应有之物,让人想起多年以前的院坝乘凉——静候音乐会开始。
夜色已至。半轮月亮像一块悬在天上的玉磬,等着地上的乐员去敲响。嘉陵江在广场之下奔流,灯光闪烁的城市楼群环绕着我们。左侧是朝天门来福士竖琴一样的建筑,右侧是红色钢架撑起的千厮门大桥。而洪崖洞,以其灯火通明的暖金色调,成为音乐会最为华丽的背景。更远处,南山横卧,金鹰闪亮,为音乐会展示出更为深广的空间。
我承认,这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只是想听一场音乐会,顺便乘个凉,没想到却遇上了这么宏大富丽的背景。就像你只想吃个小吃,进了一家店,却发现里面场面宽大,灯光亮堂,原来人家是做大餐的。
以前我住解放碑,也时不时地去听一下那里的露天音乐会,虽然也不错,但场景究竟逼仄了些,楼群太近,又无灯光(音乐会通常在下午举行),所以听了就听了,不会有其他特别的联想。
也听室内音乐会。室内音乐会的布置通常都很朴素简洁,为的是让听众专注于音乐。这与露天音乐会完全是两回事。
露天音乐会是一个特殊的音乐会品类,它会损失一些室内音乐会的音效,但也会给予视觉上的补偿。最好的效果就是背景与音乐融为一体,为音乐增添特别的魅力和趣味。
这一场“重庆风华.江畔音乐会”,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那些不花一分钱“借来”的背景,确实让它在演出之前,就以其气势恢宏的山水和城市建筑之美,以这种美所呈现出的现代感和高级感,俘获了观众的目光。
剩下的就是能配得上这个宏大背景的演奏了。
我有些兴奋。久居郊外,竟忘了自己也是城市中人。此刻,借助于这场露天音乐会,我重返城市。
音乐会开始,目光收回,听觉打开。此时臆想中的消夏乘凉的想法已经隐退了,燠热的感觉也被忽略掉——虽然仍然没有风。
此刻,我只专注于音乐。
我对音乐是个门外汉,所以也无特别偏好。西方古典音乐能听,民族音乐也能听。我的标准就两个字,好听。虽然我的所谓好听只是我的个人感受,但听音乐,不就是看重个人感受吗?那些音乐发烧友的种种怪癖,我一个也没有,但这并不妨碍我安安静静坐在音乐会现场,为每一首我觉得好听的曲子而感动。
当《在希望的田野上》作为音乐会第一支曲子响起的时候,我知道,这是在向出生于重庆的人民音乐家施光南致敬,也是在向我们这个时代致敬。施光南这位上世纪八十年代标志性的音乐家,他的不少曲子,如《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等,也同此曲一样被广泛传唱,伴随了我们的青春岁月,甚至还见证了我们最初的爱情。
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一首大众耳熟能详的世界名曲。每每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我总是性急地期待着那一节忽快忽慢、缓急硬性交替的弦乐结束,早些回到它欢快的第一主题上去。我喜欢平稳的滑翔,不喜欢这种喘气一样的节奏。此曲现在用民乐演奏出来,我的感受一如往常,这只能说明我是一个顽固的讨厌剧烈变化的平庸之人。
《长江之歌》气势磅礴,是音乐会的一个高潮。适逢重庆这座位于长江之滨的美丽城市直辖二十七周年,所以此曲在广场奏响的时候,应该是山水相应,八方和鸣吧?总之我是感到了热血在身体里快速奔涌。
国乐大师方锦龙的出场,让人耳目一新。
他白发白袍,身姿挺拔地抱一只五弦琵琶,颇有中国士人的儒雅之气。
这一次他现场演奏了三支曲子。他弹拔的《忆江南》,像下了一场粒粒清晰的春雨;而《诗经·玄鸟》,则古色古香。最神奇的是他的锯琴独奏,一把锯木头的手锯,被他用马尾弓拉出了极为抒情的乐音。
此君也是制造颤音和余音的大师。他的演奏,无论是琵琶,还是锯琴,都特别突出这两种技法。结果就是,颤音颤在了听众的心上,余音则绕江而走,绵绵不绝。
方先生的演奏,确实为音乐会增色不少。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民乐的精湛演技,正通过他这样的大师而发扬光大。
最后说一个小插曲。当我看到民乐队里有大提琴和小提琴时,不免低声咕哝了几句,就有旁人提醒我说,提琴也是民乐的标配。可是这并不能消除我的疑惑。大小提琴,不是正宗的西洋乐器吗,什么时候加入民乐里了?
回来看资料,才知民乐中低音乐器稀少,演奏一些大型的民乐作品时,会有天生的缺陷,所以大提琴就顺理成章地加进来了。不但有大提琴,还有贝斯——基于同样的原因。这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如今它们的确已是民乐的标配,只怪我孤陋寡闻。
可是小提琴呢?是不是如今民乐有交响化的倾向,加入了小提琴,就会让乐曲的音色更丰富一些呢?或者因为是露天音乐会,加入了小提琴,就可以弥补一下音效的损失呢?存疑。
图片由上游新闻记者钱波摄
编辑:朱阳夏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6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