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秦横扫六国之势既成,在灭掉韩、赵、魏、燕四国后,嬴政决定出兵消灭楚国,而李信就在灭楚之战这场关键的战役中吹了个牛:“给我区区二十万人马,我就能搞定它!”
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结果呢,根据史料记载,秦王确实给了李信二十万兵马,李信却被项燕打的屁股尿流,哭着回来了。
按照秦国的律法和赏罚分明的军政制度,李信作为败军之将逃回秦国,按正常人思维来看,嬴政岂能饶他?可偏偏出现例外,秦王并没有严惩李信,反而在后面的战事中让李信戴罪立功。
比如: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李信随王贲攻取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园前221年),李信与王翦之子王贲率军从燕国向南进攻齐国,顺势灭掉齐国。
按这样的战绩来看,李信还是很厉害的,或许秦王嬴政也看到了这一点,伐楚之战失败的责任并不在李信身上,自然也就没有为难李信。
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整个伐楚战争下来,秦国完全是以实力碾压楚国,交锋过程中反而不像是一场战争,更像一场秦内部的政治博弈。尤其楚国的命运,竟然由王翦的个人前途起伏而定成败,可见楚国的存亡在秦王眼里根本不值一提。那么伐楚战争的的失败应该让谁买单?
———必须是嬴政!
我们再回到伐楚之前,嬴政带着很强的政治目的去选将。“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史书中交代,是因为李信年轻勇猛的表现获得嬴政的好感,实际上嬴政首先提问李信伐楚用多少人,而不是提问王翦。论资历、水平李信凭什么能压王翦一头?很明显嬴政有扶持亲信,培养自己军方代表的小心思,就这样匆匆忙忙的确定人选。
有人纠结,李信不是因为二十万兵马才得到的指挥权?
相比王翦提出六十万的兵马,李信只用三分一的兵马确实让嬴政放心,更放心的是李信没有王翦三朝元老般的人生经历,也没有王翦功劳高筑的军事威望,用李信这个也能冲锋战争的傻白甜很放心啊!在主观意识里嬴政也认为楚国是强弩之末,分分钟搞定得事,所以第一个忽略了王翦正确的军事判断,一不小心给李信的失败埋下潜伏的政治危机。
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
其次,李信失败了但不能归根到军事才能不足。我们纵观李信用兵,善于长途奔袭,各种横冲直撞,生猛的一笔。他在伐楚过程中也延续了这种军事风格,一路势如破竹准备和蒙恬汇合,形成攻坚之势。结果意外发生了,秦国昌平君反叛,这次意料之外的倒戈,打乱了李信行军路线,说好的合二为一,化整为零,结果反而被围困进退两难。李信被一个巴掌扇懵了,只能突围逃命。
假设李信的军事行动顺利进行,很有可能把楚国击破。可惜李信也是想好好表现自己,又遇到嬴政急于求成,两人都忽略了很多意外因素,缺失了王翦用兵的稳健、老辣。如果王翦直接用六十万人马攻打楚国,叛徒估计没有胆子造反吧。所以,李信的失败不能全部归咎到个人头上,嬴政才是第一个开的坏头,最后没有办法了只能请王翦出山,这才把楚国消灭了。
瀚海说:
灭楚之后王翦父子都功臣身退,我们也能看出始皇帝还是很有格局。用人方面不能称得上不拘一格降人才,至少也能做到知人善用,李信战败后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主动放下面子,降低身价请王翦出山。并没有强制让李信背锅,仗着自己君王的身份颐气指使,任意发挥。反而知错能改继续重用李信终于成就大业,况且始皇帝没有点度量怎么能成就千古一帝?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29 1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