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申遗成功的“中国茶”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43: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文|谭云

申遗成功的“中国茶”

在近日召开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入录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也是全球第一例茶文化遗产。而在去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也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换句话说,申遗成功的不仅是中国茶本身,还包含着围绕中国茶而展开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悠久,相传早在神农氏时代,茶就走进国人生活。按现阶段掌握的证据来看,最晚到东汉末、三国时期,茶已被当作独立的饮品,与当代所定义的“茶”较为类似了。当时的茶味可能是苦的,华佗《食论》曾说“苦茶久食,益意思”,即长时间饮茶能使人思绪清明,有益思考。或许是茶有醒神的功效,南北朝的寺院僧人也多以茶来帮助修行。

茶乃“南方之嘉木”,长于南方,兴于南方。诗仙李白曾写过一首诗《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所记录的便是湖北当阳玉泉寺的仙人掌茶。诗序中提到仙人掌茶“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距离玉泉寺不远的度门寺,则与“南茶北传”的降魔藏禅师有段渊源。相传降魔藏禅师曾在度门寺问禅于神秀大师,后传北宗禅法于泰山灵岩寺,同时推广茶饮,将南方人饮茶的生活方式带到北方,为茶在中华大地的普及奠定基石。

“南茶北传”之后,迎来的是贡茶的高光时代。中晚唐时期最受重视的“阳羡贡茶”便与茶圣陆羽息息相关。唐代宗时期,李栖筠任常州刺史,当时有僧人献茶,陆羽亦在。陆羽认为阳羡茶的品质优异,“可荐于上”,李栖筠从之,继而带动南边的顾渚山,使得顾渚茶与阳羡茶一道,都成为贡茶。自此江浙茶风生水起,成为权贵的新宠。然而,贡茶看似光鲜亮丽,其背后所承载的却是茶区人民的辛酸——“选纳无日夜,捣声昏系晨”,老百姓没日没夜地干活,只为了完成交付贡茶的任务。

宋代因为政治集团结构的改变,贡茶的重心转向闽北,即“北苑贡茶”。北苑贡茶属于“蒸青研膏团饼茶”,其特点之一是加工繁琐。发展到徽宗朝,更是穷工极巧。当然,贡茶的追求越是极致,对人力物力的消耗也越厉害。同时,因为茶税的收入颇为可观,宋廷又不断变换茶法以保证利源,直至出现以苛密著称的“蔡京茶法”。宋代大概是中国茶叶形态的分水岭,一路是延续自前朝、又有所创新的蒸青团饼茶,另一路则是流行于民间的散茶。明代以后,或许是蒸青团饼茶与当时人的生活方式不太适应,遂慢慢淡出历史舞台。

明代以前,寒门士子翻身的机会多是通过科考入朝为官。而明代中期以后,活跃的社会氛围带给读书人更多可能。不少读书人放弃科举,转身投入当时兴盛的商业或手工业。当商品经济繁荣,社会氛围活跃,对产品的需求自然更多元,也更讲究创新和审美品位。如“炒青绿茶鼻祖”松萝茶,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又或是明末的大茶商闵汶水,同样靠创新的制茶工艺和审美,在茶行业里占有一席之地,董其昌、阮大铖、张岱、周亮工、高士奇等都曾为其作诗撰文。

其实明代以后的制茶工艺,与今日就十分接近了。如清康熙年间的王复礼《茶说》讲,“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与今日乌龙茶的制作技艺一脉相承。又如19世纪中叶曾四次访华的“茶叶大盗”罗伯特·福琼,他所记载的中国“红茶”加工流程已经与今日乌龙茶和花香红茶的制作工艺非常相近了。或许是明代文人开始投笔从商,关注小众茶产品的研发,开创了后世日益精彩的茶品类,也为今日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的制作技艺打下深厚的基础。

申遗成功的“中国茶”

中国历史上的茶之所以重要,除了因为它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外,更因为它承载了国家税收及外交等诸多功用。在19世纪中叶以前,茶是中国独有的资源,茶种及制茶技术都在中国人手上。如北宋与西夏对峙,茶叶就成为宋廷控制西夏命脉的战略物资之一。历史上长期进行“茶马贸易”,用茶叶交换游牧民族的战马,强化国防力量。类似的论点到明代仍屡见于朝议奏疏,足见茶叶在国家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19世纪中叶,中国的茶种与制茶技术外流,英国在其殖民地斯里兰卡、印度大吉岭等地大面积种茶,正式终结了中国茶独占国际市场的局面。

而今,“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毋庸置疑,中国传统制茶技艺本就多元而精彩,尤其是各个地方的手工艺人通过祖祖辈辈所传承而来的技艺。这不仅是传承,还包括其应对新时代的生命力。而一套完备的制茶技艺,是能够把茶做得更好,也更符合时人审美。

申遗成功的“中国茶”

那么,古老的制茶技艺是否还适用于当代的产业环境?这是毫无疑问的。比如有名的武夷岩茶,除了成熟的商业化运作,关键还是其难以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武夷山有得天独厚的丹霞地貌,坑涧茶园的原料内质浑厚、耐做,若按照古法做青,做到“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的程度,再适度焙火,最终所呈现的“岩骨花香”,在众多中国茶品类中自然有一定的识别度,不容易被取代。又如明代万历初年创制的松萝茶,文献记载松萝茶之所以品质优异,在于炒制之前先经过挑拣,使茶青原料的标准一致,而后“将嫩茶一握置铛中,札札有声,急手炒匀”,完成杀青、揉捻的工序,再“另入文火铛焙干”。它讲究原料标准、小锅炒制、文火焙干,正是做出顶级绿茶的三大加工法则。早在四百年前,中国人就摸索出成熟的炒青绿茶制作技艺,并传承至今。

茶学专家鲁成银曾经提出,中国茶叶的新国际化战略应主打“名优茶+茶文化”的产品形态。名优茶所承载的自然是真正能做出一泡好茶的“传统制茶技艺”,而“茶文化”则是以茶为媒所延展开来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传统制茶技艺”的新生命,除了制茶技艺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所做出来的茶是否好喝,是否符合时人的审美,是否能得到市场认可。要达到这些目标,自然要纳入产区的茶园管理、善用本地茶种资源、准备合适的加工场所与设备,还要有优秀的制茶师参与,才有可能做出一杯具有生命力的好茶。当然,相较于制茶技艺与茶的生活方式,这些是属于物质层面的。不过,正因为有好的物质条件为基础,非遗才能落地生根,健康茁壮地永续发展,成为能够创造新价值的活非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2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聊聊茶文化的奠基人与茶圣陆羽
陆羽,被誉为“茶圣”,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奠基人。他的一生与茶紧密相连,对茶的研究和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陆羽生活在唐朝,他自幼好学,尤其对茶有着浓厚的兴趣。据传,他曾在寺庙中长大,
2024-11-01 21:12:00
...,为径山茶的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余杭区中泰街道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协议,推动当地茶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杭州余杭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杭州虎乐音乐
2025-04-01 07:24:00
东西问|邱贵溪:为何说《茶经》译介可品味东方智慧?
...流?邱贵溪:中国茶文化有近五千年的历史,饮茶是一种生活方式,茶道更是一门生活和艺术的哲学。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解渴的饮品中,除了水之外,就是茶、咖啡和可可,但是中国的茶是有文
2024-09-26 21:57:00
嘉義茗茶:带你品味中国茶的10大知识点
茶是中国人眼中的天地精灵,从神奇的东方树叶,到盏中佳茗,一缕热气伴着茶香,氤氲出千年灿烂的茶文化。中国是茶树的故乡,“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已于2022入选联合国教科
2023-07-25 21:26:00
“我是一个享受人间温情的孤儿”。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茶圣”陆羽颤抖着嘴唇说出的这句话,让人泪目,让人心疼。准确地说,陆羽应该算是弃儿。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因
2024-03-15 17:46:00
你了解“茶修”的含义吗?听茶文化专家吴冠军谈“茶修”
...行紧密连接到一起,使包含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于一体的中国茶文化概念至此得以确立。所谓“精行俭德”之人,是指那些严格约束自身修为追求“至道”的贤德之士。“精行”是指行事而言,意为
2023-06-29 18:55:00
被粤A包围的云南小城,怎么才成为世界遗产
...这里的刀耕火种,让人难以理解……但正是景迈山传统的生活方式,保护了都市中难以寻得的“高贵”。作者 | 曾园编辑|晏非题图 | 图虫创意2023年9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
2023-11-06 16:16:00
古代文人墨客为茶留下了哪些佳句?
如果有人要为中国的美食挑选一张名片的话,那恐怕没有一个答案能够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毕竟中国各地有着太多风格迥异的美食了。但如果要为中国的饮品挑选名片的话,那么茶一定是唯一的答案。因
2023-05-30 12:14:00
北京茶博会推出二十余场别开生面的茶事活动
...开幕。本届茶博会以“春光启航·茶润九州”为主题,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主办,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分会、北京京港环球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现场云集了西湖龙井、福州茉莉
2023-04-23 14:0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国庆假日,杏花岭区精心打造了红色游、古建游、府城游3条线路,串联起15处具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从承载革命岁月的国民师范旧址
2025-10-03 08:36:00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走进抗战名将甄凤山:“双枪李向阳”的壮志豪情
(视频脚本:张玉超、闫馨雨、赵少甫 视频拍摄:刘天宇 王宏飞 视频剪辑:刘昀 出镜:张晓晴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2025年7月1日
2025-10-03 08:40:00
古代中秋福利居然是发肉?还有这些“古法”习俗玩趣中秋
大河网讯 天上月圆,人间梦长,又是一年中秋将至。现代,一些企业的中秋福利有月饼、水果等,你知道吗,古人过节的福利竟然直接发肉
2025-10-02 10:42:00
“今月曾经照古人”明代晋藩墓志拓片展,10月1日在山西考古博物馆开展。25套墓志拓片与30余套文物,再现明代晋藩宗室的荣耀与日常
2025-10-02 17:39:00
国庆中秋长假到来,太原成为旅游市场一大热门目的地。游客迫切想知道:太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走进太原看什么,玩什么,吃什么
2025-10-02 17:39:00
2025国庆·你不知道的保定|直隶总督署大堂上的三块匾额到底怎么读?
2025-10-02 07:21:00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1936年,早期共产党人杨萍如在南京牺牲。在杨萍如后代的持续追寻及南京、河南等地党史部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合力推动下
2025-10-01 07:41:00
雨花台新征集到雨花英烈刘亚生珍贵史料包括烈士北大学籍和发表的十余篇文章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近期,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文物史料征集中
2025-10-01 07:42:00
淮军公所看大戏,听戏的时候别忘抬头看看戏台这里!
2025-10-01 13:26:00
淮水楚韵——廖亚辉、穆道林、李贺书画印学术观摩展开幕
大皖新闻讯 10月1日上午,由淮南市文联主办的淮水楚韵——廖亚辉、穆道林、李贺书画印学术观摩展在该市1952美术馆开幕
2025-10-01 14:04:00
有声书|郎官巷里的“中国西学第一人”
迈过东街口前气派的南后街大门,往前步行十余米,举身向左,可见郎官巷静静等候的身影。在中华民族最风雨飘摇的年代,这短短百余米的小径旁
2025-10-01 16:03:00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雁翎队:白洋淀的“水上奇兵”
(文案:曹秦雨、吴文婷、靳彤 拍摄:马会波、赵仕嘉 出镜:张晓晴 剪辑:冯钰娇、刘昀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清晨的白洋淀
2025-09-30 21:40:00
视频提供|唐山投控(文旅)集团
2025-09-30 21:41:00
周总理临终都在牵挂的福州人,又上央视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国庆将至一位福州人的事迹在央视播出他的身上有什么故事?余则成是虚构的但吴石是真实的今年9月30日这是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当天
2025-09-30 22:45:00
中华文明的根系深植于农耕文明的沃土,而粮食作为文明存续的物质基础,早已超越物态范畴成为政治伦理、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的根基
2025-09-30 1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