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文|金融街老李
2023年的二级市场是电风扇行情,无论大家研究能力有多强,都很难把握到主流的行情,从汽车行业来看也是一样,但行业里仍然有一些可以抓到的规律,比如新能源向左,智能化向右。
坦率地讲,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表现非常好,无论是电动化还是智能化,大家都在上升阶段,新能源向左,智能化向右体现的更多是趋势:汽车电动化的增速、技术革新速度和商业创新方式正在放缓,典型产品是动力电池,汽车智能化的增速、技术革新速度和商业创新方式在不断加快。
新能源向左
这些年来,汽车电动化领域的龙头一直是宁德时代,但2023年宁德时代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其实不只是宁德时代,整个电动化产业链的表现都不好,主要原因是汽车电动化的增速、技术革新速度和商业创新方式在放缓。
我们先来看增速,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几近翻番,渗透率达到 25.6%,高于2021年12.1个百分点,提前三年达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中确定的“在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0%”的目标,成绩非常不错。
但在二级市场,宁德时代的增速在不断下滑,老李过去一直提,资本市场往往比产业要提前一年表征,2022年宁德时代的市值跌幅高达33%,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大家认为2023年宁德时代的增速会大幅下降,事实也是如此。
2023年的宁德时代与2022年如出一辙:今年年初,二级市场就在提,宁德时代今年的市值主要看海外,海外行,则宁德时代市值大涨,海外不行,宁德时代市值还会下跌。
在中国市场增速逐渐放缓的情况下,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达到1083万辆,同比增长61.3%,渗透率达到了 13.4%,相应的,2022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超过了518GWh,同比增长了71.8%,如果减去中国市场的体量,大家就能看出来海外的潜力。
借助产业先发优势,国内多家整车厂、供应链企业宣布海外扩张计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出海进程也将按下快进键,这个过程中,就看谁能抓住海外的先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今年以来,海外国家的政策给了中国企业较大的压力,目前全球较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中国、韩国、日本,欧美在电芯生产等环节具有较大缺口。
为了加快构建完整产业链,欧美国家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促进产业链本土化;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碳壁垒,试图引领动力电池国际标准,同时保护本土企业发展,比如欧盟《新电池法规》对电池产品碳足迹作出的严格规定,一定程度上给国内的动力电池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海外打不开,市场就不会有增量,在这个方向上,市值已经给出了答案,这是今年电动化承压的最大原因。
从技术层面看,国内动力电池行业没有出现革命性的进步,不少车企宣称的固态电池本质上是“半固态电池”,老李也不是技术专家,在动力电池领域,大家最值得参考的是欧阳明高院士的意见,按照其观点:预计到2030年左右,动力电池新一代的技术会出现。按照二级市场的节奏,从2027年开始,市场就会关注这些拥有新一代技术的企业,宁德时代是否是其中之一,我们不好判断。
电动化的商业模式这几年没有太大的变化,市场没有给出多空的博弈。
智能化向右
相比电动化公司,智能化公司则“幸福”很多,在今年二级市场行情不佳的情况下,含“华”的智能化公司硬生生地把市值给拉了起来,这里面典型代表是赛力斯和长安,但两家企业的逻辑又不太一样:赛力斯今年下半年市值重回巅峰,这里面有华为智能化的因素,但更多还是因为问界销量起来了,老李曾多次到问界学习,坦率地说,在智能化领域,赛力斯领先友商很多。
四季度以后,华为车BU业务也正式走向了独立运营,寻找厂商融资,长安汽车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车企。11月26日,长安汽车和华为发布公告,双方在深圳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成立一家新的合资公司,随后长安汽车的市值连续大涨,其它一些含“华”量高的公司,市值也有提升。
智能化为何会大涨?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思考,一句话总结,在未来,智能化零部件将超越电动化零部件,成为整车价值最高的部分。有机构预测,到 2030年,芯片将占到高端汽车物料成本的20%以上,比2019年的4%增长五倍。2030年,软件成本占整车成本将从现在的15%上升到60%,老李在今年已经明显感受到了这个趋势。
这两年,智能化的技术进步和商业落地非常快,华为车BU新成立公司的业务范围就代表了行业的趋势,包括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与智能车灯等。
作为一款“赛博皮卡”,Cybertruck量产版亮相后
从产品侧来看,决定汽车体验的关键是智能化水平,辅助驾驶、自主泊车等会成为消费者选车的基本门槛,L2+等辅助驾驶功能,包括自主巡航、跟车、泊车,盲区探测等技术决定了汽车销售的卖点,这些新的卖点会成为菜单式的技术亮点,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依据。
相比智能驾驶来说,智能座舱等创新技术对消费者的体验性更强,更易被感知,并且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相应地,智能座舱的单车价值在不断提升:老李分享一组调研数据,今年很多车企的座舱的价值已经从传统座舱的3000元左右(中控屏、信息娱乐系统控制器、机械式仪表盘、普通后视镜),提升到智能座舱的7000-12000元(液晶中控、座舱域控制器、液晶仪表、HUD、 流媒体后视镜和DMS)。
随着消费者关注度提升,明年智能座舱会是智能化变革期车企差异化布局的重点,由于技术进步较快,各家车企仍有大量创新空间,这就意味着,二级市场会更加看重智能化领域的企业,比如德赛西威、均胜电子等等。
智能化领域也不是一马平川,很多朋友都知道,智能化领域最大的问题是市场太卷,无论是智能驾驶领域还是智能座舱领域,大量的供应链企业都在低价抢夺市场,大家谁也没有赚到钱,但很多研究员认为,卷是商业层面必然的趋势,大浪淘沙,两三年后,很多企业也会赚到钱,市值自然会上升,这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车能路云融合发展?
今年后半年,很多资本市场的朋友都在讨论,智能化以后,汽车行业还有新的投资机会吗,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老李个人观点是,短期随着科技的创新,大家依然可以挖掘供应链领域的创新机会,但远期产业新融合与新分工模式下,投资的机会会越来越小。
我们先来看短期机会,目前一级市场最喜欢的汽车项目是供应链项目,只要产品足够创新实用,能拿到车企定点,大家都有机会上市。可以预见,2024年,汽车行业生产侧将有更多科技力量参与进来,这就提供了大量的供应链创新机会,但也必须要承认,行业里诞生第二个宁德时代的机会已经很渺茫了。
远期来看,行业将会出现产业新融合的趋势,汽车与能源、交通、通信领域全面融合,我们以汽车和能源的融合为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发展,按照单车装载电池容量平均 65千瓦时计算,到2040年,3亿辆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储能容量将达到200亿千瓦时,相当于当前我国社会日消费的总电量,汽车会成为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电动汽车体验的差异化主要来自于智能化系统,特别是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智能化的核心是算力、软件和数据,硬件能力只是体验的下限,软件决定体验的上限,软件的出现意味着汽车与云端将开展融合,赛力斯和华为的合作就是融合的代表。
新融合的背后会涉及到新分工的问题,我国拥有领先的智能化技术,整车智能化体验也处于领先水平,但这些技术分散在不同的企业甚至不同行业,我国有大量的车企,在智能制造领域拥有大量的经验,各车企也在大力推进新技术应用,如智能座舱、云、OTA 产品和服务等。
另一方面,BAT、字节、华为、小米等一批世界级领先科技企业跨界入局,这意味着行业分工即将发生新的变化,目前车企不想失去“灵魂”,但当新的分工趋势来临时,车企也不得不做出改变。
不论行业分工如何变化,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远期主导行业生态的,一定是大玩家,比如能源领域的国家电网、智能化领域的华为以及车企巨头等等,对资本来说,面对这些企业投资的机会会非常渺茫,虽然2023新能源向左,智能化向右,但请珍惜当前的机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7 18:46: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