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代发生火灾时,如何解决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02 16:4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料、砖瓦为原料,将立柱、横梁、顺檩等构件用榫卯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以此增强房屋整体的牢固和弹性。然而,火灾往往是古代木质建筑的克星。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做好消防工作,保护财产安全,成为古代社会各界的共识。

消防需要软硬兼施,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软件是指消防的理论、法规和制度的建设。早在上古时期,就出现了火政。在《左传》中,明确指出:“火正曰祝融。”火政的职责是取火、用火、防火、救灾等工作。另据《晋书》记载:“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夏官的职责相当于兵部,祝融是其下属的官职,并非专指某一个人。可以说,消防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而产生。

古代发生火灾时,如何解决

上图_祝融(华夏族上古神话人物、火神)

到了周朝,对火政进行了细化,设置了司烜、司爟、宫正等官职,分别负责从民间到王宫的用火、防火、灭火、宣传和监督等工作。《考工记》是城市规划规划理论的权威著作。它主张“经涂九轨,环涂七轨”的规划思路,主张城市内的环路和干道的路宽,应该间隔一定距离,这样做,既能隔离火源,又能保障消防畅通。

春秋时期的《礼记·少仪》是我国第一部消防法规。它对用火的细节进行了规定。举行仪式时,手持火炬的人,应该坐在墙角,左手举着点燃的火炬,右手拿着备用木柴,随时准备续火。与此同时,还要准备一下大碗,承接火炬上倒落的火星。持炬人不准打招呼,不准讲话、不准唱歌,以此保证其专注的态度。

东汉思想家荀悦在《申鉴·杂言》中,提出:“防为上,救次之,诫为下。”他主张预防火灾应该放在首位,火灾救援放在次要位置,最后是完善法规制度。由此看来,防火胜于灭火,这一思想古今保持高度一致。

古代发生火灾时,如何解决

上图_古代灭火利器水囊、麻搭、唧筒、水袋

唐朝的消防实行划片管理的方法。首都长安设置了“武侯铺”的消防组织。根据片区的大小,人数由五人到一百人,如此一来,实现了消防全覆盖。《唐律》规定:发生火灾时,“其守卫宫殿、仓库及掌囚者,皆不得离所守救火。”对于故意纵火的犯人,《唐律》根据损失大小,决定处罚轻重。对于情节十分恶劣的罪犯,《唐律》规定:“所烧屋舍不限多少,请决杖一顿处死。”通过法律手段,保障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法律上,宋朝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又略有不同。《宋律》对纵火犯要明确主从关系,区别对待,同时,取消了唐朝“以赃数定轻重”原则,也就是说不论纵火案的大小,必定有人将被处斩,此外,还扩大了失火罪的死刑范围。这些规定明显比唐朝更加严厉,起到震慑犯罪的目的。

人为纵火影响极坏,性质恶劣。《明律》对纵火案采取实施了细化。焚烧自己房屋的犯人,一般处罚相对较轻。对他人房屋纵火的,处罚较重,可处极刑。对于意外失火的案件,《明律》的处罚相对较轻,不至死罪。

古代发生火灾时,如何解决

上图_《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令条例

消防的硬件说的是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在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着一件东汉时期名叫“东井灭火”的藏品,这件藏品以陶井为主题,长24.5厘米、宽18厘米、高11.5厘米,井栏四周有榫眼,可以安装井架。井壁正面有装饰图,画着一个男子肩杠“灭火”旗帜,提瓶健行。可以推断,当时有了消防专用水井。

消防专用工具的出现,成为古代灭火的利器。唐朝文献《通典》记载:“敌若纵火焚楼堞,以粗竹长一丈,锼去节,以生薄皮合缝为袋,贮水三四石,将筒置于袋内,急缚如溅筒”,唐代一石约有59公斤,也就是说当时的有了消防水袋,至少装水近180公斤,加上专用的喷水管,提高灭火效率。

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柴荣对开封进行改造时,指出在人员密集的地区,必须规划火巷。它的作用类似于今天的消防通道,方便人员灭火、疏散民众,同时起到隔离火势的作用。这一做法对元、明、清等朝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发生火灾时,如何解决

上图_南宋《西湖清趣图》描绘的望火楼

鉴于开封城内火灾频发,北宋天圣元年,宋仁宗赵桢下令组建军巡捕,这是历史上第一支专业消防队。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的"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军巡捕在"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四季值守,不避寒暑,以此提高火灾警报能力,做到及时出动,扑灭火灾。军巡捕除了扑灭突发火灾,还有监督检查夜间火禁的职责。如有祭奠死者,焚烧纸钱,需要事先向军巡捕报备,并在子夜之后进行,以免误警,引起恐慌。

南宋借鉴了军巡捕制度,建立了"防隅军"。临安的防隅军士多达2300多人,"官府坊巷,近二百步,置一军巡铺",在主要街道每隔数百米,就有"防隅官房",城内望火楼有20多处。发现火情时,白天用旗帜,晚上用灯笼,指明方向,为了激励防隅军的士气,还专门设立了奖励制度。

古代发生火灾时,如何解决

上图_故宫

紫禁城是明朝的政治中心,其中殿堂遍布,楼阁林立,防火减灾尤为重要,为此,有308口鎏金太平铜缸矗立在紫禁城的各个角落。太平缸直径160厘米,高120厘米,重1500多公斤,能蓄水2000升,作用类似于现在的消防蓄水池。

太平缸与其它水缸不同,在基座下有一个中空的口,方便炭火在缸下烘烤。从当年小雪到次年惊蛰,一口缸每日用炭十五公斤,防止冬季缸内蓄水结冰,防患于未然。在紫禁城建立的五百多年里,总共发生大小火灾五十八次,平均十年发生一次火灾。太平缸起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作用。

古代发生火灾时,如何解决

上图_故宫内的储水缸

清朝时出现了先进的“机桶”,类似于消防车的雏形,由压梁、气包和水箱等构件组成的大型救火设备。据《清宫述闻》记载:“紫禁城内禁区饬火蚀,乾清宫等到处机桶70架。”机桶使用时,四人分两组,负责抬压压梁,一人负责软管。水箱中的蓄水受到外来气压的挤压,通过软管向外喷射水流,射程可达30米。

灭火时,需要大量的水。湖南的《救火事宜》规定,每县设立救火夫头五人,夫头各管十名水夫,官府每月给夫头工食银三钱。夫头及所属水夫配有专属的颜色和灯笼。突发火灾时,水夫按色担水,每一担水,夫头给一根水签,事后,一根水签折算一文钱。当地政府根据各色水夫的表现,给予评定。发现水夫不听从夫头指挥,或者夫头克扣水钱、中饱私囊的,一经发现,严惩不贻。

总的来说,古代在防火防灾的设施上是不断改良的,当时人们对其防患的意识也是相对到位和重视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2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古人对抗火灾的智慧:防火涂层、防火墙、灭火工具与城市消防规划
...火涂料也不是啥新鲜玩意了。木构建筑群的终极挑战:看紫禁城里的超级“防火墙”紫禁城中的房子基本都是木质结构,细心的朋友可能在里面见过一些无门无窗的房屋,这些其实是紫禁城内的銮仪
2023-10-03 15:42:00
古代如果发生火灾,人们该怎么办呢?古代有消防队吗
...屋密集区会设置消防水缸,储满水以备灭火之用。清朝的紫禁城内,就有大大小小三百零八口铜制的消防水缸。此外,宋朝还出现了另一种远程灭火设备——唧筒。北宋《武经总要》记载了这种设备
2023-01-17 16:21:00
乾清宫失火时,明武宗在干啥?
乾清宫是紫禁城中最重要,也是最宏伟的宫殿之一,是明朝皇帝居住、办公的地方。然而由于乾清宫是木质结构建筑,又缺乏防护措施,所以历史上多次被焚毁。然而,在明朝中期,乾清宫又一次被大火
2023-08-28 15:59:00
故宫70多口井,为何没人敢喝里面的水?知道原因你也不会喝
...最丰富、展示内容最为全面的一座皇家博物院。它坐落在紫禁城内北部偏北位置。在故宫的布局中,除了以三大殿为中心外,城外还有一条52米宽的护城河。在紫禁城里,有九千多间大大小小的房
2025-04-19 23:52:00
...要是说到摆放水缸最多的地方,那就非“天下第一家”的紫禁城莫属了,在讲究等级庄严的皇宫大内,从前朝到后宫布置这么多的水缸,宫里难道也是为了调理风水才这么做的吗?在古代建筑中随处
2023-09-04 15:26:00
一场大火,将150万公斤白银烧成1公里“银路”,清朝1年收入
若问清朝最富的地方在哪?不是江南,也不是紫禁城,而是广州十三行。那它富到什么程度呢?自康熙朝开始,在此后近一百多年中,广州十三行向清朝政府缴纳的关税,竟占到全国税收的40%。其实
2024-02-24 08:09:00
古代的火灾究竟有多可怕?曾经把太和殿烧了个精光
...命令手下在皇宫内摆放了很多的“太平缸”,鼎盛时期的紫禁城一共有太平缸308口,其中铜质鎏金样式的最大,直径达到了1.6米,高1.2米,重达3千多公斤,能装水2千升,而这样子的
2023-02-02 18:54:00
...月十五日深夜,寒风凛冽,夜深人静。突然,雄伟肃穆的紫禁城太和殿前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太和门、贞度门和昭德门都烧成灰烬,这就是清代有名的贞度门失火案。贞度门
2023-11-03 14:44:00
神奇“灭火毯”揭秘:它如何能扑灭大火?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火灾是一种令人恐惧的威胁。无论是家庭火灾还是工业爆炸,烈焰的蔓延使我们感到无助和脆弱。现在有一种神奇的装备正逐渐改变我们对火灾的看法,它被誉为“灭火毯”,被形
2023-12-07 11:4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豫味儿月饼!快来品品
中秋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文物是历史馈赠的璀璨瑰宝当中秋月饼遇上河南文物每一款都是时光与美味的交融每一口都饱含中原大地的深厚底蕴这个中秋让我们来一场月饼与文物的浪漫邂逅吧 这
2025-10-06 08:19:00
万家共盛世,灯火话团圆,今天中秋节,最圆的月亮是家国同庆,最美的团圆是国泰民安。
2025-10-06 13:10:00
开栏语白山松水,藏百年风骨;林海雪原,记千秋英魂。当科技的光影唤醒尘封的记忆,那些镌刻在吉林史册上的名字便有了鲜活模样
2025-10-06 20:48:00
巾帼卫山河 丹青诉忠魂————《八女投江》佳作赏析
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脊梁,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八女投江”就是其中之一。1938年10月
2025-10-06 22:54:00
《老单走福州》第二季第九集《船政英雄》:跟着老单游船政,探访近现代工业文明梦开始的地方。
2025-10-05 11:08:00
铭记历史的水墨历史肖像——《九一八》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05 11:17:00
国庆期间,蒙城博物馆推出皖北精品拓片展
大皖新闻讯 国庆假期,蒙城县博物馆推出“碑石墨韵 拓古传今”皖北地区精品拓片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感受石刻艺术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5-10-05 18:34:00
10月4日,“河北五超”第八轮沧州对阵保定,球场内观众全体合唱《歌唱祖国》。(摄制:王宏飞、吕熠、王青峰)
2025-10-05 21:26:00
“镖不喊沧”的江湖铁律曾响彻武林:凡镖车行经沧州地界,必放下镖旗、悄然而过,以示对沧州武林的敬重。江湖远去,武侠精神传承至今
2025-10-05 07:02:00
“河北五超”第八轮辛集赛区,“辛”鹿战“秦”龙,精彩对决,即将上演!
2025-10-04 18:28:00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的第一缕晨曦中冉冉升起,当华夏文明在五千年长河静静流淌,当东方民族守望躬耕于乡土家园。一则古老预言
2025-10-04 23:29:00
国庆假日,杏花岭区精心打造了红色游、古建游、府城游3条线路,串联起15处具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从承载革命岁月的国民师范旧址
2025-10-03 08:36:00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走进抗战名将甄凤山:“双枪李向阳”的壮志豪情
(视频脚本:张玉超、闫馨雨、赵少甫 视频拍摄:刘天宇 王宏飞 视频剪辑:刘昀 出镜:张晓晴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2025年7月1日
2025-10-03 08:40:00
古代中秋福利居然是发肉?还有这些“古法”习俗玩趣中秋
大河网讯 天上月圆,人间梦长,又是一年中秋将至。现代,一些企业的中秋福利有月饼、水果等,你知道吗,古人过节的福利竟然直接发肉
2025-10-02 10:42:00
“今月曾经照古人”明代晋藩墓志拓片展,10月1日在山西考古博物馆开展。25套墓志拓片与30余套文物,再现明代晋藩宗室的荣耀与日常
2025-10-02 17: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