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前言
魏延是蜀汉中地位和能力仅次于“五虎上将”的杰出人物,他在蜀汉的历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刘备亲自提拔的重臣,魏延堪称刘备的嫡系将领,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远非一般降将可比。
正因为他的能力出众,魏延也有着自己的傲气。这份傲气使得他在诸葛亮去世后公然违背军令,最终导致了他的三族被灭。
一、违背军令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并不被视为正面角色。书中提到魏延有“反骨”,从他的面相就能看出他将来会背叛蜀国。事实上,魏延虽然有一些缺点,但他绝不会背叛。即使他与诸葛亮不和,但还有刘备在,刘备对他有知遇之恩。
刘备去世后,魏延在蜀汉失去了最强大的依靠,他与诸葛亮的关系也并不融洽。最终,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公然违反军令,最终遭到杀害。事实上,早在诸葛亮病重时,他就已经预见到了这一结局,并提前安排好了后事。
魏延留给人们的那句话令人颇感困惑: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简单来说,就是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你们就自行离开吧,不必再顾及他。实际上,这句话也表明诸葛亮早已预见到,只要自己一旦离世,就无人能够制约魏延。
毫无疑问,魏延的实力确实很强,否则他也不会有胆量违背诸葛亮的命令。在蜀汉阵营中,魏延的官职仅次于诸葛亮,他不仅担任前将军,还封为南郑侯,而他的对手杨仪不过是丞相府的长史。
杨仪虽然是诸葛亮的幕僚,实际上在丞相府中并没有担任重要的官职,在朝堂上更是默默无闻。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他却能够指挥蜀军,一个没有正式官职的人,竟然能够胜过朝廷亲封的大将军。
还记得之前提到魏延本身性格十分傲气,即使他不是那种傲慢的人,这种情况也会让他心生不满。大军不在他自己掌握之中已经让他不快,更何况现在还在杨仪手里。
魏延的自傲并非毫无根据,他的才干卓越,尤其是在五虎上将相继去世后,蜀汉境内再无敌手。即便是诸葛亮器重的姜维,也坦言自己难以与魏延相比。
诸葛亮逝世后,魏延作为汉中太守,掌握着整个蜀汉最精锐的部队。尽管他手下仅有三万人左右,但这支部队的实力却最为强劲。作为一方大将,魏延在其麾下也具备着将领的能力。
首先要提的是魏昌,他是魏延的长子。在北伐期间,魏昌一直陪伴在魏延身边。尽管他相比于父亲能力稍逊,但虎父无犬子,魏昌的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其次提到的是马超的堂弟马岱,即那个杀害了魏延的马岱。马超在临终前最担心的就是他的弟弟,因此将他托付给了刘备。刘备随后将马岱安排在自己所重视的大将魏延的麾下。
此时,魏延的部下几乎没有什么能够与之匹敌的将领,他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自信。正如前文所提,整个蜀汉中只有姜维和王平两人可以与他一较高下。当然,这仅仅是过招的水平,至于最终的胜负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因此,魏延根本没有把马岱放在眼里,却没想到最终竟然丧命在他的手中。真正令魏延恼火的,其实是诸葛亮在去世前将兵权交给了杨仪。且不说杨仪的地位不如魏廷,关键在于两人之间关系并不融洽。
二、不和已久
魏延是一个典型的武将,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因此他与诸葛亮和杨仪这两位文臣的关系都很紧张。由于他没有政治头脑,很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冒犯了他人。
当然,他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源头非常简单——就是子午谷奇谋。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开始了北伐之路。而魏延对此不仅没有反对,还表示了支持。
早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便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并希望诸葛亮能够采纳他的建议。然而,诸葛亮最终毫无意外地拒绝了这一提议。
众所周知,诸葛亮一向谨慎,凡事都习惯深思熟虑,常常是走一步看三步。然而,在子午谷奇谋中,存在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他并未采纳这一计策。
诸葛亮一生进行了五次北伐,每次他都会带上魏延,而魏延每次都会重提自己关于子午谷的奇谋,结果总是被诸葛亮拒绝。
诸葛亮的谨慎众所周知,但在魏延眼中,这却表现为胆怯,导致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尽管如此,魏延比起诸葛亮,更厌恶另一个人。魏延认为,诸葛亮不过是个固执己见的上司,而杨仪则是个令人厌恶的同僚。
实际上,《三国志》中对杨仪的描绘颇为贴切——他性格狭窄,行事急躁且缺乏宽容。杨仪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让蒋琬陷入尴尬。杨仪是有能力的,但若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情商极低。杨仪与魏延同属一类人,二者都不懂得说话之道,缺乏情商。
可以设想,两人相遇后将会发生何种情景。作为蜀汉后期诸葛亮的得力助手,一文一武的两人都受到了重用。然而,实际上,他们早已互相看不顺眼,这也为魏延日后违抗军令埋下了隐患。
三、让人不解
诸葛亮重用杨仪和魏延,却未能化解二人之间的矛盾,这可谓是他的一大失策。即使孙权都能看出两人性格不合难以共事,诸葛亮怎会察觉不到?然而,尽管他明知这一点,却始终未采取调解措施,反而任由他们的冲突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孙权的眼光确实令人佩服,他早在诸葛亮还健在时就曾指出费祎和诸葛亮的关系。他曾说,这两人幸亏诸葛亮还在,否则他们必将成为蜀汉的祸患。不久之后,诸葛亮刚刚去世,这两人就迫不及待地表现出其潜在的威胁。
还记得前文提到,诸葛亮在去世前曾与一些重臣召开过一次会议。令人深思的是,这次会议中并没有魏延的身影,他被排除在外。再加上诸葛亮之后的一番话,不禁让人联想到,或许诸葛亮早已预见到自己去世后,魏延必定会制造麻烦。
魏延被马岱杀害后,杨仪为发泄愤怒而诛灭了魏延的三族。正如孙权所言,“心胸狭隘,难成大事”。尽管魏延因违抗军令而被处死,但即使他有千般过错,也从未心生背叛蜀汉之意。
如果他想背叛蜀汉,早已拥有诸多机会,无论是向司马懿投降,还是直接攻向刘禅,都完全可行。魏延可以牺牲,但“叛国”的罪名不应由魏延承担。
结语
魏延被杀不久后,杨仪便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懑,竟然公开言辞激烈地表示:如果我带领大军投降曹魏,今天的结局或许会有所不同。最终,他在囚禁中自杀身亡,从此蜀汉能堪重用的人变得屈指可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14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