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江西手机报讯1200多年前,部分中原人避乱南迁,溯赣江而上,来到赣南。江西赣县因地理位置优越,土壤肥沃,成为接纳南迁中原人的重要一站,在外为客,落赣为家。客家人在举族迁徙、安身立命、砥砺前行的历程中,形成爱国爱家、耕读传家、崇文尚武、敬祖睦宗、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千百年来璀璨夺目,自成一派。
11月27日,“传文化薪火奏时代强音”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采访团走进位于赣县的江西客家博物院,讲述一段客家文化发展的故事。于2010年设立的江西客家博物院,是江西省首家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院,也是一座客家人寻根问祖的“精神家园”,被称为客家文化“大观园”。目前,客家博物院正逐步建设以客家民俗为核心的基本陈列馆及四个辅助系列馆,准备打造成赣南客家源流展示、宗祠文化展示、民俗文化展演、节庆娱乐文化展演、文化旅游观光等十大基地。
走进客家博物院,沿着广场向右,五根石雕艺术柱组成的南迁柱矗立眼前。从“衣冠南渡”到“筚路蓝缕”,从“留住根脉”到“裔播四海”,石柱以浮雕、沉雕、浅雕等方式记述了客家人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南迁历程,也解答了“客从哪里来?”“客往何处去?”“你们看照壁上的这个‘福’字,它由蝙蝠、鹿、仙鹤三种动物组成。蝙者,福也;鹿者,禄也;鹤者,寿也。福、禄、寿‘三星’高照是为‘福’,而‘田’乃万福之源,有田才有福。”在客家宗祠前庭,讲解员刘江艺向游客介绍客家人千年来对“福”的理解和追求。“茯苓切片三分白,朱砂碾粉一片鲜红,五爪佛手颠倒挂,小小葫芦巧玲珑……”在客家博物院的客家博物馆,一段赣县国家非遗“东河戏”经典剧目《牡丹对药》精彩开演,悠扬婉转的唱腔赢得现场游客热烈掌声。东河戏发源于赣县白鹭村,起源于明嘉靖年间的高腔“坐堂班”,因其形成赣州东面贡水流域,故称东河戏。表演语言以“赣州官话”为基础,穿插“客家方言”,朴实生动又富有民间生活气息。“日头落岭就过了河,细声细气安置哥,今晡日子有几久,约个日子到山坐……”一曲淳民谣,几度客家情。刘江艺现场即兴唱起一段客家山歌,嘹亮的歌声让游客很是入迷。寻根问祖、品阅非遗、聆听民谣……内容丰富的客家文化吸引大批游客到客家博物院游玩,赣县该如何利用这一资源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今年5月,一场“客家有囍·爱在虔诚”赣州市高层次人才集体婚礼在赣县客家博物院举办,23对新人倡导“婚事新办、喜事简办”,以客家习俗传承中式浪漫。如今,红毯满院,囍字入墙,客家博物院的宗祠中庭依然保留着当时婚嫁的喜庆氛围。据刘江艺介绍,客家人骨子里的勤劳节俭,与新时代倡导的“婚事简办”价值观不谋而合。“客家博物院会对那些零彩礼新人免费开放,让他们在这里以客家习俗举办中式婚礼。”
江西客家博物院原副院长彭晓东表示,下一步,赣县将打造一个“客家摇篮”江西客家族谱文化陈列馆,让世界客家人感受客家族谱的文化盛宴。目前,赣县将客家博物院打造成为国家4A景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开展科学研究,建设与青少年相匹配的基本陈列《江西客家之光》和赣州市非遗文化展等,挖掘馆藏文物,利用研究成果与各高校、中小学、博物馆等开展巡展活动,真正让客家馆藏文物活起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28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