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昆明日报
城市经济观潮系列之一
走“赶街”克!
本版漫画/范敏
开栏语
新经济春潮奔来眼底,城市活力澎湃争春。城市是经济活动的富集地,更是经济活力的策源地。大量经济创新行为在基层的首创性,极大地丰富着经济发展的时代价值。细胞活,生命强。从本期起,本报《城市空间》开设《城市经济观潮》栏目,对昆明城市经济微观局面的鲜活现象进行观察。
在云南,“赶集”被称作“赶街(gai)”,大大小小的街子,各有各的时间,每到赶街的日子,在某些固定的场所或街道就会汇聚起一个贸易市场,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什么东西都有。东边的关街、西郊的马街、北边的龙头街和南面的小板桥街,算是昆明人耳熟能详的街子了。
这些街子“赶街”时间都不一样,小板桥的街子是在每周天开放。论资格,这里的集市有300年的悠久历史;论规模,它是“滇中最大的农贸集市”之一。2003年以后,小板桥市场逐渐扩大到羊甫、小板桥、鸣泉3个社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市场进行了细分,划块经营:有羊汤锅一条街、土杂农产品一条街、花鸟一条街、五金一条街……在服装售卖区,上至老式胶鞋,下至最新潮的时尚单品,应有尽有,物美价廉;在百货区,有一元一样的汤勺、指甲刀,也有锄头、铁镐等务农套装。当然,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锅边洋芋、羊汤锅,各种小吃让人食指大动,全部逛一圈需要三四个小时。
2023年的第一天,一大早,小板桥的集市上开始变得热闹起来,集市上摊点有序地一字排开。置身其间,但见生熟肉制品、时蔬干货、服装鞋帽、农机农具等货物一应俱全。每逢周天的赶街日,十里八乡的人们早早就备齐了要售卖的货品,从凌晨四五点出发,到集市上各区域支摊、摆放货物,等待着消费者前来购买。
菜农陈治不过三十出头,他开着辆农用三轮车,车斗里装满新鲜蚕豆。“新摘的本地蚕豆,八块一斤!”他把编织袋摆在地上,形成一个摊位,随后一股脑地把蚕豆倒在摊位上,水珠在蚕豆上滚来滚去,折射出斑斓的光。新鲜的蔬菜是街子上最受欢迎的,不一会,一车斗的蚕豆就卖掉了大半。
“豆是自家地里种的,连夜摘了趁着街天来卖。”陈治是住在周边的农民,打小就看着父母到处摆摊。他笑着说,自己在家种了不少菜,量多的就拿来卖。有时候是苦菜,有时候是花菜,一车斗的蔬菜基本到中午就能卖完,一天收入也有四五百元。
集市上,像陈治一样,在家门口卖农产品的村民可不少。自种自养的绿色食品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既丰富消费者的“菜篮子”,也增加村民们的“钱袋子”。
除了卖,买也是村民“赶街”的大事。家离得远的,有时一次就能买齐一家一周所需的物品;离得近的,也要来赶个热闹。就算什么物品都不买,也要在集市上吃饱喝足了再回去。放眼望去,几乎人人都背着背篓、提着口袋,来了个满载而归。
在“手艺人”宋广平的摊位前,竹编的背篼、簸箕、撮箕、笤帚在地上摆放成一排,旁边的桌上则摆放着大大小小不同型号的甑子,“这个是甑子,蒸饭用的;这个是簸箕,晾东西的。”这个在小板桥摆了大半辈子摊的人一边忙着和年轻的姑娘小伙解释竹编物件的用处,一边和讨价还价的大妈斗智斗勇,“现在好多城里娃娃也爱凑热闹来‘赶街’,这些东西他们好多没见过。”
在小板桥的集市上,你不得不感叹乡村集市作为农村农副产品集散流通地,为村民提供买和卖的便利平台。随着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的乡村集市没有因现代热衷于网购这种快捷的购物方式而变得冷清。
在扮演着延续传统集市经济和乡土特色文化的角色中,乡村集市正发挥着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近年来,多地以乡村集市为主建设的“文化集市”“乡愁集市”等特色集镇也让农村文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带动乡村特色旅游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小集市凝聚着大力量。在“乡愁集市”上,农民观念正发生着转变,市场渠道逐渐得到拓宽,农产品价值逐步提升,这些变化,正为乡村振兴孕育动力、积聚力量。 记者李梦瑶报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6 06: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