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我喜欢北京分明的四季、从事着得心应手的工作,她也成为了适合我的城市。10多年来,我看着北京在各方面迅速地发展,有些变了,有些也没变。
今年春节,陈世龙用柬埔寨语写的春联:兔年快乐!
“冬夜喜见瑞雪飘,信步雪中夜未央;六角玉尘洒满地,归来不觉发如霜。”这是在京工作的柬埔寨籍媒体人陈世龙第一次看到下雪时创作的诗——《冬夜踏雪》。“那是15年前的2008年,我来到北京,第一次看见了仅在电视里看过的雪,大半夜约上舍友一起出门拍照,虽然寒冷,但很激动。当时还没有智能手机,我用相机拍完冲洗出来,回柬埔寨探亲时和家人一起分享。”
陈世龙目前就职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台),负责柬埔寨语频道内容类相关工作。“我们的合同是一年一签,我已经续签14次了。从25岁来到北京,可以说,这里是我的青春、黄金年华。我喜欢这里分明的四季、从事着得心应手的工作,我适应了北京,她也成为了适合我的城市。”
作为第三代在柬华人,陈世龙觉得真实看到接触到的中国,和祖辈描述的并不相同。“2005年我有机会第一次到中国广州,那里也是我的祖籍地,满眼高楼大厦,已经是国际化都市的感觉了。”陈世龙形容此次短暂的中国行,让他颠覆了此前关于中国“相对保守、落后”的想象。此后,他也萌生了到中国工作的想法。
机缘之下,陈世龙面试成功,2008年来到北京从事媒体工作。“作为一名华裔,能亲自来北京并参与奥运报道,兴奋之情难以言表!”陈世龙形容初见北京时,一下飞机便是“满眼的欢迎标语”,立马感受到首都人民的热情好客。“这10多年来,我看着北京在各方面迅速地发展,有些变了,有些也没变。”
在陈世龙看来,张开双臂拥抱世界是北京未曾改变的“初心”,外国人在这里生活很自由。同时,他也觉得北京一直在变得更好,环境更宜居、交通更便捷、城市更包容。陈世龙举例说,多年前曾邀请父母来北京旅游,当时打车要“拼人品”,有时还得“人找车”。“现在已经是‘车找人’了,空气的改善、地铁的通达、电子支付等更不在话下。”
此外,他表示北京对外国人的服务也越来越周到了,“之前我们办证件只能去雍和宫附近的出入境管理局,现在好多区都新设立了出入境服务厅,我在石景山就能办,方便多了!”
作为华人,他也用自身力量,向柬埔寨人民传播中国的变化和发展。陈世龙经常外拍一些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北京地标景点、人民生活状态的视频,并发布到社交媒体上,收获许多点赞和良好反馈。“我喜欢找一些非商业化的胡同,感受老北京人的生活,也有助于我学习理解北京文化。”陈世龙介绍,柬埔寨人过去也是很多家生活在一个大院子里,因此视频能引起很多柬埔寨人的共鸣。
去年,陈世龙参加了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的“我与北京iBeijing”摄影大赛,他拍摄的首钢大桥获得了三等奖。他说自己参加这个比赛很多次了,就是想用照片记录北京的变化。“首钢以前是个重工业区,到处是大烟囱,现在发展成冬奥场所;以前是垃圾场的园博园,如今转身成为博览会会址……通过这些惊喜的对比,我看到北京在慢慢创新、不停更新。”
工作中,他也能感受到中国发展的脉搏。“过去我们的节目多是介绍中国的经济增长、民生改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上升和影响力增强,现在更注重中国的国际贡献和对外合作。”陈世龙说,柬埔寨就是“一带一路”倡议实实在在的受益者。“柬埔寨第一条高速公路——金港高速就是中柬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今年举办在即的东南亚运动会主要场馆——柬埔寨国家体育场,也是中国援建的。过去有‘巴铁’,现在有‘柬钢’了!”
通过节目,经常有柬埔寨观众反馈“有机会想到北京、中国看看……”陈世龙感慨,“他们想来,就证明我成功了!”
这几天,柬埔寨首相洪森到访北京,他是中国的老朋友了。陈世龙也分享了一首应景的诗:三年之前君“逆行”,患难与共见真情;春暖花开访旧友,续写柬中“铁杆”情。
“在北京,我收获了满满的友情,早已把这里当成了家,我爱北京这座古老又崭新的城市!”陈世龙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2 23: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