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李东阳,这位在明朝官场上屹立不倒的长青树,历经四朝风云。他在弘治八年进入内阁,直至正德七年退休,长达17年的阁臣生涯见证了他的辉煌。
然而,在正德年间,他曾因屈服于权阉刘瑾的淫威而心生惶恐。他担忧死后谥号会受到玷污,毕竟在明朝的谥号制度中,文臣的谥号能被追封为“文正”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正德十一年八月十七,李东阳的生命已经岌岌可危。朝廷派遣杨一清前来探望。杨一清一眼看出李东阳内心的挣扎,出于对这位老臣的同情,他透露了一个消息:“自明朝建国以来,还未曾有过文臣被谥为‘文正’的先例。我恳请朝廷能以‘文正’之谥来追封您。”
闻听此言,病入膏肓的李东阳瞬间振奋起来,他挣扎着起身,向杨一清叩首致谢。得知自己将获得“文正”的谥号,李东阳终于可以安心辞世了。
01
谥号“文正”是评价文臣历史地位的金标准,能获得这一谥号的人寥寥无几。李东阳,作为大明王朝官场上的长青树,历经四朝,自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入阁至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退休,担任阁臣长达17年。
在正德年间,李东阳曾屈从于权阉刘瑾的淫威,因此在他退休后,内心一直惶恐不安,担心死后谥号受到影响。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八月十七,李东阳已病入膏肓。朝廷委托杨一清前去探望。杨一清看出李东阳内心的煎熬,于心不忍,于是透露:“自建国以来,还未有文臣被谥为‘文正’,我恳请朝廷能以‘文正’之谥来追封您。”
得知自己将获得“文正”的谥号,李东阳激动不已。他挣扎着起身,向杨一清叩首致谢。能够获知自己的谥号为“文正”,李东阳终于可以安心辞世了。
在北宋之后,确实有一些文臣获得了“文贞”谥号,其中包括明朝的杨士奇和徐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文贞”与“文正”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意义和价值却大相径庭。尽管“文贞”在谥号中也有很高的地位,但与“文正”相比,其含金量显然要逊色不少。因此,尽管杨士奇和徐阶获得了“文贞”谥号,但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却无法与获得“文正”谥号的文臣相提并论。
02
在历史上,臣子获得谥号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然而,那时的谥号控制非常严格,只有国君才有资格获得谥号,普通臣子是无法获得的。秦朝时期,谥号被废除,这一状况直到西汉才得以恢复。不过,西汉时期对于谥号的授予门槛极高,只有异姓王和列侯才有资格获得。
到了东汉时期,获得谥号的人群开始扩大,但很多获得谥号的人是那些祸国殃民的太监和没有能力的外戚,这导致谥号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直到唐朝,谥法得以规范化,获谥资格、定谥程序以及赐谥标准等方面都得到了明确规定。在唐代,“文正”这一谥号被授予了四位大臣,他们分别是魏征、陆象先、宋璟和张说。这四个人无一例外都曾担任过宰相,可见想要获得“文正”谥号,担任宰相是一个必备的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张说的谥号存在争议。虽然他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且在文坛上享有崇高地位,但他脾气暴躁,并有一些贪财好色的行为。这些行为使得他的谥号“文正”备受争议。
综上所述,谥号作为对臣子历史地位的肯定和表彰,其授予标准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有所变化。从周朝到唐朝,谥号的授予从国君的专属逐渐放宽,但同时对于谥号的标准和要求也更加严格。在唐代,“文正”这一谥号的授予不仅需要担任宰相的高官职位,还需要在道德、才能和贡献等方面达到极高的标准。
张说在去世后被赐予“文正”谥号,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由于他在性格和行为上存在一些瑕疵,这使得他的谥号备受质疑。为了平息争议,唐玄宗皇帝亲自出面,以强有力的手段压制了不同的声音,最终确定了张说的谥号为“文正”。这一事件表明,谥号的授予不仅是对逝者的肯定,也是对历史地位和贡献的认可。尽管争议颇多,但唐玄宗的决策最终还是维护了谥号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02
在宋代,作为文治的巅峰朝代,获得“文正”谥号的大臣数量相对较多,总共有9人。这9人分别是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
其中,李昉的“文正”谥号主要得益于他的资历和寿命。他出生于后唐时期,历经后晋、后汉、后周,直到北宋时期才担任宰相长达10年。作为五代十国的活化石,他在致仕之后仍受尊重,每次朝会宴饮,他仍位列宰相班次之中。最终,他在72岁时因陪同宋太宗祭祀时不慎摔倒而逝世。考虑到他的年迈和贡献,他被赐予“文正”谥号,这也体现了宋代对老臣的尊重。
范仲淹的“文正”谥号则是毫无争议的。他的品德、才华和贡献都使他成为谥号为“文正”的不二人选。如果他的谥号不是“文正”,那么这个谥号的存在意义可能会受到质疑。
总体来说,宋代对于“文正”谥号的授予相当严格,只有那些在文治上有重大贡献的大臣才能获得这一荣誉。这也体现了宋代对文化、教育和道德的重视,以及对文臣的尊重和嘉奖。
至于司马光,他的成就和影响可以说是铺就了一条前行的道路,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然而,也正因为他的巨大影响力,使得后来者很难再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挑战他的观点和立场。因此,可以说司马光走完了自己的道路,却也为后来的学者和思想家设置了某种局限,使得他们难以逾越或颠覆他的思想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王曾这位传奇宰相。他在执政期间与皇帝和太后都曾有过不和,甚至可以说把他们都得罪得很彻底。但令人惊叹的是,他死后仍被授予了“文正”的谥号。这一谥号通常是对大臣品德、才能和贡献的极高评价,因此,王曾能获得这一谥号实在是出人意料。这表明他在某些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得到了足够的认可。这一事实展示了谥号授予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揭示了历史评判的多维度和多样性。
在元代,有6人获得了“文正”谥号,他们分别是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和贾居贞。虽然元代社会治理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获得“文正”谥号的大臣们依然在各自的领域有着杰出的表现。耶律楚材作为元代重臣,他的政治智慧和贡献在当时备受认可。其他如吴澄、刘秉忠、许衡、廉希宪和贾居贞等人,也在各自的领域有着卓越的表现,他们的品德和才能都达到了“文正”谥号的标准。虽然元代社会治理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获得“文正”谥号的大臣们依然展现了他们的才华和价值。
03
在明代,对于“文正”谥号的赐予标准非常高。有明一代,真正获得“文正”谥号的只有两人,即李东阳和谢迁。这两位都是弘治中兴时期的内阁宰辅,被誉为“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然而,另一位内阁重臣刘健虽然忠于职守,却未获得“文正”谥号,而是次一级的“文靖”。这是因为刘健逝世时正值大礼议之争后的君臣对立矛盾突出的时期。另外,方孝孺和倪元璐虽然也有资格获得“文正”谥号,但情况比较特殊,他们都是在南明弘光时期被追谥为“文正”。
到了清代,谥号“文正”的有8人。其中,汤斌以清正廉明著称,被誉为“理学名臣”,但实际上在政绩成就上并不算高。刘统勋、朱珪、李鸿藻等人则是有足够的资格获得“文正”谥号。曾国藩则无需多言,他的功绩和才能都足以让他获得“文正”谥号。总体来看,清代谥号“文正”的大臣中有部分名不副实,含金量并不算高,相比之下,明代和清代的“文正”谥号含金量更高一些。
关于曹振镛的“文正”谥号,实际上是名不副实、德不配位。作为历仕三朝而不倒的重臣,他曾公开宣扬做官的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这种行为只是迎合皇帝,在任上并无实际作为,可以说是高配版的清朝孙连城。
同时,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也严重不足。《清史稿·曹振镛传》只有七百字,可见其传记之简略。
至于杜受田和孙家鼐获得的“文正”谥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担任了帝师。尤其是杜受田,他的谥号是咸丰皇帝直接赐予的,未经廷议。
值得注意的是,晚清三位重要人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在死后并未获得“文正”谥号,而是分别得到了“文忠”、“文襄”、“文襄”的谥号。这是因为这三人曾经与朝廷产生过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综上所述,谥号的授予不仅仅是对逝者生前成就的肯定,也是对其历史地位和贡献的认可。而谥号的评选和授予也并非是绝对客观和公正的,它受到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品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谥号的评价和讨论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不能简单地以谥号来评价一个人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04
总体来说,这些获得“文正”谥号的人,无论是否名副其实,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存在和贡献,无疑为中国的历史增添了丰富的色彩。虽然谥号的授予标准和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这些人都以其独特的贡献和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些获得“文正”谥号的人,都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杰出人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8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