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本无亡国之兆的大唐,此时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4-20 19:15:00 来源:戏说三国

公元755年,大唐天宝十四年,此时正沉浸于温柔乡的唐玄宗李隆基,突然接到了来自帝国东北一带的噩耗:安禄山造反了。

安禄山的造反对于唐廷而言是一场地震,不单单是政坛的地震,更是心理的地震。

要知道,早在几年之前,安禄山还是那个和蔼可亲的胖子,他认杨贵妃为干娘,能歌善舞,一个人就能逗得整个后宫欢声笑语,前仰后合,如此可爱的角色,又如何会造反呢?

本无亡国之兆的大唐,此时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

然而,未等到唐玄宗思考明白这个问题,安禄山的大军就已经席卷了整个华北。

安禄山本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整个帝国东北三镇十五万精兵尽为其所掌握。

相比之下,此时的唐王朝所能掌握的卫戍部队和中央禁军仅有八万余人,且都是些常年远离战场的弱旅,面对安禄山大军的倾巢出动,几乎无力抵御。

安禄山绝不是纸上谈兵之辈,他下达命令部队半夜行军,黎明吃饭,一天至多前进六十里,没过多久他便侵入中原,就连唐朝的陪都洛阳都已经沦为敌手。

而唐王朝此时唯一能够谈得上“报复”的举动,就是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赐罪杀死。

当得知儿子安庆宗死后,安禄山狂怒不已,在陈留城下,他下令让所有投降的唐朝官民互相砍杀,以供自己泄愤。

本无亡国之兆的大唐,此时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

陈留军民面面相觑,不消片刻,这些绝大多数连鸡都没有杀过的人们便爆发了一场血腥残忍的混战,直到砍死了六七千人,血流成河才算停止。

无数人精心编织的盛唐美梦,就此只剩下了一地荒诞残破。

安史之乱的爆发,正处于唐朝最为伟大的时刻,在国际上,这时的唐朝是当之无愧的霸主,疆域与远迈西北“万国衣冠拜冕旒”,然而,仅仅一个安禄山便将这一切全部搅乱,令人大跌眼镜。

安史之乱的爆发,很多人都会简单的将问题归结于唐玄宗老迈糊涂,受了奸臣蛊惑,才最终酿造灾难。

可这一切真的这么简单吗?在这场影响整个国家的叛乱之外,又有着哪些内因?

本无亡国之兆的大唐,此时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绝对不仅仅是某位皇帝和臣子一时昏庸就能够导致的,可以说,这场灾难的爆发是唐王朝百年来社会矛盾积累的结果。

唐王朝的立国根本源自于承袭隋朝的府兵制,府兵制简单而言,是将全国土地分配给年满二十周岁的男性公民,每人一百亩土地。在当时,30亩土地就足以一家4口人衣食无忧,100亩就能够过上相当不错的好日子了,可以说是十分大方。

作为回报,百姓们有义务服兵役,每年到农闲的时候,都会自备武器,参加地方政府统一展开的军事训练活动。如果训练表现出众,还会被选入折冲府,成为“职业军人”,享受税负减免。

府兵制运行逻辑并不复杂,但是它却有效地提升了国家生产力,在这一阶段,唐朝百姓几乎人人都生活富足,热衷于参军。

本无亡国之兆的大唐,此时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

如果非要说府兵制有什么缺点的话,那么就是它无限放大了“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

在任何朝代,只要有富人有官吏,就势必会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土地,挤占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间,富人和官吏本身在社会地位上就有着优势,想要从一个平民百姓手上拿走土地,简直不要太容易。

灾年借高利贷,丰年收重税,这都是再为平常不过的做法,唐初的土地或许百分之九十属于平民,那么到了唐朝中期,恐怕留在百姓手上的土地,不足一半。

百姓没了土地,自然就没办法继续搞府兵制,就算愿意参加训练,也没有多少人买得起全套盔甲,府兵战斗力也迎来了急速下降。

本无亡国之兆的大唐,此时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

唐玄宗当然是知道土地兼并的危害的,为此,他曾经下达命令:全国范围内禁止一切土地倒卖,任何土地买卖行为都属于违法。

但这份命令只能治标不治本,唐朝末期百姓所拥有的土地已经只剩下了“十之二三”,无数人沦为流民,在盛唐气象的背后,昔日那批曾忠于国家的人民已经不复存在了。

历朝历代土地兼并,顶多也就是让百姓过得差点,起义多点,然而唐朝的府兵制下,迎来的将是国家军事、经济的全面塌方。除非进行一场彻底变革,否则根本无从扭转局势,然而改革之路何其困难,此时的唐朝在崩溃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府兵制瓦解以后,为了维持战争需要,武则天一朝,国家便已经开启募兵制,每年另外花费巨资来维持战争需要。

本无亡国之兆的大唐,此时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

唐朝制度在制定时早就明确了每一分钱的花法,哪有闲钱来额外养募兵?因此这也进而造成了国家负担日益庞大,再加上唐朝疆域辽阔,只得采取边防屯垦的方式来各自防御,节度使由此诞生。

在边关维持一支常备军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古代交通运输条件极其落后,就地募兵就地筹粮永远是最为经济节约的方法。

为了能够省钱,唐朝开始将各种权力下放,征兵权、征税权、行政权……直至节度使成为了地方上的土皇帝。

藩镇制度决定了节度使手下的那些大头兵从来不会忠于国家。对于这些拿钱办事的募兵而言,节度使就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他们管理着自己一日三餐、生杀予夺,天然的会更加愿意追随将军,而不是皇帝。

本无亡国之兆的大唐,此时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

而节度使由于有着掌兵大权,也能够自行选择筛选,留下那些愿意服从自己的士兵,慢慢的,那些心向国家的士兵会被清除,留下来的全是死心塌地效忠节度使的士兵。

直到此时,节度使俨然已经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方诸侯。

唐廷不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等到他们开始试图削藩时,早已为时已晚,这时的藩镇节度使和藩镇士兵们已经彻底融为一体,甚至出现了士兵联合拒绝削藩的情景,难以控制,稍有举动便有可能激发兵变,谁也不敢妄动。

其次,就算是真的能够削藩,其问题也不少,边防谁来保证?新来的将领是否会形成新的藩镇?这就使得削藩一直无法推行。

节度使的战斗力是有保障的,唐朝节度使最为盛行的时候,也是疆域最大的时候,在这段时间里,唐朝疆域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向西抵达阿富汗,向南抵达越南,向北则抵达东北。

可惜反面作用也在呈现,地盘越大,也就意味着节度使的实力越强。皇帝想要控制这些节度使,只能依靠其个人的道德约束,除此之外,再无他法。

本无亡国之兆的大唐,此时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

唐玄宗之所以一口气将平卢、范阳、河东,东北三家节度使同时封给了安禄山,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唐玄宗是打心眼里信任对方。

安禄山能够成为一方重臣离不开李林甫的支持,当时的李林甫为朝廷宰相,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大唐这颗树上,疯狂吸血。

随着李林甫死后,其政敌杨国忠上台,局势再一次微妙起来。

杨国忠上台后,安禄山紧张不已,认定其一定会打压报复自己,但此时的安禄山仍然没有造反之意,说来也离谱,此时安禄山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长安城做个宰相,好圆了自己“出将入相”的美名。

本无亡国之兆的大唐,此时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

从客观条件上来看,安禄山本人文化水平不高,他回到长安当宰相,只不过是挂个虚名,不可能会挑战杨国忠的地位。

然而,杨国忠却对这一举动并不买账,曾经对唐玄宗说:“禄山虽有军功,目不知书,岂可为宰相!制书若下,恐四夷轻唐。”

杨国忠一面阻止安禄山回来做官,一面又积极上书,称安禄山有谋反之心。

安禄山身处边关,论讨皇帝欢心,当然不是近在咫尺的杨国忠的对手,眼看着自己逐渐失宠,安禄山着急不已,此时此刻,对于安禄山而言,似乎造反也就变得没有那么不可接受了。

本无亡国之兆的大唐,此时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

唐玄宗当然也考虑过不想把安禄山逼急了,为了安抚安禄山,唐玄宗曾经多次派太监前去赏赐、试探安禄山。

然而,另一旁的杨国忠却铁了心只想要赶走安禄山,甚至可以说安禄山如果造反,那才正中他的下怀,因此在之后的时间里,杨国忠开始了近乎疯狂的上书,声称安禄山即将造反。

杨国忠越是嘴贱,安禄山就越是紧张害怕,为了自保,他也开始暗中“盛陈武备”,直到有一天安禄山猛然惊觉,自己的实力已经远超唐中央军,到了这个时候,他便再也没有犹豫的必要。

眼见着安禄山席卷半个国家,中央军毫无抵抗之力,唐玄宗便只好启动预备方案,那就是用藩镇来平藩镇。

本无亡国之兆的大唐,此时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

唐朝藩镇不只安禄山一家,除了东北河东、平卢、范阳三镇以外,还有西北派的安西、北庭、朔方三镇,相较于东北安禄山,朔方三镇的实力甚至可以说是更加强悍。

当然,短时间里,西北军队是无法到来的,只能调来将领。于是,唐玄宗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守洛阳,高仙芝为副元帅开始东征。

高仙芝、封常清均是名将,荣耀光环比之安禄山要耀眼不少,然而,两人所拿到的兵马,均是临时赶凑得来,这些兵马缺乏战斗经验,尽管两人拼尽全力,仍然无法抵抗安禄山的虎狼之师。

最终,封常清、高仙芝的防线一直退到了潼关才算稳住。

本无亡国之兆的大唐,此时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

封常清、高仙芝的做法无可厚非,兵弱,打不过,那就等到西北的强援赶到,再做打算。可就在这时,唐玄宗耐不住了,眼下东北节度使正在席卷全国,而西北节度使又坚守待援,谁知道他们是真的打不过,还是和安禄山相约好,要平分天下?

最终,在奸臣的诬告下,唐玄宗做出了另一个昏聩举动,那就是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封常清、高仙芝死后,唐玄宗又急忙调来了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进行平叛。

本无亡国之兆的大唐,此时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

哥舒翰选择了和封常清、高仙芝一样的做法,那就是镇守潼关,一来到当地,他便开始加固城防,挖掘壕沟。

在他的充分准备之下,安禄山几次进攻均被击退。

眼看着拿不下潼关,安禄山便使出了一个妙计:那便是将大军假意撤出潼关外的陕郡,只留下四千老弱病残驻守。

唐玄宗得知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信息以后,十分兴奋,认为这是收复陕郡的大好机会,哥舒翰极度上书请求再探再查,可此时的宰相杨国忠又站了出来,向玄宗指责哥舒翰意图不轨,最终,哥舒翰的提议均遭到了唐玄宗的驳回,被逼无奈之下,哥舒翰只得带兵出关,结果在野战中全军覆没。

唐玄宗的瞎指挥,使得唐朝中央临时募集的20万大军全体崩溃,没过多久,安史大军便越过潼关,占领长安,唐玄宗只得带着百官和为数不多的军队匆匆西逃。

当队伍来到马嵬坡时,将士们饥疲交加,愤怒的盯着昔日高高在上的宰相杨国忠,要知道如果没有他捣乱,安史之乱爆不爆发还是一个问题,没有他捣乱,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守住潼关也问题不大。

本无亡国之兆的大唐,此时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

别的贪官污吏顶多是吸吸国家的血,你杨国忠简直是想要砍掉国家的根!

此时的杨国忠在干什么呢?他正在和二十来个吐蕃使者交涉,准备从随行的食物中拿出一份给他们,哪怕是到了这个时候,杨国忠也依然在维系着美梦。

逃难队伍本来带的食物就不多,绝大多数官兵还都饿着肚子看到这一幕,有人当场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最终士兵们群情激奋,乱刀将杨国忠和其党羽杀死肢解……

安史之乱真正的平息,要等到几年以后西北军队的调回。

然而纵观整场事件,我们不难看出,这场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唐王朝的内部矛盾:地方与中央的不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才是这场动乱的根本原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0 21:45:3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揭秘安史之乱:唐玄宗如何亲手葬送了大唐盛世?
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乱?长达八年的战争,让唐王朝直接损失了3000多万的人口,从此一蹶不振。中国从此失去了对西域长达千年的控制权。那么大唐盛世为何会出现内乱?盛唐又是如何衰败的呢?唐
2024-03-16 10:44:00
“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乱呢?又是怎么被平定的呢
...世,简直就像在梦境之中。可惜好景不长,这个梦境因“安史之乱”,被彻底打破,可以说安史之乱前,大唐有多么繁荣富强,安史之乱后,大唐就有多么残败不堪。这场被称为史上最血腥的叛乱,
2023-03-12 15:21:00
安禄山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
...下十八万大军视作衣食父母,别说是扯旗造反前,哪怕在安史之乱已覆灭多年后,安禄山的牌位,依然被归顺唐朝的安史叛军将领田承嗣供进庙宇,享受了这些老部下兵将们二十多年的祭拜,直到唐
2023-05-11 20:38:00
安禄山是真正让唐朝走向灭亡的人,但却无人这么认为
...年,安禄山造反,史思明也响应起来,这就是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再无“大唐”安禄山、史思明十一月发动叛乱,十二月便攻入洛阳城,速度何其之快!“安史之乱”长达八年,大唐
2023-04-22 16:47:00
唐朝安史之乱中诗人们的命运
...盾重重,腐朽不堪了。安禄山抓住机会起兵造反,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大唐的一场浩劫,大唐的诗人们也没有躲过这场浩劫,李白、杜甫、岑参等诗人们的结局如何?一、王昌龄王昌龄,
2023-10-10 07:40:00
安史之乱究竟有多乱,安史之乱是如何被评判的
...国腰斩,让唐帝国不能恢复往日雄风,没错,这就是——安史之乱。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安史之乱,这4个字充满了,太多的无情和冷血,充满了太多的惨烈和昏暗,安史之乱的时候,究竟有多么的
2023-02-03 10:41:00
唐军兵力远胜叛军,为什么平叛仍用了八年呢
公元755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爆发了。这场让大唐由盛转衰的大动乱一直持续到763年方告结束,昔日大唐的繁荣在战火中付之一炬,苍生饱受涂炭之苦。然而,一手发
2024-04-25 14:27:00
安史之乱:中华帝国的剧烈转身
...杀宰相杨国忠的名义,联合部将史思明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在唐玄宗的忠臣排行榜上排名数一数二,尽管安禄山已“谋逆十余年”(《旧唐书·安禄山传》),尽管早有臣子明里暗
2023-09-22 16:43:00
从盛唐到安史之乱,唐玄宗是怎样把大唐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的?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发生后,则显得无比的凄凉。很难想象得到两种落差极大的景象同样是出自同一个诗人杜甫的诗歌创作之中,同样这两种截然不同的
2022-12-27 22:10:00
安史之乱究其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基晚年却逐渐怠慢政事,还宠信错了大臣,为此后爆发的安史之乱埋下隐患。其实李隆基本有机会力挽狂澜,但最终还是只能眼睁睁看着安禄山等人引起战乱。文:我见青山多妩媚(读史专栏作者)
2023-11-17 11:0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