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这是刚引进的新品种,已经剪过枝,明年春节后就能挂果,村民们很快就能有新收入!”在麻江县宣威镇翁堡村的蓝莓大棚里,麻江县蓝莓协会会长王庆指着整齐摆放的钵栽蓝莓,向记者勾勒出产业发展的新图景。
大棚内,翠绿的枝叶间藏着饱满的花苞;大棚外,连片的蓝莓园顺着山势铺展,绿意盎然——这片孕育希望的果园,正是佛黔协作赋能麻江蓝莓产业的生动注脚。
作为麻江“一酸一甜”两大主导产业之一,蓝莓在当地已扎根20年。随着东西部协作的深入推进,产业升级的步伐也不断加快。2023年,依托2023年东西部协作资金400万元(总投资463.6万元),翁堡村建成10个高标准蓝莓大棚,占地80亩,引种法新、F6、L11等优质品种3万株,推动种植从“露天散种”向“大棚精养”转型。
“大棚蓝莓优势太明显了!比露天种植早上市两个多月,采果期能延长到两三个月,还用上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品质和收成双稳定。”王庆算了笔账,今年露天蓝莓亩产约1000斤,亩产值6000至7000元;而大棚反季蓝莓每斤能卖到40元,效益直接翻了好几番。据统计,2024年该大棚蓝莓挂果率已超30%,产量约3.6万斤,年收入达72万元;2025年全面丰产,年产量突破15万斤,年收入超300万元。
翁堡村的蜕变,是麻江蓝莓产业全域升级的缩影。目前,麻江蓝莓种植面积已达8.8万亩,覆盖7个乡镇(街道)53个村,汇聚4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家庭农场、52户种植大户及32家企业,形成了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
而这背后,离不开佛山南海区自2021年起的全链条帮扶——累计投入1.0664亿元打造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从种植端的基础设施升级,到加工端的技术赋能,再到销售端的渠道拓宽,构建起“从田间到市场”的产业闭环。如今,该产业园已实现年鲜果产量3.76万吨、产值突破7.2亿元,成为集农业种植、工业加工、乡村旅游、商贸流通于一体的粤黔协作标杆。
“东西部协作的核心,就是立足当地实际,变‘输血’为‘造血’。”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东南工作组麻江小组组长、麻江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建明的话,点出了帮扶的关键。在技术层面,佛山专门选派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教师刘健南驻点贵州蓝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不仅帮助企业优化蓝莓果干口感、研发新品,还手把手培训出一支“带不走的技术研发团队”,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智动力”。
产业“内功”练好了,更要打通“外销”通道。为推动麻江蓝莓“出黔入粤进湾”,佛黔两地携手搭建线上销售矩阵,将蓝莓及系列产品搬上832平台、淘宝网、拼多多、那家网、京东、一码贵州等平台,让“黔货”直接对接大湾区乃至全国市场。“截至目前,我们已帮助销售麻江农副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总额达4.48亿元,其中农畜牧产品就有4.29亿元。”陈建明说,“黔货出山”不仅打开了市场,更让产业红利实实在在惠及了当地群众。
展望未来,陈建明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引进蓝莓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进一步完善原料种植、生产加工、产品研发、品牌营销全产业链条,持续提升产业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从翁堡村大棚里的“希望之果”,到产业园里的“规模之效”,再到大湾区餐桌上的“甜蜜之味”,佛黔协作正让麻江蓝莓这颗“小果子”,成长为带动群众增收、激活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在黔东南的土地上续写着东西部协作的新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丽
编辑 欧阳章杰
二审 余光燕
三审 安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24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