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文/片 记者 李梦晴 通讯员 孟娟 郑若祥 王汝伊 德州报道
9月30日,宁津县第二届杂技古会盛大开幕,并且国庆期间每天都上演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文艺表演,让宁津杂技“惊险奇美新”的独特魅力得以进一步彰显。
宁津杂技是流传于德州市宁津县的传统民间杂技艺术,以“惊、险、奇、美、新”五大艺术特色而闻名。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底蕴,融合了力量与技巧、惊险与美感,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无数杂技人的传承创新,成为宁津这片土地上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杂技演员表演《龙腾虎跃—蹬人》
蚩尤戏衍生宁津杂技
近日,记者来到宁津县杂技团的训练馆时,18岁的张建国正在进行日常训练,他主攻的项目是《晃管球技》,这一项目惊险刺激,极具挑战性。只见在接近两米的高台上,五层晃动的圆管层层堆叠,摇摇欲坠。张建国就站在这极不稳定的高台之上,凭借着超凡的平衡技巧,自如地施展着抛接球技、原地旋转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即便有着周全的安全保护措施,还是让旁观者的心不由自主地悬到了嗓子眼儿。
张建国令人惊叹的表演,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高超技艺,更让人看到了宁津杂技传承至今所蕴含的深厚功底与独特魅力。宁津是中国杂技艺术的发祥地,杂技界的刘家门、齐家门、苗家门创始人均出自宁津县的野竹李村。宁津杂技起源于《史记·乐书》记载的蚩尤戏,萌生于秦汉,形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它以质朴粗犷、柔中有刚著称,“惊、险、奇、美、新”是其特点,其久远的发展历史、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演出技艺,对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杂技团演员表演《晃管球技》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宁津杂技演员们的真实写照:聚光灯下,演员手中的空竹如流星,绸吊演员似飞燕翩跹……演员们用高超的技艺和惊人的胆识,在短短几分钟内带来一场视觉的盛宴,但台上精彩瞬间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
孙晓莲是宁津县杂技团的一名老师,12岁便开启了与杂技相伴的人生。“我的老师们都是五六十岁的老艺人,我当时从基本功练起,包括压腿、弯腰、顶功等。”孙晓莲回忆道。
孙晓莲专攻的节目是“蹬板凳”,她在节目中担任底座这一关键角色,当时体重不到110斤的孙晓莲,需要蹬起叠架着的12条板凳,板凳上再站五名演员表演倒立、下腰叼花等各种高难度动作,总重量接近500斤,完整表演下来,需要22个人共同配合,整个节目时长6分钟。“我从15岁开始练这个节目,一开始蹬着梯子,梯子两边放上磨盘,以此锻炼力量。”从单纯增加重量,到延长训练时间;从最初只能坚持五分钟,逐渐增加到半小时,孙晓莲这一练就是三年,与其他演员的磨合,又花费了她一年时间,直到18岁,孙晓莲才正式登台演出。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孙晓莲的表演足迹遍布国内外。
如今,孙晓莲将自己的经验与技艺传授给下一代,在教学过程中,她既结合以前老师的教学方式,又融入新的动作和理念,与时俱进地培养杂技人才。她所教授的单手顶节目,也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不断涌现出新的亮点和活力。
招生全面考察形体心理
记者采访时,14岁的陈健豪也在刻苦练习顶花坛,他手握一个小花坛,精准地将花坛抛至头上,运用头部、肩部、颈部等部位的力量,将花坛稳稳顶起。陈健豪出身于杂技世家,父母皆是杂技演员,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他对杂技的热爱与日俱增。在陈健豪专注练习顶花坛的身影里,我们看到了宁津杂技在个体身上的传承与磨砺。
杂技演员表演《灯火下的女孩—滚灯》
早期,宁津杂技以民间团体的形式存在,艺人们凭借着对杂技的热爱和执着,走街串巷、四处演出,将这门技艺代代相传。1956年,宁津县杂技团正式成立,统一整合民间杂技团体,促进了杂技艺术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1975年,宁津杂技艺术学校成立,自此,杂技团和学校相辅相成。
“在招生方面,学校面向全国招收20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宁津县杂技团团长、杂技艺术学校校长高书新介绍,招生以面试为主,环节严格而全面,着重考察学生的形体、骨骼、柔韧度以及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杂技训练是一个漫长枯燥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高书新说。
杂技演员表演《大鱼—吊环》
进入学校后,除了文化课,学生们还将学习系统的专业课,包括基本功训练和节目发展训练。宁津杂技特别重视腰、腿、顶、跟头功的训练,艺人一般都有扎实的基本功功底。之后,学校会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划分节目发展方向,因人而异制定单独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确保学生能够得到最专业、最细致的指导。“老师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看出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像钻圈这个节目,主要考察弹跳力和翻跟头的准确性。”高书新说。
篮球道具提升蹬技难度
“杂技是个全面手。”高书新说,表演过程中,杂技往往需要融合舞蹈、武术、戏曲等多种艺术元素,使整个表演更加丰富多元、富有层次感。同时,灯光、音乐、道具、服装等各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与表演内容相得益彰。
过去的杂技节目往往侧重于技巧的极致展现,而如今,为契合大众审美、实现老少皆宜的观赏体验,杂技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与升级,宁津县将传统杂技与红色文化融合、与体育项目融合、与现代马戏融合,先后参与创作演出了大型情景剧《水浒天风》《徽韵》《长城》《大刀传奇》等,《足踏青春—球技》《半山梦影—高拐》等创新型节目,为杂技艺术带来更大的生机和活力,其中,宁津县杂技团推出的《足踏青春》便是这一创新实践的杰出代表。
宁津县杂技团创新推出节目《足踏青春》
“《足踏青春—球技》是一个集体性杂技节目,在蹬技这一传统项目上大胆创新。”高书新介绍,以往的蹬技表演多以蹬板凳、水缸、伞等物品为主,而此次节目将道具换成了篮球。从视觉效果上看,篮球的冲击力或许不如传统道具强烈,但实际上,这一改变极大地提升了表演难度。“篮球体积小、重量轻且形状为圆形,滚动性极强,还要躺在特制的椅子上完成各种动作,对演员的平衡感和控制力提出了极高要求。”高书新说。
初期,演员们在地面上从最基础的“控球”动作练起,为了达到“人球合一”的境界,演员们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蹬球专项训练,将双脚练习得如同双手般灵活,能够精准控制四个篮球的滚动和平衡。之后,演员们开始尝试在椅子上进行表演,不仅要保持身体稳定、防止篮球掉落,还要与其他演员默契配合。从节目构思到正式登台表演,整个过程历时三年,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演员们的辛勤汗水。
海外演出挑战不小
多年来,宁津杂技团频繁走出国门,其足迹遍布韩国、沙特、美国、意大利、泰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精湛技艺征服海外观众。“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与审美偏好,这给我们的海外演出带来了挑战,却也激发了创新活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高书新说。
杂技演员表演《草帽》
以沙特之行为例,杂技团赴沙特表演时,被当地要求不允许播放音乐,男女演员需分开表演。音乐在杂技表演中是调动观众情绪的重要元素,缺少了它,演出冷场的风险大增。但杂技团迅速调整策略,凭借丰富的表演经验把控节奏,同时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环节,成功调动起现场气氛,让演出依然精彩纷呈。更有趣的是,沙特观众还邀请杂技演员到家中表演,面对场地从专业舞台到家庭空间的转变,杂技团精心编排小型节目,以适应新环境,为观众带来别样的观赏体验。
传统杂技表演《顶大缸》
“面对国外的观众,我们会在尊重当地审美与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展现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书新表示,演出过程中,他们会密切关注观众反应,详细记录,以便后续表演时突出亮点。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各种表演机会接踵而至。9月30日,宁津县第二届杂技古会盛大开幕,并且国庆期间每天都上演着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文艺表演。今年11月,宁津县杂技团将前往美国演出。从田间地头到世界舞台,从技艺展示到文化输出,宁津杂技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正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10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