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地评线】长白时评:让松花砚成为吉林文化“金名片”-中国吉林网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4-08 15:18:00 来源:中国吉林网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物产,亦衍生一方独特文化。4月3日,吉林省委书记黄强赴通化调研时强调,通化拥有丰富的松花石资源,加工工艺成熟,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紧密结合文旅产业发展,持续提升松花砚的文化影响力。松花砚由产自吉林长白山地区的松花石雕制而成,依托地方物产,彰显文化个性,借文旅东风,打造吉林文化“金名片”,无疑是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山水孕育的独特瑰宝,特色鲜明的松花砚。好山滋养好林,好林涵养好水,好水孕育好石。吉林的松花石资源得天独厚,质地堪称上乘。松花石制砚历史悠久,始于明代末年,在清朝备受推崇,然而自清末后一度销声匿迹,直至1979年旧矿重现,才再度绽放光彩。其中,“松花静水”“松薄荡水”“绿静”等品种尤为名贵,而“龙眼”“凤眼”“赤柏纹”“紫袍绿带”等纹理则最为奇特。近代众多书法大家对松花砚极为赞赏,中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题词赞誉:“松花江石砚与端砚齐辉。”书法家赵朴初亦写诗赞美:“色欺洮石风漪绿,神奇松花江水寒。”文物鉴赏家傅大卤更是称颂:“洮河无此润,端溪无此坚。”日本书法家更是将其誉为“东方至宝”。2011年2月2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松花砚”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足见其独特魅力与价值。吉林“松花砚”,个性鲜明,魅力无限。

历史沉淀的文化瑰宝,底蕴厚重的松花砚。松花砚以其温润如玉、纣绿无瑕、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的特性,能使松烟浮艳、毫款增辉,深受帝王喜爱。相传早年有一举人以松花石为砚,进京赶考时,寒冬研墨竟不结冰,考官将此事奏报朝廷,康熙皇帝钦点一方并亲自检验,果然发现此砚起墨益毫,且石色宛如雪中翠松,十分喜爱,随即命内务府砚工用松花石琢砚。康熙验后,大加赞赏,赐封为“御砚”,还亲笔题写“松花石制砚所”,并御题砚铭:“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雍正对松花砚的御题是“以静为用,是以永年。”乾隆则将松花砚视为“天赐圣物”,把祖父、父亲以及自己钟爱的六方松花砚置于《西清砚谱》之首,称赞道:“松花玉,色净绿,细腻温润,可中砚材,发墨与端溪同,品在歙坑之右。”《格致镜原》一书也对松花砚赞不绝口:“松花石砚温润如玉,纣绿无瑕,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能使松烟浮艳,毫款增辉。昔人所称砚之神妙无不兼备,洵足超轶千古。”除作为御用之物,松花砚还常被当作奖品,用以奖赏重臣、激励皇子上进。据统计,清宫廷共制作二百八十余方松花砚,如今北京故宫仅存八十余方。这般厚重的文化底蕴,让“松花砚”充满神秘色彩,熠熠生辉。

文旅融合的特色名片,打造松花砚新价值。松花砚质量上乘、文化厚重,正是制作游客伴手礼的优质资源。我们应悉心保护珍贵的松花石资源,实现绿色开发、有序利用。一方面,可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中设立清朝“御砚”展台,大力宣传推广松花砚文化;另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导向,研制生产更多小巧实用的精品,让松花砚成为吉林文化的“金名片”,成为游客喜爱的“伴手礼”。凭借其良好的使用效果与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松花砚走近游客,必将受到游客的青睐,成为游客心仪的礼品。

我们满怀期盼,让松花砚成为吉林文化的闪亮“金名片”,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同时,期待更多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特色产品成为吉林文化的“金名片”,让区域特色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释放强大精神能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能量释放,是至关重要的支撑。(殷建光)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08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在吉林省文旅主题推介会上,发布了《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旅游发展规划(修编)》(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构建“一核两极,一廊多节点”的松花江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实施该规划,培
2024-06-18 14:56:00
...仲夏长白山,一场高规格的旅游发展大会,展示了新时代吉林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为社会各界搭建了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交流平台。吉林人在长白之巅,从高远处谋局落子,锚定万亿级
2024-06-17 15:04:00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东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我们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维护国防、粮食、生态、能源、产业‘五大安全’的重要使
2024-10-23 15:29:00
...日在河北省沧州市举办,共有150人(组)光荣上榜,其中吉林省共有8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每一个好人都是时代的一个道德灯塔,照亮征程;都是生活的善良天使,送来美好。看到“中国好
2023-11-13 13:40:00
...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尺。那么,如何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吉林做出了有益尝试。比如,作为吉林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2025“周周交响乐”系列演出活动汇聚国内外顶尖乐团与艺术家,
2025-05-22 10:46:00
...跻身其中,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勇夺全国第一位……“曼行吉林”爆火网络,知名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在诗情画意里感受吉林冰雪风光,在吟诵讲述中品读吉林古今变迁;全省图书馆、文
2025-02-10 10:38:00
6月14日,吉林省旅游发展大会在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召开。省委书记景俊海在会上讲话,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共同为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揭牌。景俊海强调,要深入贯彻习
2024-06-17 15:04:00
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的课堂里,光影流动。当人工智能技术重现出杨靖宇将军的形象,他手中那把磨得发亮的口琴静静闪耀。刹那间,历史与现实在光影中悄然相握,学员的泪水无声滑落。这把口琴,曾
2025-08-06 14:32:00
首届中国(吉林)真实影像大会6日在吉林省吉林市拉开帷幕。大会以“纪录世界 映像吉林”为主题,致力于推动吉林纪实影像和短视频创作的繁荣发展,完善青年人才的培养机制,加速纪录片产业化
2025-01-08 13:5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
笔墨间的垦荒征程——《南泥湾途中》佳作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11 21:17:00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
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国青有一种红,叫做中国红;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国庆期间,济南战役纪念馆设置的“我在济南英雄山和国旗合个影”打卡点
2025-10-09 11:33:00
池沙鸿绘观音展现生活气息
这是池沙鸿于2018年所绘的一组观音与善财童子题材的扇面作品,共有30幅。其中,这幅《卧莲观音童子嬉水》,在气质上和其他作品明显不同
2025-10-09 11:34:00
琅琊王氏始祖身份最显赫的学生,墓里藏着“文艺青年”的多少意难平
鲁网10月9日讯 (记者 杨成喜)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饮马瀚海、勒石燕然的强汉在这一刻出现了动荡,深幽的长安长安城里波诡云谲
2025-10-09 16:28:00
国庆中秋长假里,山西博物院开启“延时模式”,丰富的展览与精彩的活动吸引观众在博物院里过双节。8天假期,山西博物院(含山西青铜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6
2025-10-09 19: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