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家风值万金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3-20 15:2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聊城日报

■ 若水

我们村是鲁西北平原上一个不平凡的村子,村子里有一所建校百年的孟营小学,学校的存在,改变了世代以耕作为生的农民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家的命运。革命年代,我们村有文化的青年很多都加入了党组织。我的曾祖父孟景侠以学校教员的身份作掩护,为党开展工作,学校成为革命的秘密联络点。因为文化高,能力强,工作出色,1941年他被选拔为南下干部,千里跋涉挺进云贵川。

新中国成立后,我的爷爷也去了南方工作,当时我的父亲只有9岁,和奶奶、叔叔在老家生活,母子三人相依为命。爷爷工资不高,寄回来的钱少得可怜,奶奶体弱多病,经济的拮据,物质的匮乏,让父亲从小就练就了一份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性格。为了生计,父亲读到小学三年级就万般不舍地主动辍学了。作为兄长,他要把上学的机会让给弟弟。而叔叔那时顽皮、淘气,不愿上学,于是经常偷偷地逃出校园,去河里捉鱼。父亲知道后,大中午跑了四五里路把他逮回来,一直拽着他到了村里的水井旁,把他摁在井口,问他以后是否好好学习,再逃学就把他推到井里。叔叔看着父亲焦急忧虑的眼神,吓得答应了。从此,他发奋学习,考上了高中。看着瘦弱的兄长整日在田里忙碌,舍不得吃一点好的,叔叔毅然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参军去了部队,并以出色的表现不断晋升,成为当时二炮最年轻的军官。

父亲虽文化不高,但非常聪明,爱摆弄机械。那时公社里有几台拖拉机,父亲不但学会了开拖拉机,也成为公社里唯一一个会修拖拉机的人。他的钻研与努力使他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他被送进了公社办的工厂,成为一名技术非常过硬的技师,有时还被城里的工厂请去帮忙维修设备。

父亲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只要他能帮上忙的,都不遗余力,他的热情与无私,在十里八乡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1963年,冀中平原发生特大水灾,政府安置了河北馆陶县的灾民在我们蒋官屯公社的周边村庄。梁奶奶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来到了我们村。那时物资匮乏,国家安置灾民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他们的生活仍面临很多困难。在那个年代,父亲硬是把母子三人留在了家里,一住就是多半年,有好吃的自己都舍不得吃,送给他们,对他们非常照顾。梁奶奶过意不去,让他的大儿子和父亲拜了兄弟。直到现在,梁奶奶的孙子又在我弟弟的公司工作,弟弟对他们一家也很照顾。五十多年了,两家的情谊越来越深,亲如家人,这在我们当地也是一段人尽皆知的佳话。

依曾祖父的意见,让父亲再去读几年书,找个合适的正式工作。但父亲拒绝了,一方面怕影响曾祖父的声誉,另外一大家人需要照顾,这个担子,他不担谁来担!家里生活再艰难,父亲在物质上从没有张口给曾祖父要求过什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字支撑着父亲,直到今天,还是他心中不变的信念。

“爷爷那一代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为我们打下的江山,再难,没有他们难,再苦,没有他们苦!他们是无瑕之玉,是国家的人,我能骄傲地说我是他们的后人,就是我最大的财富。”父亲从没有因为曾祖父身居高位而想沾光发财,“孩子好好教育,都是能成事、创业的人,孩子不是靠继承遗产活着的人。”

而今,我们兄妹四人,都已成家立业。每当节假日,我们围坐在父亲的身边,望着他饱经沧桑与慈祥的脸,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敬意。春节假期,我们一起看央视的“家风调查”时,父亲感慨不已:“一个国家,只有不忘本,才有希望。”我问父亲:“我们的家风是什么?”父亲说:“你们不都早已知道并身体力行了吗!”我们异口同声地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善以待人,乐观处世。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叫好汉。”

家风是什么,我认为是一个家族、一个家庭几代人累积起来的为人处世的风格、风范。家风是几代人的言传身教,并深植于孩子们的心中。宣扬良好的家风,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好家风是瑰宝,应该代代传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0 17: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一部展示袁嘉谷家族家风的好读物
...嘉谷时已延续了18代,跨越近600年的光阴。袁嘉谷是我的曾祖父,我想为我的家族写一本书,介绍一下这个耕读世家。为了充实创作材料,我先后到北京、杭州、南京、昆明、石屏收集资料,
2023-01-07 07:11:00
一家四代从军  个个都是好兵
...面写有“抗美援朝纪念”6个字。这枚纪念章是季钰琀的曾祖父季显仁留下的,全家视若珍宝。抗美援朝战场上,面对敌机的狂轰滥炸,身为炮手的季显仁和战友们努力牵制敌人的火力,最终连队夺
2023-12-22 05:59:00
陈美琦:“雕版印刷”是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
...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我父亲陈义时13岁就开始跟我曾祖父和祖父学习雕版印刷,作为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他到今天已经守护了这项古老技艺七十多年,而我却是‘半路出家’。”陈
2023-07-22 18:38:00
40年尽孝带出好家风
...想吃什么,有时候臧桂芹的孙子主动从店里带饭回家,和曾祖父一起吃午饭。邻居都说她儿媳和孙子都像她,很孝顺老人。下午2时许,臧桂芹夫妇关闭了小吃店回到家,她第一件事就是到房间看公
2024-03-19 13:10:00
梁周洋与曾祖母林徽因:刻在基因里的人生交集
...凡’的家庭里。”梁周洋与古建筑合影。受访者供图梁家家风家训自成一脉。迄今为止,梁启超的精神依旧对家族有着深远的影响,历经五代仍未动摇。“他强调的价值观成为我们的教育核心。他教
2024-03-31 18:41:00
...播,被人民网宣传报道。耳濡目染,传承红色家风闵朗的曾祖父曾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曾外祖父曾参加台儿庄战役,后跟随罗炳辉部。外祖父曾服役于北京空军第六航空学校12年,荣获个人二等
2023-12-01 00:09:00
为何司马家人才辈出而诸葛人单才弱
...司马儁是颍川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再往上,司马懿曾祖父司马量是豫章太守,同样是省部级高官,这是司马懿祖辈及父辈,司马懿的祖先辈甚至能追溯到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司马错和秦末汉初项
2023-08-27 06:17:00
优秀家风助成长  融合育人树新风
...)■记者 张端 卜安冬“‘勤为创源泉,俭乃蓄流湖。’曾祖父的这句家训至今仍刻在老家的建筑上,更刻在我的心上……”在省级文明校园西安高新第二小学的公众号“我的家风故事”专栏里,
2024-04-17 05:05:00
董立双:每年的年夜饭,都有这道“凉拌野菜”
...加过长征的河北籍最高级别的红军将领。“董振堂是我的曾祖父,他率红5军团的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多次出色完成任务,被誉为红军长征的‘铁流后卫’。”董立双说,所以每年家里的年夜饭
2024-02-10 14:0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太原地区反顽斗争从这里开始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古交市南头村“抗战一面旗 红色堡垒村”红旗雕塑。张澍宏 摄 清晨,微风徐来。81岁的古交市南头村村民郝太平
2025-08-28 07:20:00
信念坚如磐 驱寇复河山——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四)“爹!您耐心的(地)等着吧!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明年就要反攻日本,那时候才是咱们团圆的时候
2025-08-28 07:48: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黔北老兵张振鑫的烽火与平凡
115地质队老宿舍区位于清镇市东北,低矮的红砖房整齐排列,院落纵横。岁月浸染下,砖色深沉。狭窄的巷道,如时光的脉络,连接着过往与当下
2025-08-28 05:00: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张龙海:我在息烽守护年轻的“七烈士”
清晨,息烽县阳朗村薄雾未散,59岁的张龙海已握着扫帚清扫147级台阶上的落叶。这里是张露萍等七烈士纪念碑。每一级台阶都分为七步
2025-08-28 05:01:00
文物出道计划 | 莽嘟嘟的贵州汉代袖珍孤品
编者按:文物很i(内向),文创帮它“开麦”!《文物出道计划》以贵州省博物馆上新的文创为引,通过文创复刻的文物细节,从“年轻化
2025-08-27 10:23:00
近日,“鲁迅故里景墙画面是否误导青少年”一事引发热议。孙姓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帖,认为景墙中鲁迅吸烟画面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2025-08-27 11:34:00
胜战·2025丨佛堂变战场!别再说福州没硬仗!162名普通警察以命护城,这段记忆,我们从未忘记。
2025-08-27 11:38:00
父辈的抗战丨微山老兵李延广身藏麦田,躲过日军小队搜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康岩 通讯员 刘冲 从微山湖畔扛着红缨枪的儿童团团长,到战火中穿梭送信的少年通信兵;从解放战争里冲锋的战士
2025-08-27 13:24:00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医知学社”三下乡队伍参观胶东革命纪念馆
近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医知学社”三下乡实践团队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烟台市的胶东革命纪念馆开展参观学习活动。通过深入了解胶东地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革命历史
2025-08-27 16:58:00
筝鸣时评丨一位守陵人,一座忠义城
大众网评论员 姚双玉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行
2025-08-27 17:25:00
隐秘战线上的无声丰碑——探访威海贝草夼地下交通站纪念馆
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 潘佳蓬 李孟霏 实习生 沈语侬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
2025-08-27 17:26:00
“中国好人”杨智忠:24年,720名烈士,56次“回家”!
大众网记者 梁小童 潍坊报道8月27日下午,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行
2025-08-27 17:35:00
台湾青年巩义行:触摸千年文脉,沉浸体验中原文化魅力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8月24日,台湾青年“品读郑州”交流活动走进巩义市,二十余位来自台湾的青年先后造访石窟寺、杜甫故里与永昭陵
2025-08-27 18:43:00
用24载光阴换56次团圆——记“中国好人”杨智忠
大众网记者 郑健 潍坊报道在山东潍坊有一位老人,用人生最宝贵的24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守望。他不是英雄,却守护着700多位英灵
2025-08-27 19: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