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广州日报
周如南
今年以来,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概念在国内成为政府、商业以及社会公益领域炙手可热的新概念,同时也成为评价一家企业好不好,具不具备高质量发展创新转型的重要指标。在传统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大家开始通过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个维度考察企业的内在价值,判断一家企业的长期价值创造能力。
但火热背后,依旧存在传统商业逻辑难以逾越的问题——在构成ESG的三大指标中,环境、公司治理都与商业价值有着或大或小的关联,但一家企业关注社会,怎么给企业带来更长远的发展?
“过去,我们一直觉得商业与社会、商业与公益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要么大力推商业,要么大力推公益,但其实,两者并非二元对立。”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周如南告诉记者,实际上,商业和社会之间一直存在着一条康庄大道,只要找到共生共促的关系,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赞、林琳
图/受访者提供
商业虽逐利,依旧有着向善的必要性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赚钱纳税,就是最大的公益”,将商业视为纯粹的独立体。那么,商业为何还要向善?ESG是一项指标,也是推动商业向善的工具,但并非问题的答案。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周如南从理论角度剖析了商业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回答这一问题。“商业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对某些物品或服务有需求,从而形成了供给方和需求方,进而产生交换和交易,从而产生市场,商人则是为了谋生而出现的职业分工,没有社会责任性。”他分析道,逐渐地,一个立体的人,在不知不觉中被简化为经济理性人,所有行为都基于利益最大化,最经典的诠释莫过于亚当·斯密提出的一个例子,“面包店的人将面包卖给饥饿的人,并非有多大的怜悯之心,而是想换取金钱而已”。
“还会有人认为,实现了合法纳税,并且提供优质产品,满足社会需求,这是最纯粹的善——这种理解已经割裂了社会与商业之间的关联性。”周如南告诉记者,卡尔·波兰尼在《大转型》一书中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嵌入”,认为经济这一人类社会的重要事物应纳入社会整体来考量,每一个个体首先应该成为社会主体,而非片面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人,商业不过是庞大的社会生活体系中的一部分,但现实中,“经济人”假设带来了市场化的繁荣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使得商业逻辑脱嵌于社会逻辑,并取而代之,成为一切事物运作的主逻辑,一切都可以用金钱标价,继而带来人性异化、物欲膨化、贫富分化等一系列问题。
而商业向善的观念,正在推动商业逻辑“返嵌”到社会逻辑中,找到彼此的融合关系,修正商业与社会的二元对立,“驯服”商业回归本质,服务于人类的基本福祉。周如南说,“这是商业向善的一个大逻辑,同时,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商业和社会利益的平衡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回应最重要的问题,通过创造社会价值来更好地实现商业价值,而商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又推动社会的发展。”
商业向善不是面子,而是里子
商业投资为何可以投向看似不赚钱的“社会事业”中,商业向善岂非舍本逐末?在周如南看来,并非如此,“现实中,很多企业将商业向善理解为营销、企业声誉、公共关系等工具性应用。但这种认知其实有很大的局限性。”他认为,即便是商业与公益,也不是二元对立的状态,“过去,我们经常谈论企业社会责任,目的是改变过去将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纯商业理念,强调生产过程中对人的关注,以及对环境和消费者的基本贡献。然而,商业向善要求企业不仅履行社会责任,还要将社会责任融入商业模式和战略,以创造更好的社会影响。企业要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例如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和产品,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这时,对企业而言其实不是责任,而是你想做,而且想做得更好的事情。”周如南举例分析道,“基于口碑和声誉而采取的单一捐赠行为,其实将公益与商业置于此消彼长的零和关系,比如说我赚了100元,捐了1元后,就只剩99元,总会觉得亏了”,但倘若以战略慈善的思维开展商业向善,则不一样,好的战略性慈善意味着捐赠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多,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股东和企业持权者负责,从而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公益慈善。
商业向善指的不仅仅是将利润分出来,反哺社会,更不仅仅是一种责任。现实中,越来越多商业机构开始探索社会创新和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的价值创造,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闭环。实际上,如今公益和商业之间的边界随着社会创新的兴起已逐渐融化,有企业创新精神的人关注到的不仅仅是商业利益,而是社会价值,并在其商业模式中涵盖社会价值。周如南表示:“简而言之,我们必须采用商业向善的思维,我们要对整个产业生态、商业模式、产业链和上下游进行分析,将商业向善作为企业的基因,使公益做得越好,企业越好,实现共赢模式。”
政策要动起来,但也不能只等着政策来
在周如南看来,此次广州日报与商道纵横联合编制的《2023粤港澳大湾区企业ESG发展报告》,并评选出大湾区ESG先锋20强,恰恰是发挥媒体平台优势,专业机构联动,以榜样的力量凝聚可持续发展合力,共同构建湾区ESG生态体系的一次生动实践。“到底如何找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共创的切入口?就在此次的先锋20强,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元的产业结构,其中不乏产业特色明显的企业结合自身服务产品特点推出系列惠民公共服务,比如移动出行的聚焦儿童交通安全意识普及,日常药用品开发旧药品回收项目,还有的联动上下游产业链一起参与推动绿色金融等。”他说,“榜样的力量,在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ESG如何从概念落到企业的一线实践中,并逐渐显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恰恰可以从这次的榜样企业中探知一二。”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商业向善还是ESG等概念,在国内都处于普及的起步阶段。周如南认为,推动商业向善发展,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时,需要政社企多方形成立体式的推动,才能有效地改变传统商业逻辑。“首先,政策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政策的影响力通常会对理念的落地和实施,甚至主流化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商业向善的推动离不开政策,同时也离不开政府官员的开放和创新精神。”他说,而政策先行和高位推进的背后,其实是文化的积累,“当一个地方追求生活服务和社会环境的高质量时,自然而然就会朝着商业向善的方向去突破。”
同时,周如南认为,一个地方能否推动商业向善,同时也和当地的产业结构以及城市精神底色相关,“如果一个地方发展的是新经济产业,行业强调跨界、开放、探索,那么这些行业特质也会融入这座城市中,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底色,所以,作为企业,我们仍需有觉醒和行动,这些是改变的基础,只有有了这些,接着再遇到好政策时,才会形成一定的社会潮流,从而演化为合理的发展路径。”在他看来,无论是广州也好,还是国内其他一线城市,都可以从以上要素,进一步推动商业与社会、商业与公益的深度结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1 0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