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2月14日电 (汪俐辰)日前,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发布报告,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不变,但将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
“评级已成为大国博弈的工具,本土评级机构必须直面外部压力和挑战。”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裁应海峰表示,本土评级机构当前之所以面临“走不出去”的困境,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土评级机构经受国际资本市场的考验相对较少、技术能力也缺乏相应的检验。
“本土评级机构国际化发展将是一个长期、持续、不断深化的话题。”应海峰表示,在短时间内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评级行业需要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相协调,把金融高质量发展切实深入到国际化发展中。
近日,“2023中国信用4.16高峰论坛暨2023大公国际年度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国新党委委员、总会计师刘学诗在论坛上谈及穆迪报告时表示,这说明评级领域的大国博弈时刻都在进程中,而这种来自外部的挑战也为国内评级机构扬帆出海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当前,在国际主流资本市场上,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长期掌控国际评级体系话语权,在全球评级行业处于垄断地位。本土评级机构如何在海外主流金融市场立足?应海峰直言,“难度较大,但可以另辟蹊径”。
应海峰提出,一是借道金砖国家之间的信用评级合作是本土评级行业国际化发展的突破口,积极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东盟国家等后发优势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市场,利用好熊猫债市场,是本土评级机构国际化发展道路的一个方向。
二是要讲好中国故事,护航中国企业“出海”,把优秀企业推向国际资本市场,用国际评级语言帮助国际投资者更加客观、更加合理地看待被低估的国有企业,提升中国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的信用水平,持续降低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融资成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4 1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