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从深山到平原 6802名牧民住进江西援建的家
八月的帕米尔高原,阳光炽烈。新疆克州阿克陶县昆仑佳苑社区的文化广场上,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们围坐在葡萄架下纳凉聊天。不远处,连片的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养殖区里牛羊成群。
谁能想到,八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戈壁滩。如今,这个由江西省对口援建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已成为1665户6802名牧民的新家园。从游牧到定居,从深山到平原,从贫困到小康,昆仑佳苑的变迁,是江西援疆工作的生动注脚。

阿依夏姆古丽·萨迪克正在缝制挂毯

各地记者品尝昆仑佳苑社区温室大棚种出的蔬菜水果
走出大山:戈壁滩上筑新居
8月14日,记者跟随“对口援疆潮涌天山”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昆仑佳苑社区。推开阿西尔·塔依尔家的房门,浓郁的奶茶香气扑面而来,阳光透过绣花窗帘,在铺着民族特色地毯的客厅里洒下斑驳的光影。
“这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是我们自己装修的。”阿西尔·塔依尔指着墙上挂着的传统刺绣作品介绍道,这里既保留了柯尔克孜族的装饰元素,又添置了现代家电。难以想象的是,八年前他们一家五口还住在偏僻的大山里,靠放牧为生,住的是低矮的土屋子,每年收入也就2万元左右,读书、就医都不方便。
像阿西尔·塔依尔这样的牧民,在昆仑佳苑还有很多。他们来自恰尔隆镇、克孜勒陶镇等5个乡镇,世代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深山。
江西援疆前指产业就业援疆组组长刘典雅告诉记者,社区规划历时两年,选址时就考虑到要离县城近,配套要全,并最终确定了“居住区+产业区”的布局。
社区内,68栋居民楼整齐排列,柏油路四通八达。更让人惊喜的是这里的配套设施,幼儿园、小学、卫生服务中心、警务站、商铺一应俱全。“连垃圾分类站都建好了。”恰尔隆镇喀依孜村党支部书记哈利帕·买买提吾如孜自豪地说。
产业赋能:家门口的致富路
搬迁只是第一步,如何让牧民稳得住、能致富?江西给出的答案是:产业赋能。
在社区东侧的温室大棚区,记者见到了正在采摘彩椒的阿瓦古丽·赛麦尔。 “以前只会放羊,现在学会种菜了。”她笑着说,一座大棚年收入就有1.5万元,她承包了4座大棚,企业还会定期收购农产品,日子越过越红火。
阿克陶县农业农村局产业办负责人张景平介绍,社区分为居住、种植、养殖、配套功能4个区域,其中种植区配套建设有2012座温室大棚,农户自主承包种植。养殖区建有2座共4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和100个40平方米暖圈,分配给未承包大棚却有养殖需求的搬迁群众使用。
走进恰尔隆镇一家手工刺绣合作社,阿依夏姆古丽·萨迪克正缝制一块挂毯。她今年36岁,每月能挣2000多元。“在家门口上班,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孩子。”她说,这里不仅保留了当地传统文化,还让许多家庭妇女实现了就业梦。
教育医疗:托起明天的希望
采访当天,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门前,记者恰好碰到江西援疆医生举行义诊活动,20多名专家为居民看病问诊。居民们说:“真是太方便了,江西省城的专家上门为我们看病,搬迁到这里后,生活太幸福了。”
阿克陶县人民医院放射科业务主任、江西援疆医生吴钦告诉记者,当地12个乡镇和1个城区服务中心都建立了自己的卫生院,医院每周会组织下乡或去学校义诊,对居民疾病进行筛查。
此外,江西援疆前方指挥部积极统筹江西独特的医疗资源,组建“江西红医生”志愿服务队,创新县级医院“1+N”组团式援建模式,建立了由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牵头负责、省直医院主要支撑、地市级医院共同参与阿克陶县人民医院的帮扶模式。自治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建立,让当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大大降低。
教育援疆同样硕果累累。当地高标准建成了南疆一流的具有江西红色文化特色的克州江西实验中学、瑞金幼儿园、井冈山幼儿园、兴国红特殊教育学校等援疆示范校,并组织开设红杜鹃江西班、开展红杜鹃微讲堂等一系列“红杜鹃”文化育人工程,累计组织12.2万余人次学生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
“过去我们在不同的山头放牧,现在在同一个社区生活。”70岁的民间艺人买买提·吐尔逊一边调试着他的库姆孜琴,一边感慨道。他的孙女在红杜鹃江西班读书,儿媳妇在社区工厂工作,全家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刘文琴、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琴红 文/图
产业援疆结硕果 江西芦笋变身戈壁“金苗苗”
小小芦笋何以扎根边疆,成为村民致富“金苗苗”?8月14日,记者跟随“对口援疆潮涌天山”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新疆阿克陶县加马铁热克乡,只见一片近3000亩的芦笋种植基地郁郁葱葱,格外引人注目。
这些产自戈壁滩的“兴国1号”芦笋,经过精心包装和冷链运输,将远销香港、上海等市场,每公斤售价可达30元。这片由江西援建的基地,是目前新疆最大的露天芦笋种植区域之一,正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玉素普艾买提·玉素因(右)接受记者采访

当地村民在芦笋种植基地作业
江西芦笋“安家”戈壁
阿克陶县位于新疆西南部,被称为江西省的“第101个县”。这里光照充足但干旱少雨,土壤盐碱化严重,传统农作物产量低、效益差。长期以来,当地农牧民主要依靠放牧和种植棉花、小麦为生,收入水平较低。2023年,江西援疆前方指挥部在调研中发现,阿克陶县的自然条件虽然不利于传统农作物生长,却非常适合芦笋种植。
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的技术支持下,专家团队对当地土壤进行了改良,并从12个芦笋品种中筛选出最适合当地种植的“兴国1号”和“井冈红”两个品种。2024年4月,120亩、200个大棚的试验示范基地建成。当年10月,江西国康农业集团旗下新疆拓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加马铁热克乡政府签约,启动了3000亩规模化种植项目。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2024年试种的120亩芦笋试验示范基地已开始采笋,平均每天采收成品笋约1000公斤,远销香港、上海等市场,亩均收入7000余元,经济效益初步显现。芦笋种植第三年进入丰产期,每亩产量1000~1500公斤,将为当地带来稳定经济收益,成为县域经济新增长点。
从“靠天吃饭”变为“技能增收”
“这个项目最让我们骄傲的,是建立了一个让企业、村集体和农户都能受益的机制。”加马铁热克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热米拉·木合塔尔说。
基地采取“地租+分红”的收益模式。根据协议,江西国康集团与当地签订了10年土地流转合同,前3年每亩地租600元,从第4年开始每年递增100元,第10年每亩地租达1300元。村集体前3年每年保底分红30万元,第4年起按利润的25%分成,为基地所在村提供了稳定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更让当地群众受益的是就业机会。基地可提供80~150个就业岗位,综合年均带动村集体及农户收益400万元及以上。预计到产品加工阶段,还可再带动约300人的稳岗就业,让群众从“靠天吃饭”转变为“技能增收”。
“我以前靠放牧为生,收入很不稳定。”喀什博依村村民玉素普艾买提·玉素因笑着说,现在他在基地工作,负责田间管理,每月能拿到3000元工资,还能学到种植技术。此外,企业还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鼓励村民在自家地里种植芦笋,并以保护价收购。
打造全国最大有机芦笋产业基地
站在基地旁,放眼望去,连片的芦笋苗在戈壁滩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第十一批江西援疆前指党委委员、副总指挥朱建军说:“我们正在规划建设一个集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的芦笋全产业链示范园区。”计划到2027年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亩,把阿克陶县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有机芦笋产业基地。
目前,阿克陶芦笋产业研究院已经挂牌成立,下一步将重点发展芦笋深加工和冷链物流。企业计划投资建设芦笋挂面、芦笋奶茶、芦笋酒等深加工生产线,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
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后,江西援疆前方指挥部进一步明确了“科技援疆、产业富民”的工作思路。“我们不仅要‘输血’,更要帮助当地建立‘造血’功能。”朱建军说,芦笋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它带动了就业,培养了人才,更新了观念,为当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文琴、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琴红 文/图
同心守护 阿克陶妇幼健康更有保障
8月11日上午,阿克陶县人民医院内响起热烈的掌声,“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与“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正式揭牌。医院领导班子成员、援疆专家、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两大中心医护人员代表齐聚现场,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两个中心正式启用,标志着阿克陶县在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守护当地群众生命健康提供了坚实保障。

阿克陶县人民医院“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挂牌成立

医护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检查
跨上新台阶 从“产房升级”到“救治成体系”
走进新落成的救治中心,科学布局的功能区清晰有序。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位于妇儿楼4楼,与搬迁至3楼的妇产科病区形成“孕前-孕期-分娩”一体化服务链条,让就诊流程更顺畅;新生儿救治中心在5楼设立了标准化重症监护室,各功能区紧密衔接,从孕期监测到紧急救治再到产后照护,一条高效运转的“生命救治链”已然形成。
两大中心的揭牌不仅是名称的简单更迭,其目的是为解决当地群众在妇幼健康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医院对原有产房和新生儿室进行了全面改造,从功能布局到设备配置均实现全方位优化,最终形成了专业化、系统化的救治中心。
“两大中心的启用,填补了我县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集中救治领域的空白。”医院负责人介绍,此前县域内高危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需辗转外地就医,给患者家庭带来诸多不便,也增加了救治风险。如今,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救治。中心启用后,将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孕产妇风险,为健康阿克陶建设注入有力支持。
赣疆同心 医疗援疆铺就健康通途
两大中心的顺利建成,离不开江西援疆力量的深度参与。作为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的定点帮扶项目,中心建设全过程都凝聚着两地的帮扶情谊。“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不仅派专家驻点指导,还通过远程会诊、床边教学等方式传授经验技术,更援助了多功能产床、重症监护仪器等关键设备。”该院妇产科业务主任万俊的话语道出了援疆帮扶的实际成效。
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江西充分发挥自身医疗资源优势,组建专业团队长期驻地帮扶。援疆专家带着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手把手带教本地医护人员,从诊疗规范制定到急救流程演练,从病例讨论到技术创新,全方位提升本地团队的救治能力。
远程会诊系统的搭建打破了时空限制,阿克陶的疑难病例可随时连线江西专家,实现“千里之外”的精准指导。这种“输血+造血”的帮扶模式,让医疗援疆成果真正扎根当地,为两大中心的长效运转提供了技术支撑。
近年来,依托江西援疆力量与现代化管理理念,阿克陶县人民医院加速向县域妇幼专科高地发展,越来越多的妇幼健康服务短板得以补齐,群众就医获得感持续提升。
“守护生命起点,筑牢健康屏障。”这是两大中心墙上的标语,也是江西援疆医疗工作的真实写照。在赣疆共同的努力下,阿克陶的健康保障体系将持续完善,为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提供更坚实的健康支撑。
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黄玉龙 文/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18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