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顶流景区闹出人命,这玩法太危险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5-24 17:16:00 来源:新周刊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

作者:张三

这两天,全网都在关注一起发生在网红景区武功山的徒步遇难事故。

武功山往常出现在大家视野中,都是大学生特种兵旅游vlog、打工人最好医美“户外、冲锋衣、登山杖”的背景板。

然而这次却是以社会新闻的形式上了热搜——一名97年的徒步爱好者,在武功山反穿线路上遭遇意外,发生失温。

顶流景区闹出人命,这玩法太危险

(图/抖音@Vista看天下)

反穿,是一个徒步领域的专业术语,指的是走不同的路线,难度通常会增加。这些线路一般不是山地景区开放给广大游客的,往往也不会禁止户外徒步穿越,具体路线都是户外爱好者自行选择和决定的。

武功山“反穿”线路一般在30公里左右,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有一定的户外徒步经验,并做好充分准备。

根据媒体报道,这名遇难者完全没有户外经验,这趟上山属于新手之旅。

这两年的徒步热潮越铺越大,经验缺乏、兴致勃勃要进山的人越来越多。惨剧再次发生,警钟又一次被敲响,进山徒步,不是简单的打卡式运动游玩,其中的风险比我们想象得要大得多。

进山之后的不确定性

大到难以想象

武功山有着比较成熟的徒步路线,一直是徒步圣地。

据《中国青年报》采访的多次成功“反穿”武功山的徒步爱好者,武功山“反穿”线路相对比较成熟,也有路牌指引,不会迷路。

但尽管如此,并不等于它是一座“人畜无害”静静等待人们来征服的山,危险依旧无处不在。在各方分析中,这次事件的一个重要触发因素便是恶劣的天气状况。

个人或松散的小团体进山,缺乏专业互助和团队保障,面对极其不确定的自然天气,风险性陡增。山上的小气候,变化莫测,天气预报几乎完全失去效力。

白天可能晴空万里,傍晚就狂风暴雨,到了晚上温度骤降十几度,并不罕见。

景区工作人员表示,遇难女孩穿着的衣物应对正常天气是可以的,碰上恶劣天气,衣服被雨水淋湿,没做好保温保暖措施,造成了意外。

有一部分网友评论认为“失温应该是常识”,然而对于没多少山野户外经验的普通爱好者来说,知道这个概念容易,却很难有多么深的实际体会。

顶流景区闹出人命,这玩法太危险

(图/抖音@花市大叔)

武功山在这个季节,晚上一般也不会降到10°以下,因而很多进山的徒步爱好者可能也未在这方面做过多的准备。

然而遇到伴随大风的下雨天气,风会快速带走身体的热量。

装备不充足,再加上自身体能消耗,即使地面温度不低也会出现失温状况。

这种失温来得较为迅速,身处其中的人甚至没有清楚意识到身体此时此刻的状况,更没办法做出正确及时的保护措施。

顶流景区闹出人命,这玩法太危险

(图/@微博)

根据科普,发现自己失温时需要避风、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小空间,脱掉湿衣服、换上御寒衣物,进食补充能量。这就需要携带充足的装备,保温毯、睡袋、水等,与此同时会带来另一个问题——负重。

装备和风险,这两个本身就不是单向的影响关系,装备过多、过少,都有安全隐患。

对于普通徒步人来说,即使不追求速度,也会考虑自身的体力和负载能力。尤其在高海拔地带、恶劣环境条件下,体力消耗加快,原本认为毫无负担的背包可能会让自己寸步难行。

在户外圈,有专门的重装徒步,需要自己携带帐篷、炊具等各种生存必需品,属于有一定徒步经验的人才能进入的领域。

顶流景区闹出人命,这玩法太危险

(图/unsplash)

五月初,四川第一峰贡嘎山,一名徒步者被发现在帐篷内遇难。根据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这是他第一次重装出行,负重42斤。发现遗体的资深驴友推测,他是因为高反引发的肺水肿而离世。

他所在的队伍中只有两人看起来有徒步经验,因为没开轨迹导航走错了线路,耗费大量体力后选择在遇难者被发现的垭口扎营。

进山徒步,注定要跟巨大的不确定性绑定。

天气上的不确定带来近地表状况的不确定,脚底下所踩着的山路的打滑程度和易通行程度、能见度、风阻都不确定。

像是武功山,恶劣天气下山顶风速可达七八级,随时可能出现大雾、大雨,能见度有时不足5米。更不用说天气变化是不是会带来山体滑坡、雪崩、道路塌陷等突发状况,是不是会导致原本的驻扎地点和行进路线发生变化。

顶流景区闹出人命,这玩法太危险

(图/unsplash)

而这些,都会指向时间上的不确定。

一方面,行程滞后体力跟不上,时间拉长拖到天黑,危险系数陡增。视野受限、方向难辨的晚上不赶路,是徒步圈较为通用的规矩。如果滞留山上过夜,又没有对应的睡觉装备,更加危险。

另一方面,万一遇到什么问题需要救援,从发出求救信号到被找到有一个时间差,从被找到到送至最近的医疗救护点又有一个时间差。

其中的不确定性,都是人力不能操控的。

紧急呼叫采访了协调救援的客栈老板,他们回忆,在19号晚上十点左右接到同行女孩的求助电话。

晚上出发到山顶要三四个小时,救援队第一时间上山施救,凌晨抵达相应位置,但那时候“人的情况已经很差了”。

能要命的信息差

徒步遇险甚至遇难的新闻,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一件。

每次评论区都会出现一种声音:啥都不知道就冲,就不能提前查查了解下情况吗?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输入“武功山徒步攻略”,能搜出来这辈子也看不完的信息。看起来似乎信息差被抹平,徒步小白可以一顿库库猛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规避掉风险。

然而,信息差不是简单堆叠多少信息量能解决的,它还包含对信息的解读和吸收,跟信息本身质量有关,也跟个体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关。

一个无需强调的共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徒步领域尤为适用。

即使看了很多让人心痛的事件、日常注意积累户外求生技巧,我们对徒步难度和危险性的感知,都是隔着一层玻璃的。在真正跋山涉水数个小时之前,没有办法深刻领悟穿一双贴合自己脚型的鞋子有多重要;

没有亲眼见识过山间天气的变幻莫测和被茂密植被淹没的人,是很难打心底里承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的。

与此同时,恰恰是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我们的视线。在很多安利、分享帖子中,花很多篇幅着重描写的是原始、野性的自然风光和自由探索的乐趣。

极少会有人专门用一大部分去写科学合理的准备工作和对风险的掌控。这没什么可挑刺的,大家都普通人,没义务去当科普博主和安全大使。

(图/unsplash)

只不过不能忽视的是,当你查找某地的徒步攻略,推送到自己信息流里的,大部分都是“完美下山下次还来”和精神状态良好的自拍他拍时,很难不受影响。

安利视频点赞很多的热门目的地就有武功山、四姑娘山、哈巴雪山、雨崩冰湖......表层的信息背后,都有其他的隐含信息在起着前置条件的作用。

不同经验值、体力和风险承受力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对自己所选路线的反馈都是主观的,做不到全然的客观。

信息差的另一方面还在于,很多细节并不会出现在大家常刷到的徒步帖子中。

第一种是专业装备上的细节,就比如衣服的防风防水要到什么等级,路况复杂到什么程度、需不需要防水的特制登山鞋。

第二种是本人徒步期间具体温度湿度风速、地面状况等方面的细节,同一个地方不同季节和天气,徒步难度很体验感天壤之别。

第三种是整个过程中心理上的细节。

回忆滤镜会放大登顶、完成环线的成就感,而弱化一些情绪的起伏和濒临崩溃的感觉。不少人会下意识觉得,徒步是一项考验体力、耐力的体育运动。

但它同时需要十分缜密的思维能力、强大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

出发之前得做好充足准备,学怎么使用卫星电话、练习根据云层看天气变化、模拟大风时扎帐篷;

过程中要随时处理随机发生的事情、面对负面因素的干扰,跟同行人保持顺畅沟通;

一趟徒步之旅结束之后也需要复盘,有哪些纰漏和可以优化的地方。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徒步爱好者瞎凑热闹、不长脑子,徒步本来就是一件高门槛的小圈子运动,风险高、不确定性大。

配套支持系统跟不上

进山热也该降降温

既然自己搜索到的信息不全面、没办法考虑周到,跟团是不是就轻松有保障多了?

这就涉及到了这几年野蛮生长的徒步经济,比前几年的露营经济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网友说亲眼看着朋友圈里的倒闭营地主理人,转头做起了徒步团的生意。不知道从哪儿拉来的向导,每周末都有十几二十个去往京郊的徒步团。

宣传语很是动听,“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逃离格子间、来山间充电”。但要是去询问向导的履历和专业情况,却被告知对方徒步过很多高难度路线,走小白线只管把肚子放心里。至于带队能力如何、个人能力能不能衍生到对整个团的引导上,就不得而知了。

关于随队配备的安全保障,也只是得到了“保险都包含在团费里面了哈”的答复。

顶流景区闹出人命,这玩法太危险

(图/unsplash)

事实上,在很考验熟悉度、配合度的专业户外探险性质团中,向导或领队与队员是双向筛选的过程。如果领队评估后认为报名人员的经验不够丰富、身体状况不符合标准等,并不会同意贸然的加入。

这不是一门纯粹的购买服务的生意,走着交钱办事、顾客是上帝的流程。而是涉及到诸多要考虑的要素,大到人命,小到磕磕碰碰,都有可能发生。

在专业正规的徒步团中,向导和团队员的人数比有限制、会进行认真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装备、体能、心态、急救知识等各方面的。

这两年徒步、进山大热,虽然有很多线路已经在商业化上做得很成熟,乱象仍旧频出。除了质量参差不齐的商业团,还有自发组织的散团。

早期登山圈子还比较小,大家互相配合、合理分工,按照各自所长做领队、收队、收拾营地、准备吃食,有共通的信念和集体意识。

这几年,户外运动走向大众,不少老徒步人明显感觉线路上新手多了起来。

很多组团进山的都是“搭子”,彼此之间并不熟悉,关系十分松散,只是做个伴、分摊下费用。在贡嘎那位遇难者出事前,就有些症状,其他经过的人发现他脸色发白、回答问题没力气,但没有引起同行者的注意。

既不清楚彼此的身体状态和过往徒步经历,也没有情感基础、契约保障,出了意外很多时候只能自求多福。

武功山从去年起,在社交媒体上热度居高不下,是年轻人特种兵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景区在已有的“金顶避难所”基础上,在去年5月火速上线4个“特种兵”服务驿站,24小时提供咨询求助和医疗服务,还增派了晚间巡防员、警察。

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户外徒步属于自发行为,尤其是夜爬兴起后,给景区管理造成很大压力,人力、物力花费很大。公共资源有限,覆盖到所有反穿线路上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

顶流景区闹出人命,这玩法太危险

(图/unsplash)

对徒步人来说,自己能获得一点掌控感的事情,就是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扎扎实实提升户外能力。

与此同时,也看到了一种很难得的声音,“希望景区不要一刀切,因为个别不专业行为,封禁武功山这么美好的户外路线。”

很多考验体力和意志力的户外运动,到达一定水准之后,是跟自己的身体对话、磨炼自己的心性。外界对这些运动参与者的一种误解是,他们往往十分大胆、崇尚冒险精神、力求突破极限。

然而很多潜水、无人区徒步、跳伞等领域的资深户外人,不止一次在采访流露出自己的审慎态度和克制倾向。在每次挑战或训练前,都会设定具体的目标,并严格执行。

即使自己的状态良好,很适合继续下潜,世界纪录就在眼前,也会遵守自己给自己定下的规矩,不去人为制造偏离预定轨道的事情。越是接近大自然的险峻,越能感受到人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值一提。

户外需要经验,但又不能太信任自己的经验,“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保持谨慎和谦卑永远不会错。

到最后,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敬畏自然、量力而为。

人生不是轨道,是旷野,但应该是对风险有预估、能承担后果的旷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4 21: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近日,网传江西萍乡一名97年女孩徒步武功山时遇难。武功山位于江西中西部,萍乡、宜春、吉安三市交界处,主峰白鹤峰海拔1918.3米,由金顶、九龙山、羊狮等七大景区组成,总面积183
2024-05-22 07:59:00
27岁女子在武功山徒步时失温离世,景区回应
5月20日,一女子在江西武功山徒步的过程中出现失温,经救援送医后不幸离世,21日,极目新闻记者从武功山景区了解到,当事女子并非从景区内道路上山,而是走的“反穿”线路,景区提醒,“
2024-05-22 11:52:00
...:井冈山报山东一“驴友”不慎跌落悬崖被困5天,安福武功山景区干群成功上演——生死救援的温暖接力□本报记者范小勇“救命之恩,永世难忘。”日前,一面来自山东的锦旗送到了安福县羊狮
2023-06-11 06:53:00
南方多景区因暴雨关闭:象鼻山遭雷击,武功山小溪变河流
...为涨水仍处于暂停营业的状态,但之前因暴雨暂时关闭的武功山、黄山等景区,已经恢复营业。桂林象鼻山景区:雷击又涨水,仍暂停营业6月17日上午,多名网民发视频称桂林象鼻山被雷击中。
2024-06-20 09:46:00
女孩爬武功山失温去世:从未开发路线上山,无户外经验,同伴没抛下她
近日,有消息称江西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一名女生穿着单薄登山,因山上天气变化,导致失温去世。据红星新闻,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遇难者走的是非景区开发的户外穿越线路,在
2024-05-22 11:59:00
97年女孩爬武功山疑因失温遇难,景区称非开发路线,户外爱好者提醒
近日,97年女孩爬江西萍乡武功山因失温遇难一事,在网上引发关注。网传的截图中,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在讨论此事,“昨天(5月19日)晚上武功山失温的女孩没了”、“找到的时候已经不行了”
2024-05-22 17:32:00
太阳镜+吊带+瑜伽裤成美女穿搭标配
一句“青春没有售价,直达武功山下”,让“特种兵式旅游”在年轻男女群体中风靡,“特种兵征服武功山”现象使武功山火速“出圈”。据统计每年超过60万户外运动爱好者到这里露营、漂流、徒步
2024-05-24 00:05:00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全力保障游客和群众出行安全
江西手机报萍乡讯(胡启航)1月22日,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化身“冰雪世界”,全国各地游客慕“雪”而来,共赏雪景。受寒潮天气影响,游客和群众游玩出行有许多不便之处,萍乡武功山风景名
2024-01-23 16:50:00
本文转自:江西日报山还是那座山,景还是那些景,当武功山牵手夜爬,高山草甸就在今年见证了不一样的盛景。“特种兵式旅游”的兴起,让深藏已久的武功山感受到青春的勃发。今年3月,“夜爬武
2023-12-16 08:50: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