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国家级文化殿堂的生态智慧(美丽中国·重大工程中的生态细节⑤)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4-08-05 06:08: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典藏之地融入自然山水,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

国家级文化殿堂的生态智慧(美丽中国·重大工程中的生态细节⑤)

本报记者 陈 娟 张 晔 何宇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05日 第 15 版)

国家级文化殿堂的生态智慧(美丽中国·重大工程中的生态细节⑤)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供图

国家级文化殿堂的生态智慧(美丽中国·重大工程中的生态细节⑤)

场地原状。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供图

核心阅读

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立足“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中央总馆在规划设计中尊重自然生态,结合生态修复,重塑山水形胜,把富有人文气息的建筑群融入自然山水,以绿色生态设计统筹地下库区建设,最大限度降低能耗,实现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创新。

北京中轴线北延,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坐落于此。

青山茂林中,掩映着一片古朴典雅、大气恢弘的建筑群落。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古老典籍,在这里“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今年7月30日,中国国家版本馆迎来开馆两周年。

8月2日,领衔设计中央总馆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庄惟敏面对沙盘模型,依然感慨:“这组建筑恰如其分地呼应自然山水,浑然天成,仿佛就是从这里‘长’出来的。”

把握山水、古今、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这座以“赓续文脉”为职责使命的国家级文化殿堂,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维护,处处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生态智慧。

规划——

选址处原为废弃采石场,建造的同时进行生态修复;设计强调适宜性,建筑依山就势兴建、融入自然

距离北京市中心约50公里,昌平区兴寿镇半壁店村,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就位于这里。

2019年,初见这片选址地时,这里还是一座废弃的采石场——山体被破坏,崖壁宕口光秃秃的,高低不一的台地残留着采石机械的痕迹……而在庄惟敏看来,这片废弃地,却藏着利于建设的天然优势,也为变“废”为“宝”创造了可能。

“这里三面环山、地势较高,又有相对平整的三层台地,为建筑依山就势提供了条件。”庄惟敏说,“采石宕口接近90度,长达数百米,意味着岩层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较好,非常利于地下库区及山体洞库的建设。”

更重要的是,被破坏的山体单纯复绿很难。“我们在建造的同时,可以对自然生态加以修复,用整体景观设计的理念,把人工建筑融于自然山水,这也是近些年来建筑行业强调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庄惟敏说,“总体上看,中央总馆的绿色生态设计都是强调适宜性,尽最大可能利用自然条件实现通风采光、复合保温、雨水收集等。”

削山量6.9万立方米,绿化面积9万平方米——中国国家版本馆党委书记、馆长刘成勇对三期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记忆犹新。站在兰台洞库门口,刘成勇抬手指着山体告诉记者:“我们依山形进行修复,用锚杆、防护网等把山体崖壁密密地‘包’起来,再通过喷播及攀爬植物,对高陡山体边坡进行绿化。”

如今的北山,草木葱郁、满目青翠;西山绿植层次丰富,与栈道、古亭、观景台一起,营造出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景观。据统计,在中央总馆16.84公顷总用地面积中,防护绿地面积就占了7.15公顷。

建设——

优化设计方案,在有限的空间提升储存量;规划布局上,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西北依山,东南临水。

从高空俯瞰,两条溪流从中央总馆建筑群东西两侧顺着地势蜿蜒而下,在馆内东南侧的开阔地带汇聚成池。池水清澈见底,绿植山石环绕,形成中央总馆的“文瀚八景”之一——汇流澄鉴。

两条溪流,从哪里来?又有何用处?

“为了版本保藏安全,完善的防洪排洪系统必不可少。”庄惟敏告诉记者,这两条溪流,是中央总馆结合现状地形地势建设的排洪沟。东侧有一条自然形成的季节性河流,排洪沟沿其河道进行修筑、完善;西侧山势较陡,但遗留了一条上山采石的道路,沿道路走向修建混凝土陡槽、引水顺槽而下,以生态集水沟、花园湿地、景观水体等元素打造弹性海绵园区。

“这两年的实践证明,两条排洪沟能有效疏导雨季洪水。同时,引水入园这一创意之举,为中央总馆营造了水系景观,增添了山水园林融合的自然之美。”刘成勇说。

其实,目之所及的建筑和园林之美,建设规模只占中央总馆的1/3。相比于地上建筑,让庄惟敏更难忘的,还是地下库区的建设过程。

“地下库区分散布局于地下和山体内,分为南库区、北库区和洞库区,各自完整独立,按照每间库房约500平方米进行单元模块化设计,实现分级分类保藏,也便于分区管理。”庄惟敏说。

在地下和山体内建设库区,殊为不易。庄惟敏介绍,为了能最大限度在有限空间提升存储量,设计和施工方案经历了一次较大修改——对主要库区层高进行优化,使库内净高达到4米,可以容纳3.6米高的9层密集架柜。“经测算,版本储藏量现在可达到3000万册(件),比原来规划的数量增加了20%,实现了存储量最大化。”刘成勇说。

重塑山水形胜,不忘面向未来。“中国国家版本馆是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为了适应将来版本资源形式的丰富和数量的增长,必须为未来发展预留充足空间。”庄惟敏介绍,“在规划布局上,我们尽量将建筑群往北、往西布置,场地南侧及东侧则做留白处理,分别设计绿地广场和园林景观,正是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运维——

根据藏品介质不同,分区控制温湿度,最大限度降低能耗

书籍期刊、音像磁带、电子光盘、金属钱币、木雕、胶片……如何既满足各类介质、版本对温湿度的不同要求,又最大限度降低相关能耗?

刘成勇介绍,根据藏品介质及温湿度要求不同,版本库分为3个大类6个小类,进行分区分类控制。比如,在主要存放图书、期刊的库房,温度保持在22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50%;存放古籍数字版本(磁盘磁带)、唱片、光盘的库房,温度则维持在18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40%。

“除了用精密空调‘定制温湿度’,还应用无紫外线照明设备、温湿度自动监测等装置,使库内温湿度、风量风速、平均照度及照明功率密度既能满足版本保存要求,又能最大限度降低能耗。”刘成勇说。

在兰台洞库,U字形布局下,12个独立库区相连,“汉藏蒙满文大藏经雕版合璧”等大量珍贵版本资源收藏于此。这里要求为恒定温度18摄氏度、相对湿度50%,看似“离不开空调”,却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降低能耗的需求。

“利用山洞的恒温恒湿条件,洞库采用离壁结构设计,中间留出80厘米的空腔,在两层结构内、外表面做防水隔气层,降低了隧道壁面渗水、蒸汽渗透压造成的湿负荷,减少空调除湿量,降低能耗。”庄惟敏说。

刘成勇说:“我们把尊重自然生态的理念一以贯之,实现人文与自然的双重效益,也是遵循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精髓。”

(董泽扬参与采写)

延伸阅读

西安分馆

馆园结合 融入自然

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领衔完成,主要包括保藏区、展藏区、交流区、洞库和室外工程等。

项目选址山林,场地坡度约15%,在场地北侧中心园林内,借助地势修建雨水收集池,将场地内降水通过滤、渗、蓄等方法净化后引入文济池,作为景观水池的同时,也是中心水景和场地浇灌的补充水源,起到调蓄场地雨水径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作用。

项目为绿色建筑二星级,在设计中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理念。地上建筑大量采用钢框架结构全装配,设计采用模数化设计提高装配率。利用地形节省覆土建筑空间。为适应百年建筑发展要求,建设智慧型园区,同时具备接入智慧城市的条件。浅色的坡屋面反射了太阳辐射热量,出檐有天然的遮阳和节能效果。通过对坡地土方进行精细化设计,结合建筑形体空间和整体布局,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建筑依地势层层抬高,布局结合山水园林式风格,与周边环境建立有机联系。

(本报记者张丹华采访整理)

杭州分馆

随山就势 匠心营建

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位于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良渚古城遗址附近,主要功能为保藏、展示、研究和交流。

杭州分馆的建筑设计尊重自然,围绕“宋代园林神韵的当代藏书建筑”展开,因地制宜、随山就势,突出江南色彩、宋韵元素、浙江特色,利用场地原处矿坑,引入良渚港水系,贯通北池、中池和南池,形成南园北馆格局。项目选址原为两个大型废弃矿坑,施工团队采取“边治理、边施工”的方式,对场地两侧矿坑分类制定生态修复方案。经治理,地质灾害隐患有效消除,裸露的高陡边坡变得绿意盎然。

施工团队将东侧矿坑设计为山体书库及地下停车库,随原有山形修复,顶面、侧面覆土复绿。

此外,建筑大量使用竹纹、木纹、清水混凝土以及夯土浇筑,并结合龙泉青瓷、青铜双曲面瓦等特殊工艺匠心营建,与自然山体植被完美呼应。建筑完成后不再做二次处理和装修,所有颜色均为建筑材料原本色彩,环保又节能。

(本报记者窦皓采访整理)

广州分馆

岭南山水 绿色智慧

北靠凤凰山,南面流溪河,在距离广东省广州市中心城区约90公里的从化区北部,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坐落于此。

广州分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领衔设计,按照“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代新韵、文明灯塔”的总体设计构思,融合营造岭南山水间的文化殿堂。

在主楼文沁阁前的水池中,有一棵树龄200多年的格木古树。最初布局时,这棵古树位于中轴线上,设计团队担心会对主体建筑造成遮挡,便将整个建筑群往东移了一点。为保证古树有充分生长空间和充足阳光照射,设计团队在水池中为古树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岭南地区气候潮湿多雨,为确保藏品安全,设计师利用山体高差,在平台之下设置建筑物。同时,在文沁阁北侧山上设置截洪渠,引水汇入流溪河,南侧利用截洪渠、小溪、月塘,进行雨水调蓄和防洪泄洪,实现水资源灵活利用。

(本报记者洪秋婷采访整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05 08: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全方位打造“国内标杆、世界一流”艺术殿堂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落成开放
...版画、漆画、雕塑等,呈现当前广东美术百花齐放的艺术生态。 美美与共——•塔高水长——中国美术馆藏美术精品展之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恰逢广州艺术博物院新馆开馆,中国美术馆特别将重
2023-11-30 12:27:00
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谢兰来济宁:“孔子博物馆,真是文化殿堂,文物宝藏!”
鲁网8月8日讯(记者 徐景春)8月4日,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谢兰一行走进孔子博物馆,在观赏文物中了解孔子,走近孔子,体悟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于学习和体验中,追根溯源,溯古通今,对于
2023-08-08 15:45:00
超大型数据中心的节能账(美丽中国·重大工程中的生态细节③)
...数西算”工程贵州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群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超大型数据中心的节能账(美丽中国·重大工程中的生态细节③)本报记者 程 焕位于贵安新区的洞库式数据中心,能源效率指标
2024-06-27 06:37:00
完美世界伊迪:以“大智慧”打造沉浸式文娱“小宇宙”
11月6日,由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上饶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第二十届)中国游戏行业年会在江西上饶举行。完美世界集团高级副总裁、总编辑伊迪受邀参会,并发表《小宇宙,大智慧——
2024-11-06 18:23:00
殿堂传薪火 一起向未来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清华园见证新一届中国篮球名人堂殿堂传薪火 一起向未来本报记者 孙亚慧中国篮球名人堂入堂人物“杰出裁判员”郭玉佩(左)在入堂仪式上领取徽章。新华社记者 陈钟
2025-03-26 04:36:00
近日,《书画里的中国》第三季联合中国工艺美术馆推出了\"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沉浸式直播特别活动,带领观众跨越时空界限,在传统技艺与现代美学的碰撞中,感受\"以器载道\"的东
2025-03-17 15:40:00
高交会:前沿科技圣地 创新精神殿堂 中国科技第一展11月深圳举行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将于2024年11月14日-16日在深圳举行。本届高交会展览总面积达40万平方米,共有来自全球100多个
2024-05-23 15:09:00
...工艺品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理念追求,也佐证了中华大地生态变迁的历史进程。为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和阐释这件珍贵文物的价值,国家博物馆以一物一展的形式举办“数说犀尊”展览,综合运用高清
2023-12-01 22:28:00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项目展馆坐落于天津市736平方公里生态屏障之中,周边森林覆盖,绿树成荫。为践行“双碳”理念,装点绿色之城,项目在展馆外部打造了乔、灌、藤、草相结合的复层绿
2023-09-07 18:15: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